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朝廷全力支持岳飞,他能收复大宋故土,进而灭掉金国吗?

这要从宋朝的社会背景说起。宋朝上承五代十国,再上面是唐朝,唐朝的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灭顶之灾的同时,也给百姓和统治者开了智慧,他们发现对国家危害最大的,竟然是本国军队。

五代十国更是证明了武夫的力量,谁的武器更牛,谁的胆子更大,谁的拳头最硬,谁就是霸主,尤其是赵匡胤很不厚道的称帝后,完全忘记了柴荣对他的养育以及栽培之恩,赵匡胤对人性的恶就更为了解,就更不允许牛的武将统领军队了,这一点赵构继承得很好。

宋朝一直不顾一切地打压军队,宁可向异族卑躬屈膝,也不愿意给军队历练的机会,皇帝更怕军队在为国效力的同时得到壮大,对赵构而言,岳飞之猛,远甚于金国。所以我们就理解了,为何在岳飞连战连捷的时候,会有十二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

如果朝廷全力支持岳飞,他能收复大宋故土,进而灭掉金国吗?

而当时民心真的向着岳飞吗?野史说南宋的百姓也不愿意朝廷收复故土,害怕加税。所谓民心向背也只是后人为了给岳飞披上民族英雄的外衣,给岳飞镀上一抹悲壮的色彩罢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任凭谁都不可能将故土顺利收复,不过金国国祚短暂,熬过几十年,即使不打,只做抵抗,也能把金国熬灭亡了。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被干扰,岳飞能凭一己之力,直捣黄龙,消灭金国吗?

岳飞1140年的北伐本来就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要去直捣黄龙的。

如果朝廷全力支持岳飞,他能收复大宋故土,进而灭掉金国吗?

事实上岳飞的北伐战略是个非常宏大的战略构想,为此他酝酿了很久,不过要做到直捣黄龙,甚至让金国立马完蛋,不能活着喘几十年的气,不但朝廷给岳飞的兵力要足够,至少要二三十万,还要求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协助,还要求百姓的支持以及统治者不惜代价的支援,军队,钱,后勤都必须到位,且不说赵构支持不支持,他就是想支持,人力物力哪里来呢?南宋搬迁后,国库估计也空虚,想弄钱就得加税,有人问过百姓意见吗?

1140年岳家军的北伐到朱仙镇之战为止,已经使兀术所率的金军主力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与此同时,西线的吴璘杨政等部和东线的韩世忠也收获颇多,对本战区所负责的金军也都保持了持平或略占优的态势,使其不能回援兀术;

如果朝廷全力支持岳飞,他能收复大宋故土,进而灭掉金国吗?

而位于金军后背的新复河东、河北州县,靠岳飞联络的抗金义军、甚至义军发动的百姓即可自守,不需耗费正规军兵力。所以如果再打下去的话,很有可能把金军主力逐出燕京以南地区甚或彻底歼灭只是时间问题。但这也只是推测。

岳家军总共歼敌数目,至少在两万五以上,也就是说金军方面的战损最保守估计也已经超过百分之二十。这还没有算上降军数目,而岳家军的总数应该是在三千到四千之间。比如史料记载,“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

如果朝廷全力支持岳飞,他能收复大宋故土,进而灭掉金国吗?

不过根据《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中记载,“忽一日,诏书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是说赵构后来看岳家军战绩非凡,也起了恢复之意,让他们“暂停班师”,“与杨沂中、刘錡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金佗粹编》)

赵构面对空前大胜也有了动摇之意,但由于古代信息传递慢,赵构的十二道诏书还是越级传递给下辖各军统手里,所以岳飞是在撤军的半路上收到“暂停班师”的命令的,一气之下,岳飞差点骂街,因为好的战机已经遗失殆尽了。

综上,南宋的社会背景,赵构的左右摇摆,秦桧的卖国求荣和谗言以及百姓的骑墙观望,长久以来对军队的惯性打压,以及朝廷对手握重兵武将的猜忌,和钱粮后勤的不足,都导致了岳飞很难凭一己之力,完成自己的梦想,光复大宋,光复华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