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末的萨尔浒之战,如若是明中的王阳明亲自统帅,还有获胜的可能吗?

吴文建


即便是白起,李靖,李绩,韩信,他们一起指挥也赢不了。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够全身而退,或者带着大部分主力部队撤回来。

战争是双方军事实力的比拼,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数量,士兵身体素质,武器装备,军官的素质等等一起构成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也就是实力。萨尔浒大战,杨镐是一个迂腐的腐儒,换了他对明朝军队确实有好处。但是,士兵的数量明朝略占优势,8.7万对八旗兵6万。其余的地方都是劣势,骨瘦如柴的明军在野战中三个不如一个,八旗兵的牛角弓,复合弓,木质箭杆要比明朝军队的竹弓箭杀伤力大得多。明朝军队的所谓火器,什么N眼铳,红衣大炮在野战中毛用没有。女真人还有大杀器,那就是大约一万左右的骑兵,这一万骑兵比山海关总兵杜松的三万多人战斗力强好几倍。

事后诸葛亮看来,萨尔浒大战,明军完全处于劣势,只是杨镐这个军事白痴没有看出来,当年的蔚山惨败他是白白交了学费,两万士兵性命为代价,他什么都没有学到。

那么,是不是换了起翦颇牧,李靖和韩信就可以转败为胜?当然不可能,优秀的军人他能看出来哪些仗可以打赢,哪些仗是在赌运气,那些仗是必败无疑。

稳操胜券的仗力求全胜不留遗憾,赌运气的力保不失误,同时抓住对方的漏洞。必败无疑的仗绝对不能打。

想赢得萨尔浒大战胜利,要求明军必须准备一年以上,挑选精壮士卒,进行山地战和平原防御骑兵作战,面对八旗兵的重甲骑兵,能否引进葡萄牙燧发枪?如果做不到最好把竹弓箭也换成牛角弓和复合弓,身体上吃亏,装备上不可以再吃亏。单兵战斗力差,只能靠数量弥补,对付这六万八旗兵,必须要组织二十万精兵,分两路攻打努尔哈赤老巢。同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尽一切可能侦查探听努尔哈赤的动向,对他必须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否则打败那样的一支军队谈何容易?


钢铁侠舅舅592


萨尔浒之战,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其他几个全军覆灭。

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

后金六万步骑。

统帅杨镐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目的很简单,就是尽快解决战事,因为这个时候的明朝国库空虚,无力支撑长久战事。

目的很明确,然而这其实放弃明军的优势,即兵力充足!11万对6万。

努尔哈赤知道自身的问题,所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如果王阳明代替杨镐,这场战役是没有问题,王阳明擅军事、长谋略,对于一场战役的掌控和理解,不是杨镐所能比的。

且杨镐有私心,急于立功稳固自身已经动摇的地位,这就注定了急躁、鲁莽,犯了兵家大忌。





江浔历史


个人认为萨尔浒之战,即使王阳明亲自统帅,也不一定能够获胜。当然王阳明也不会把军队在那种情况下带去萨尔浒开战。因为他不会选择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地点、与那样的对手开展一场强行进攻的战役,更多的会用攻心战术,瓦解对手的斗志,谋定而后动,掌握绝对的主动后才靠军事手段完成最后一击。

明末萨尔浒之战,明在战略上就是错误的,在战术上更是错误,战斗的时间、地点也是错误。而王阳明率军,是对敌人人性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更多的通过攻心战,瓦解敌人的斗志,军事手段之势只是最后的必要形式而已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一、错误的战略

萨尔浒之战,明军目的在于犁庭扫穴、灭其族类。而后金则是面临种族灭绝危机,为了民族生存而战,可以调动所有男子甚至女子、老人、小孩参战。要想消灭一个部落,是很难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更是反人类的,而且这种战略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确的战略,应在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的战略,而不是单纯的军事消灭种族灭绝战略。应针对后金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生存环境恶劣的不足,充分发挥大明的经济优势,通过贸易政策把后金变成大明的资源输出地,逼迫后金为了生存去挖人参、去养马,来换粮食、丝绸、瓷器等日用品,而不是关掉贸易市场,逼着后金去劫掠。

二、错误的战术

萨尔浒之战,明军是选择四路出兵,分进合围的战术。明军统帅杨镐,战前还来个先礼后兵,说清楚时间、兵力、进军方向,想吓倒努尔哈赤,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却把明军的底牌暴露。战争失去了突然性,给后金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多路出兵,兵力分散,反而被敌人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歼灭。

明军的战术主动进攻,深入后金腹地开展的战役。明军对后金主力的兵力、位置、士气、给养、统帅等毫无摸底,是见村灭村,见寨灭寨,见人灭人的“三光政策”。而高明的军事家,总是以巧妙地调动敌人到自己设定的战场,或者攻其必救,围点打援,或者声东击西,攻其不备,或者围而不打,待其自溃,都不是涉险深入敌境,逐城攻坚。

