请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明家长该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些什么?

鸿F教育研修


家庭幼小衔接教育是以″乐学良习教育"为主的家庭素能教育。而不是,以学为主,先跑早到的造成假性优势教育。当然,如果考虑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未来课程引入。我们更应从"启蒙教育+乐学良习教育"的视角切入。但这是专业教研人才,才能思考到的层次与高度。有兴趣的家长,只需了解一二…至于素质教育投资者,那就另当别论了!


大爱致简


做过相关培训的周老师告诉我:一提幼小衔接,很多家长就想到让孩子认识多少字、学会多少加减法。但比起“零起点”入学,真正可怕的是“零准备”入学。

这个准备,不只是知识准备,更多的是要给孩子培养学习习惯的准备——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会什么,更应该重视自己为孩子做什么。

跟着周老师的启发、我检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准备——原来,在不知不觉的陪伴和关注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掰着指头数123,也不是用识字卡片教他认识多少个字,而是对他上小学后、甚至一生学习更为重要的、有长远意义的东西——学习力。

跳出幼升小焦虑,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就会发现:学习这件事并不只在上小学了才开始,也不只是幼升小时候才重要。

除了这些,那位学而思研究幼小衔接的老师,还分享了一些学习习惯培养的要点。

出人意料的是,对孩子真正重要的事,居然是这些总被我们忽略的小事:

1. 上小学前,要完成分房分床睡的过程,这是孩子走向独立的一大指标。

2. 穿脱衣服、系鞋带、擦屁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3. 养成自己睡觉、起床、穿衣、吃饭等独立自律的生活习惯,90%会迁移到学习习惯中。

4. 阅读与理解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能力,每天一定要抽时间陪孩子读书。

原来真正该为幼升小做好准备的,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家长的思想:

作为最了解孩子的家长,去发现他的优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寻找他的短板,想办法提升和补齐。

再贵的幼小衔接班,都不如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认真读一本书、吃一顿饭、安排好一天的时间,是让孩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真正内核。

家长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这一次,真的就是这样。



幼儿园老师李猫猫


实战派孩子教育专家,久明老师说:15年来,从我解决的2万多例孩子问题来看,几乎所有的“问题孩子”,都归因于家长早期的麻痹大意……

特别是一年级这个“根基期”,就没有做到科学的引领,问题越攒越多,突然有一天,家长惊呼:孩子怎么突然就变成这个样子……

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是否能有足够的远见,能够防范于未然。在陪伴孩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如果领悟到了这三点,我们将省心不止12年。

清晰孩子的独特年龄特征

生活中,我们去任何一个陌生地方之前,哪怕是一次轻松的旅游,也都会做足攻略。

而对于孩子的未来,将走向何方,选择怎样的路径,似乎总是在摸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这全都源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知之甚少。

对于我们心爱的宝贝,我们需要找到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那张地图,找到这样的地图,才能真正读懂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规律。

举个例子:一年级孩子的独特特征,其中有一项叫“想赢怕输”,也就是赢得起输不起。

比如下个象棋,玩个什么游戏,有的一输了就摔摔打打的,有的半天不吱声,有的一天都闷闷不乐。

我们会说:“你不能总想着你赢啊,你得有点承受能力吧,你怎么这么输不起,你要知道,有赢就一定有输啊。”

我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这个规律,就会这样不断的驯化孩子,让他能够面对,能够接受。

可我们不知道,一年级是建立孩子求胜心、好胜心、斗志的最佳时期,过早的进行抗压训练,过早的给他挫折,过早的磨炼,就是扼杀了他的求胜欲……

我们要想办法清晰孩子的特征,当出现状况的时候,知道这是他必然规律,我们才能够耐心的,不带情绪的,应对他每一个变化

抓住“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

我们希望孩子优秀,希望他身上具备各种优秀的品质:坚强、勇敢、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奋

,恨不得把所有的优点,都囊括于孩子一身。

可孩子如何才能具备这些品质呢?

该如何去培养呢?

