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岫巖玉雕


“天下之美玉為先,中華美玉出岫巖”。這是對岫巖玉雕的生動讚美。岫巖玉雕是以遼寧省岫巖地區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工藝。


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遼寧省岫巖地區以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和複雜的地質構造,孕育了豐饒的玉石資源,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了以玉雕為代表的美妙藝術,並逐漸形成了極富地域特點的岫玉文化。

岫巖玉雕興於清末民初,更盛於當代。岫巖玉雕工藝長時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間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地方民間木刻、石雕、泥塑、刺繡、剪紙、影人、 彩繪藝術等方面的精髓,與之融合滲透。


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岫巖玉雕技法豐富,以素活見長,柔環、活鏈為其典型工藝,難度之高,世人稱絕。所謂“素活”,指仿製秦漢以前的爐、瓶、鼎、薰等宮廷中的古器物。它的製作講究平衡、穩重、比例勻稱、圓潤光滑,文飾講究古樸、典雅、華貴,其工藝難度極大。


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岫巖玉雕的素活工藝繼承了中國玉器傳統技法,做工以立體圓雕及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刻、透刻,並有勾花、勾散花、頂撞花等手法,尤擅用剜髒去縷、因材施藝、化瑕為瑜、廢料巧用、俏色巧用、螺紋組合等技法。

岫巖玉雕產品可謂林林總總,應有盡有。就其用途而言,可分為祥瑞玉、用品玉、玩賞玉、觀瞻玉、保健玉、禮品玉。

2006年,岫巖玉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運岫便是這項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人王運岫


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由於自幼酷愛美術,當時還是初中生時的王運岫被抽調到公社玉雕廠學習玉雕設計,後來又被派到縣玉雕廠,師從玉雕大師賀德勝專攻“素活”,通過多年的勤學苦練和不懈努力,逐步練就了沉實穩健的素活功法。

90年代,岫巖玉器廠解體後,受到岫巖玉料大規模開採、廉價產品市場傾銷、玉雕知識傳播不暢等因素的衝擊,素活逐漸淡出了市場,很多藝人都轉行去做了雜件,這門手藝一度陷入失傳的境地。

直到20世紀初,王運岫憑藉素活作品《祈年殿》一舉拿下當時中國玉雕、石雕作品最具影響力的獎項“天工獎”,才讓人們看到了岫巖素活的價值和生機。

當時,他在玉石市場看到一塊原石,憑藉多年的經驗,他覺得這可能是一塊上好的玉石,於是跟親戚東拼西湊地借了6000多塊錢,孤注一擲地買了下來。

由此,王運岫便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它做一個天壇造型的玉雕作品。用玉雕的形式表現建築,在當時幾乎沒有先例。

通過潛心研究、實驗和不斷的市場實踐,王運岫逐漸摸索到了“素活”“技法創新、用料創新、題材創新”三個重要法門,嘗試開發了許多岫巖翠玉“素活”作品,改變了岫巖翠玉被作為廢料遺棄的命運。


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在“素活”的題材創新上,王運岫突破了“素活”以陳設器皿為主的題材界限,大膽地將建築題材引入“素活”創作,並親自到北京實地考察測繪,說起當時的情況,王運岫回憶道:“當時每天一坐就是10多個小時,腰椎、頸椎疼痛難忍,也要咬牙堅持下來。不能對不起我傳承的這門技藝,和我40多年的堅持啊,這是我們一代一代玉雕人的責任和義務。”

經過一年多的雕琢打磨,作品《祈年殿》終於完成,它完美展現了天壇祈年殿的恢弘莊嚴之美,並在2000年為王運岫摘得了“天工獎”最高獎項。這次獲獎讓王運岫在中國玉雕界闖出了名堂,此後各種玉雕大獎也紛至沓來,2011年王運岫的作品《觚角瓜瓶》再次獲得了天工獎,王運岫對素活的這份“痴情”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傳承工匠精神


對於自己專研了一輩子的“素活”,王運岫感受良多。幹玉雕難,幹“素活”玉雕更是難上加難。


雕琢素活工藝,傳承匠心文化:岫巖玉雕技藝傳承人王運岫


首先難在選料上。在料形方面,“素活”玉雕作品大多是大型的渾圓、方型之物,若做“素活”就要把玉料中不規則的地方全部去掉,這就出現了廢料問題。第二工期長。“素活”玉雕從選料、破料、設計、雕琢到拋光完成,工期要達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第三是標準嚴。“素活”玉雕有牆子直、壁子平、口子嚴之說,這都是因為瓶、爐、薰、鼎等“素活”產品,對稱性強,擺放之後要四平八穩。最後是製作難。玉雕“素活”中有許多鏈活,少則十幾個環環相接的鏈環,多則上百個鏈環。這些鏈環每一組都是在一整玉料上透雕而成的,一環做壞,全件也就前功盡棄了。

工匠精神就是堅持做一件事,不畏枯燥,做到極致。王運岫見證了岫巖玉雕在當代的輝煌,也對岫巖玉雕素活工藝的傳承充滿信心,王運岫深知自己的肩上有一份責任,這就是要讓岫玉“素活”後繼有人。

2008年,王運岫成立了自己的玉雕“素活”工作室,建立了玉雕“素活”傳承體系和培訓基地。


2013年,王運岫自籌資金在岫巖縣城東建立了一個岫巖玉雕傳承基地。基地佔地3000多平方米,歷經一年的時間才竣工完成,裡面展示館、工作室、教研室、宿舍和食堂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外地學員可以住宿。第一年學徒沒有工資,但供食宿,第二年開始根據個人技藝的水平按勞取酬,技藝好的,工資自然就高。

他培養徒弟就只有一個標準:熱愛“素活”就行。因為只有熱愛才能費心費神去鑽研它。這是他的切身體會。近年來,王運岫的玉雕教學基地更是吸引了來自四川、廣西、安徽等地眾多慕名而來的學徒,他也因材施教,特意重點培養了幾個徒弟,像當年師傅手把手教他那樣,毫不保留地把技藝全部傳給徒弟,把絕技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