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評論君說

當你努力感受著生命的質感時,不妨提醒自己,有多久沒有注意到窗外的夕陽了?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作者 |呂京笏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落日的餘暉下有兩個共賞夕陽的身影,他們一個是病人,一個是醫生,一個87歲,一個27歲。這一幕,發生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劉凱醫生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他停了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

老先生的身體尚未痊癒,還是露出了喜悅的笑容。習慣了消毒水的氣味與單調的白大褂,如此愜意的場景一定會成為他康復歷程中一次難忘回憶。

在災難面前,我們總是呼喚英雄,“英雄”作為一種符號化的話語,往往會固化我們對於這些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的印象。我們習慣了讚美他們與病毒拼殺時的英勇無畏、冷靜專業,卻有時會忽略他們暖心的另一面。

在接診時,誰都沒想到有一天會看到老先生笑的如此開心。據同病房的醫療隊隊員介紹說,老先生剛來時心情十分低落,對所有人不理不睬、拒接家人電話。原來,老先生的家人住得很遠,需要跨兩條江才能到醫院,而且需要拿到相關證明才有可能過來,沒有換洗衣服,也沒有人照顧。

瞭解到這個情況後,醫療隊擔負起了老先生的生活物資的供應,包括糕點、水果等,連他的內衣都是男隊員捐的。在醫療隊的細心診療照料下,老先生如今已經開始康復,精神狀態也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要唱歌,他還說了,“出院那天我要給你們唱歌。”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中文翻譯簡潔而富有哲理: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段話用來形容這些悉心照料老先生、陪他看夕陽的“白衣天使”們,再恰當不過。

我們常說,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人學,離不開高精尖的科技、精湛的技術、充足的知識儲備,也同樣需要人性的光芒與對生命的敬畏,如此才真正稱得上仁心、仁術。

對醫生的期望的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思索。疫情期間,這一老一少在夕陽下留下的剪影,恰好為我們推開了一扇觸摸生命與生活的門。

曾經,兩部《人間世》戳中了無數觀眾的淚點,患者之苦和醫者之難的真實帶來太多的無力感,但這並非苦情的記敘,樂觀依舊播撒在每一個角落,那些得了重病的小孩子們的日常依然有歡聲笑語,他們在努力享受著生命帶來的快樂。人間,依然“值得”。

如果說《人間世》只是一部紀錄片,那這次的疫情,無疑讓所有人又一次深切而又敏感地重新接近生命,傾聽生命的聲音。災難面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值得全力託舉,而對個人來說,更應該學著從單向度的追逐中抽離出來,去琢磨給予生命以時間,以及給予時間以生命。

我想起了武漢方艙醫院的那名“閱讀者”,想起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跳舞、一起做操、一起打太極,甚至演小品,像孩子一樣嬉笑打鬧。我們因此看到,這裡絕非很多人想象中的醫院,這裡同樣充盈著生命的美好與歡笑。

櫻花漸次綻放,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讓我們精神緊繃。當你努力感受著生命的質感時,不妨提醒自己,有多久沒有注意到窗外的夕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