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導演還是侵略者?小津安二郎: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作者:八段錦,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名導演還是侵略者?小津安二郎: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在家不能出門的日子,沒事幹就看就看書吧。

書桌上有老爸留下的小津安二郎的書,題目很喜歡,《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第一天來就看到了,但一直沒翻開過,這會兒誰有心思看豆腐啊?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總是以那樣一種淡淡的口吻表現家庭溫情,有人勸他偶爾也拍些不同的東西吧,他說,“我是開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飯或炸豬排,不可能好吃。”

不過看了才知道,原來小津安二郎也有不能專心做豆腐的時候。

01 小津安二郎的“歲月靜好”


作為一個知名導演,戰爭來的時候,小津安二郎也逃不過和普通人一樣被徵兵,參加過日本侵華戰爭,搞不好還來過武漢!

一個在電影裡傳遞極致美好和溫情的導演,竟然同時也是一個張楊醜惡的侵略者?

知乎上有個問題,“中國影迷懷念曾參加過侵華戰爭的小津安二郎是否欠妥”?網友@SydneyCarton的評論獲得了高贊:

“鬼子小津無法抹煞導演小津的偉大,導演小津亦無法遮掩鬼子小津的罪行。這兩條一點都不矛盾”

這樣的說法很理智,但多少也有點理想化。有人能脫離開導演的背景單純欣賞電影的美好,也有人一旦瞭解導演生活中所為,就會很自然代入到對電影的觀感中。

知乎網友@X.bx評論他,回憶戰爭的口吻,是帶著音樂和畫面的,一個人在打仗的時候還想著構思電影,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的,但事後能用如此筆觸去寫戰場感想,可見他對戰爭並沒有什麼思考。

總會有人在瞭解他對戰爭的看法後,再看他的電影,再也體會不到不動聲色的悲天憫人,反而變成了一種冷眼旁觀

書裡附了戰時的信,這些文字好像是過濾了不少血腥和殘酷,有種置身事外的歲月靜好之感,看這幾段:

昨天是中秋,眺望黃浦江上的月亮,心曠神怡。

明年可能在南京過年。三十六歲了,略感寂寞。……想吃青菜燉油豆腐,連自己都佩服自己想吃的東西奇怪。

沒有打仗的日子就睡午覺。傍晚鑽進水缸泡澡,點燈,下棋。班長棋藝最差。

星空綺麗,在窗外的洋槐樹根下小便完,就要睡了。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還能找到小確幸,從痛苦中開出的花,從某種意義上說可算極大的正能量;可在一個被侵略國家的國民看來,莫名的殘酷。

如果是日常生活還沒問題,但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用“歲月靜好”,終究掩蓋不了真實的殘酷。

小津在參戰之前,曾說過有了戰爭的體驗,才能拍出戰爭片,大概是立志要拍像《亂世佳人》那樣的佳作,也有人猜他回來以後會拍出奇怪的東西。

但他終究沒有拍,還是把鏡頭放在之前擅長“做豆腐”。

他自己是這樣說的:

“在東京,總講一切所見所聞都進行電影式的咀嚼,但在戰地,徘徊生死之境,根本不會想這些。

我在戰地吃了點苦頭,多少會有改變,但我多半不會拍陰暗憂鬱的片子。就算是陰鬱的片子,我也想在其中追求快活開朗,務必在悲壯中加入明朗。

是他見識了戰爭,很難強行在悲壯中加入明朗?”

又或者是如網友猜測,他為了掩飾罪惡?

還是一個參加過戰爭的人,發現已經無力表達?

