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人间正道是沧桑,需要用人命去填的往往是道德沦丧的深渊。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公元260年,不满司马家专权的高贵乡公曹髦,联合王沈、王经和王业准备讨伐司马昭。可惜,曹髦还是太年轻了,他引以为心腹的王沈、王业二人,在密谋完毕便匆忙去向司马昭告密。也是,曹髦这个傀儡皇帝,怎么可能有多少心腹?他又不是玄烨,有孝庄在背后支持。于是,曹髦只带着王经和数百童仆,浩浩荡荡杀向了司马府。但这是一场必败的抗争。曹髦在贾充的授意下,被刺杀于当街,享年20。这之后,司马昭加紧了篡位的准备,终于在265年,由其子司马炎顺利完成了篡权大业。司马昭含笑而终。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这场突如其来的抗争,成为曹魏政权短暂生命里最后的呐喊,曹髦也被称为曹家最后的骨气。可惜,骨头再硬硬不过煌煌史书中刀笔吏手下的磨笔,虽然刀笔吏们未必出于本心。

曹髦死后,郭太后下了一封诏书,向天下昭告曹髦的罪行:“唉,家门不幸啊,竟然遭此大难。原本以为曹髦这孩子勤学好问,能够担当大任,怎么会想到,他荣登皇位以后,竟然逐渐暴露出了暴戾的本性。我怎么说都不听,他反而变本加厉。我偷偷联络大将军司马昭想要废掉他,但大将军宅心仁厚,规劝我看在他年幼的份上,让他慢慢改邪归正。”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但想不到啊,曹髦后来不仅拿着弓弩遥射我的宫殿,竟然还想拿毒酒鸩杀我。事情败露以后,他又心生恶念,想要带兵杀我,然后出宫去杀害大将军。幸亏王沈、王业见机快,赶紧出宫去汇报大将军,这才得以幸免。如今,曹髦已死,便用平民的礼仪下葬吧。同时诏令让所有人知道他的恶行。”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呵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朝廷大权都在司马昭手里握着,郭太后往小了说是个傀儡,往大了说也不过是司马家的传声筒。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司马家偏偏利用手中的权力各种遮掩,甚至还跑出来一个司马孚,假惺惺地呐喊:“我一辈子都是魏臣!”却在司马炎登基以后获得最高规格的待遇,怎么看都不像是对待一位“大魏纯臣”的态度。司马家的戏,里外都照顾到了,自以为可以横行无忌。却不曾想,他们的肆无忌惮,最终不仅为晋朝的快速灭亡埋下了祸根,更是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五胡乱华、中原凋敝。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拨开历史的烟云,仅从史书的记载中,已经很难还原真实的曹髦了。不同于曹芳、曹奂的唯命是从,一个充满了抗争欲的曹家骨气,能够被保留多少真人真事呢?他行事背后的动机,更是几分真几分假呢?

但,不论史书如何记载,天下没有能缝补到毫无破绽的漏洞。曲笔越多漏洞也就越多,司马家的行为不仅被认定为篡逆,更让那些遭受司马家残害的人被更多人认为是代表正义的英雄。以此为前提来看曹髦的行为,最起码同情者居多。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曹髦傻吗?一点都不傻。孙盛的《魏晋春秋》曾记载过钟会对曹髦的评价:“文韬可与陈思王曹植相比,武略可同武皇帝曹操比肩。”《三国志》中还记载了曹髦在太学向讲学的大儒们追问关于易经、尚书、礼记的问题,一番辩论下来,大儒们都难免有点招架不住。这不仅展现了他的博学,更有他深沉的思考。如此一个允文允武的高贵乡公,真的只是怒发冲冠才要冲击司马府邸的吗?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王沈、王业两个人何以被曹髦引为腹心?他们在与曹髦为伴的过程中到底跟他讲过些什么?王沈作为曹爽故吏,被免职再被启用的过程中,司马家到底给他许诺过什么?这些我们通通不知道。但曹髦的事情很难被认为是临时起意。而贾充对成济所说的:“养你们这么久,正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情,没什么好问的了。”又到底是随机应变还是早有预谋?如果真要去深究,恐怕难免得出一个针对曹髦的巨大阴谋。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这个阴谋是对症下药,直对了曹髦刚硬的脾气。但也许司马昭没那么大的胆子。可是,在令人垂涎的皇位面前,司马昭真能忍得住吗?曹髦去世的那一年,司马昭已经50了,他还能活多久呢?即便他不准备自己登基,是不是也要给儿子铺平道路呢?不敢往下再想了,因为一旦陷入深深的阴谋论中,一切的思考都将围绕阴谋展开。预设司马昭包藏祸心所以设下陷阱,在逻辑上讲得通,追查史料的蛛丝马迹也不难得出想要的结果。但这不该是我们读史的目的。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读史使人明智。这种智,应该更倾向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倾向于“前世之事后事之师”,从历史中去吸取经验教训。这种教训,更多的或许是人性层面的教训。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大多是在克制中成长,而那些功败垂成的,除了天时地利的原因,大多还是败在了人和上,如项羽、如诸葛恪。如果人人读史都变成了阴谋家、厚黑学的继承人,史书写下来又有何意义呢?

被称为曹家最后骨气的曹髦,却在死后遭受了更加令人心酸的笔伐

我是孤罔炎史,主攻两汉三国历史。关注我,一起看历史、长知识、学文化。成长的路上,我们都需要更多的陪伴。


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