什么时间点去培养才是有效的呢?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那些优良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或者寄希望于孩子到了某个阶段,自然而然就获得的,全凭撞大运。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一切都没有发生

于是家长就牢骚:“这孩子见硬就回,一点都不‘坚强’;这孩子毫无‘追求’,问他喜欢啥都说不知道……”

最后实在没辙,不情愿的说:“哎呀,我这孩子,天生就不是那块料……”。

久明老师说:孩子的品质需要训练,而且在各年龄段要培养的品质都不同,只有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这些品质才会建立完整,才最有效。

一年级孩子家长必须要培养的两点品质:

激发初始学习兴趣:

从幼儿园没有目标考核的学习状态,进入到有结果考核,有规则要求的应试教育的初始期,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向上的动力源泉,激发和呵护好最初始的学习兴趣,孩子才会喜欢上学习,家长就不必再说: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

但光是这样还不够,孩子爱上学习本身,是我们最理想的状态,但应试教育漫长而枯燥,未来,至少有12年的时间,要承受这种煎熬。

兴趣是以“有趣”为前提的,但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趣味性会越来越弱,当难度的增加、量的增加、竞争的增加,光靠直接学习兴趣,不足以应付他12年的学习压力。

那就需要,把学习兴趣升华为永恒的志趣

永恒的志趣,是指将孩子的学习,与他的社会意义建立连接,当上升到社会意义时,再出现任何挫折,孩子都会自我激励。

这两个培养目标:呵护激发出学习兴趣,并能够升华为永恒的志趣,让孩子从骨子里爱上学习。

可一旦错过一年级这个根基期,未来再想建立事倍功半,我们就将与“省心”二字失之交臂,学习永远都是父母的事,写作业永远都得陪着……

培养和稳固孩子正确的三观

孩子每天都在问题中成长,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会左右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三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久明老师说:当孩子出现问题和状况时,家长的每一个处理方式,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形成……

这些点滴不断累加,慢慢植入到孩子的内心,成为了他的“经验记忆”,这些记忆就成为了孩子日常行事的准则,决定了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清晰了解这三点,并有针对性的“培育”,孩子才能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总说“别人家孩子”如何优秀,这根本上是源于,那些“别人家的父母”,真正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并且真正的下足了功夫……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做好这三点呢?

久明老师,解决3-18岁孩子各类棘手问题23800余例,0失手。历时16年心血之作【一年级孩子培育说明书】,现已全网开播。


久明教你管孩子


第一,小学的学习生活和幼儿园有很大区别。比如:上课方式,在幼儿园是边玩边学,玩中学,陏意性比较大;而小学上课就不同了,必须集中精力,专注地去听老师地讲解,否则就错过机会了,导致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就这一方面,幼小衔接家长必须培养孩孑的专注力。怎样培养呢?有些家长很迷忙,您可以每天坚持让孩子读一些绘本故事,可以家长先讲给孩子听,然后再让孩孑讲给家长听,这样既能培养孩子专注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孩子从每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并体会到读书学习的快乐。

第二,在上小学之前最好每天给孩子留一点儿家庭作业,只要一点就行,主要是让孩子体会到家庭作业也很重要,必须保质保量认真完成,久而久之其便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到了小学后,每天写家庭作业也不用愁,也不感觉累了。

第三,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小学不同。幼儿园上学晚,放学早,时间比较短,比较随意。而小学必须定时定点上课,不能迟到,不能早退。所以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作息时间。


Iris同步课堂


我的孩子也处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所以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都会有一些经验和方法分享。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孩子上小学以后会学大量的知识,那这些知识要靠能力去吸取。幼小衔接阶段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呢?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

1.观察能力,决定学习的能力。

2.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高低的体现。

3.运算能力,20以内加减法,出题形式多样化。

4.动手操作,手巧有助于大脑的开发。

5.表达能力,锻炼记忆力逻辑力,最终提高沟通能力。

6.记忆能力,能否储存的基础。

7.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方位,几何图形分析的基础。

以上是幼升小必须具备的七大能力,这些在家里就可以得到培养。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跟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不做一味督促孩子学习运算写字的监工。因为能力的培养是全方面的,而运算能力只是一部分。

我每天都有陪孩子阅读,做科学实验。也允许他们胡乱涂鸦,玩益智玩具等,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能力也得到锻炼。并且在玩儿的时候,专注力,创造力得到培养。

其次,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帮助做家务,自己整理自己房间物品的好习惯。

知识方面,坚持阅读,数学方面把数学里的数字运算,空间方位,时间钱币兑换等知识,在生活中与孩子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

最后,作为家长,我们不要有太大压力,不要过分担心焦虑,让孩子愉快的享受,这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通过阅读视频或实地考察,让孩子去了解小学学校,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心理上慢慢的适应。