一個好導演,是不可能不敏感的,如果不是他有意屏蔽了負面情緒,恐怕很難在那樣的非常時刻存活、在那之後又不動聲色地展示生活。

有一個小細節。

小津說導演要的不是演員釋放感情,而是如何壓抑感情。他不想直接表現戰爭,迂迴地寫了一段男人要上戰場、一家人在一起吃茶泡飯的戲,不過劇本被上頭斃掉了。

理由是,上戰場應該吃紅豆飯,怎麼能吃茶泡飯呢

我查了一下才明白,原來日本慶祝或者有喜事的時候都要吃紅豆飯,紅色食物被視為吉利,把白米飯染紅,意味著消災驅邪。

而茶泡飯一聽就是日常吃的,搞不好剩飯也是這樣處理了吃掉。

尋常人家,當然吃茶泡飯的機會比紅豆飯多。可上戰場需要鬥志昂揚,怎麼能陷入茶泡飯的鬆懈狀態呢?

但是,在分別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最常吃的東西,不是更溫暖嗎?

有人吃了紅豆飯就能英勇衝鋒,有人吃了茶泡飯更能安心殺敵,只要他們之後都去認真做該做的事了,吃什麼都可以吧。

但是特殊時期,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這在哪裡都是一樣,只能接受。

藏起自己真實的情感。

“我一直沒有中彈。要是中了也受不了。

本來不敢期待生還,如能生還自會歸來。如果命運就此終結,就聽天由命吧。夏草生長,雲在天際湧動。”

小津60歲因癌症去世,按照他的遺願,墓碑上只留下了一個字:“無”

名導演還是侵略者?小津安二郎: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02 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我們到底能做什麼

不怕是假的,不痛苦也是假的。

渺小的人類,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只能靠無視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難過。

有人分析過為什麼日本人總是顯得特別冷靜,結論是一個經常地震和海嘯、多災多難的小島國,多餘的情緒會讓他們很容易崩潰,無法集中全力存活。

這在某種意義上也符合我們現在的情況,太多的情緒是無益的,更多的精力要用在我們能做什麼。但簡單的無視和屏蔽,只能在短時期內使用,從長遠來看,在某些特別需要宣洩的時候,人總是要給情緒找到一個出口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跟蹤 3 萬美國成年人整整 8 年,分析這些人經受的各種生活壓力和健康狀況。

那些處在壓力中並且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參與者,會經常失眠、內分泌失調,並且誘發癌症或心臟病,最終使得死亡的風險增加了43%,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她的結論顛覆了一般人對壓力的認知:“最幸福的人並不是沒有壓力的人。相反,他們是那些壓力很大,但把壓力看作朋友的人。這樣的壓力,是生活的動力,也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

名導演還是侵略者?小津安二郎: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真正有害的,從來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認為 “壓力有害” 的想法。同理,真正有害的不是負能量,而是我們認為負能量絕對有害的想法。

當我們感到焦慮、恐懼、悲傷時,它們既然已經出現,無視和逃避就不可能徹底消減他們,不如接受它的存在,也許還有機會把它們變成尋找光明的動力。

終歸沒有人能那麼幸運,真的能隨自己心意一直只做豆腐,戰爭來了,都要放下豆腐去戰鬥的。

之前發了一篇文章,有位讀者說看了忍不住想笑,但是笑讓他有負罪感。前線都在奮戰,我們都幫不上忙,還有臉笑嗎?

不然又怎麼辦,一直哭嗎?

抗擊疫情是個持久戰,不可能一直哭,正如不可能一直激昂。接受一切真實的信息,也接受一切真實的情緒吧,並且相信,這都是暫時的。

小津在期待戰爭勝利時說了一段話,“中國的復興,全恃最後五分鐘努力,你們應該忍受過程中的一切痛苦”。

這句話現在換我們來說,特別應景。忍受一切痛苦,堅持到最後五分鐘。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說,對抗“新冠”的救治的兩大秘訣——“熬”和“悶”,大家在家裡、在隔離點好好地“悶”兩個禮拜,把病毒“悶走”、“悶死”。

名導演還是侵略者?小津安二郎: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待在家裡,也是一場戰鬥。只要不出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好好活著不添亂,是普通人對前線最大的支持。

這注定是一個特別的節日,祝願所有人,都能抗過去。

祝平安。

待到重逢時。

· End ·

這裡是八段錦的原創文章,更多關於情緒管理、心理療愈的內容,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