孩子总会长大,会有许多成长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入幼儿园,第一次做小学生。作为家长,我们所能做到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陪伴鼓励,从不缺席。



大宝小宝的妈妈


言教不如身教。

说教不如示范。

教知识不如教技能。

坐有坐样,站有站象,

吃洗按时,自己动手。

早起晚睡,按时上床。

尊长爱朋,自立自强。

守信守时,树立理想。

2020.3.13




坚持真理无私无畏


我个人不推崇“幼小斜街”。首先对于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内容是相对简单的,如果一个孩子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和正常的学习态度是很容易跟上并掌握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相对无压力无任务的学习,应该在幼小衔接之时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及适应不一样的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更长的授课时间,做一个适应和磨合,而不必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填压过多的知识,相反,一个孩子在知道了自己已经掌握课业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分散专注力。不认真听讲。而且在这些知识讲授完之后,就会跟不上了,同时也没有再最关键的时期形成对小学教学的适应和兴趣。孩子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而不在于过早的填压简单的知识。


声动九州教育


最近宅在家里,看着家里有小学神兽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剑拔弩张的时候,深刻感受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个必经的阶段,它其实不是简单的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而是一个综合的过渡阶段。

1、对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家长不怕孩子笨,但就怕不笨的孩子不学习。这其实是孩子主动性的问题。对于学习的热情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幼小衔接时,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学习真的是件辛苦的事。这是要有心理准备的。不要告诉孩子,学习是轻松的,学习没有轻松的。但正因为辛苦,所以才会获得很多幼儿园没有的东西。

2、学习能力的准备:上小学,不是到了年龄就可以上好。而是要准备好,专注力,记忆力,基础的思维能力,写字能力,都是能够帮孩子喜欢上小学而做的准备。

3、人际关系的适应:喜欢上小学,有自己的榜样,孩子会在这个这程中了解竞争,合作。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的了解,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4、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与幼儿园是不同的,习惯、作息安排上都要让孩子有一个过渡。

幼小衔接不止是从小学生活的开始,更是孩子整个学习生涯的开始。科学衔接,为孩子的小学生活开个好头。

我是快乐生活的悠悠妈,幼小衔接的事情,欢迎来聊聊


悠悠妈的快乐生活


提前预习的习惯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的养成。认真记作业的习惯的养成。好好完成作业的习惯的养成。与人为善,和同学好好相处的观念的输入。遵守纪律的意识的灌输。

幼小衔接。要做的事儿很多。起步相当重要。万事开头难。起步好了。路就越走越顺了。


老催宝宝


我们要让孩子多去接触大自然

让孩子在大自然的这个环境的熏陶下呢,去启发孩子的感受。打开孩子的各种感官通道,开发孩子的一个感受性。保持孩子的一个好奇啊,那这个时候就要避免过多的枯燥的学习。

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来决策

那么我们家长呢,在这个时候啊,在很多事情的决定上面,可以给到孩子一些引导和建议,然后让孩子多来做决定,然后在后果当中来学习。那么这样就会增强孩子一个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孩子对于陌生环境他能够去应对的一个信心。

多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一个环境

然后在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交往的过程当中,甚至于会很正常的发生一些矛盾冲突的过程当中,为孩子建立人际交往的规则。提高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的能力。那么很多的家长会说,我让孩子到幼儿园去,将来到小学去,我希望他更多的去学习,不要再跟小朋友玩儿啊、闹啊,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在我咨询的个案里面,甚至有这样的家长,就是会觉得孩子到院子里和其他小朋友玩儿,会被其他人影响了,素质不好啦,学一些坏习惯啦,等等,然后就把孩子直接圈起来,根本不让下楼,有很多家长是这样做的。所以呢,我们要为孩子多去创造人际交往的一个环境,这样的话,孩子进入小学才能够更加的顺利。

引导孩子竞争的意义,客观地肯定孩子

这样的话,才能够正确的为孩子建立自信,而不是让孩子过度的自负或者自卑,将来呢,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学业上的一个挫折的应对。

延迟满足,不要孩子提任何的要求,我们就立刻去满足他

要让孩子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学会耐心,学会去克服心里的那个欲望产生的时候的那个焦躁。那只有这样子才能够让孩子将来在进入小学之后,首先适应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规则同时呢,也会去适应良好的一个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

点明六亿心灯,幸福三亿家庭!

一心明家庭教育:国内经验丰富的互联网家庭教育服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