事实上明军的确给予后金重大杀伤,攻灭了许多村寨,但后金部队在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刻,爆发了更为强大的战斗力,不顾伤亡与多路明军殊死搏斗,最后取得胜利。不给人留后路,非要把人逼到墙角,强硬杀死的做法,王阳明绝对不会采用。

三、错误的时间

明军进攻后金,是在1619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计划十天左右结束。这个时间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天气已经转暖,但对于东北来说,还处于严寒时期,当时刚刚下过雪,不利于携带大量武器辎重的明军,而更有利于适应极端严寒冰天雪地气候的女真人。

在战斗过程中,由于辎重部队进行缓慢,杜松部队轻兵冒进,渡过河流进攻吉林崖,而大营在萨尔浒,杜松部队被河流隔断,无法聚兵一处,杜松在河对岸眼看着萨尔浒大营被包围无法回救。

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进攻杜松军萨尔浒大营,杜松军以环车阵对敌,双方交战过程中,突然天降大雾,咫尺不见,明军大炮失去了攻击目标。明军点燃火炬照亮,反而成了后金射箭的目标,后金趁大雾接近明军大营,越过壕沟攻进大营,导致杜松军被歼灭。

应该说不利的天气是明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如果要选择进攻,应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至少要到四月份,而选择在冬季进攻后金,则是失败的开端。

四、王阳明作战特点

王阳明是心学大师,是儒家开宗立派的人物,王阳明南赣巡抚任上,更是组织一帮临时的军队,短时间内平定了南赣匪患和宁王叛乱,军事才能堪称一流。

王阳明在南赣灭匪的过程中,综合采用了保甲制度、剿抚并用、埋伏卧底、攻其不备、以匪攻匪、招降杀顽等军事、经济、制度、文化、心理手段,分化瓦解土匪,既剿山中贼,更剿心中贼,短时间内平定匪患。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的过程中,更是抓住了宁王的心理,在宁王率领大军进攻南京之时,直接进攻宁王老巢南昌,迫使宁王回救,将宁王反叛控制在江西境内。王阳明在与宁王交战过程中,利用士兵并非真正反叛的心理,制作了大量免死木牌,诱使宁王士兵抢夺木牌,关键时刻以弗朗机铳轰击宁王战船,先声夺人。

如果王阳明对付后金的局面,也绝对不会采用四面出击的攻坚策略,而是更多的把握人心,采用多种手段瓦解敌人,军事手段只是最后的必要措施,如同孙猴子跑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把后金牢牢压制在五行山下。


郑说豫见


首先一点,假如王阳明真活到萨尔浒之战那个时代,他也不可能获得明朝军队的统帅权。不仅是王阳明,就算孙武,吴起,岳飞这些人都穿越到了萨尔浒之战时期的明朝!

最终统帅明军出战努尔哈赤的,也必然是杨镐…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只需要看看明史,弄清楚杨镐是如何成为明军统帅的,就清楚了!

明朝那时候没有战将嘛?别的不说,就拿战死的那几位大将来说,杜松不会打仗?刘铤不会打仗?李如柏不会打仗?要明军最高指挥官是他们三个中的任何一个,萨尔浒之战都不会战败!

这三个人会写信给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作战计划和盘托出?他们会分兵进击互不掩护,任由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萨尔浒之战,明军败在制度上!败在腐朽的文官集团对国家军队不负责任的侵蚀和摧残上!

不是他们一伙的,再能打,再会用兵,他们都不会用你去指挥作战。

是他们一伙的,那怕是杨镐这头猪,他们都能捧上统帅的位置。

很明显,王阳明不是他们一伙的,所以王阳明必然出局…

看明史,你会对明朝末期这些官僚的愚蠢感到震惊。震惊之余,你就会对“生产”了这些官僚的儒家思想和教育体系感到厌恶和仇恨!

一群白痴,活该被杀!


天之重云


明末萨尔浒之战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指挥这一次战役的明军统帅杨镐庸碌无能,指挥失当,如果换做王阳明肯定能获胜。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决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花开水不流


如果萨尔浒之战由王阳明来指挥,必定会取胜。王阳明是明朝大儒,他的“心学”开创一代学术新风。直到近代的日本,在明治维新,高喊“脱亚入欧”的时候,依然奉王阳明的学说奉为圭臬。当年蒋介石去日本留学,他就发现一种现象,日本人在坐电车的时候,很多人手里拿着一个小册子,看一段就闭目思索片刻,然后继续看下一段,就这样周而复始。

蒋介石后来打听,原来日本人看的是王阳明的学说。日本人在总结日本的腾飞时,认为王阳明的学说给日本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日本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就随身带着一个印章,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这么崇拜王阳明,这是因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三个半圣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代思想宗师,开创了“心学”理论。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少有的书生因军功封侯之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战争,著名的宁王造反就是他平定的。因此,他是中国人眼中“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

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后期,明朝和努尔哈赤的一次决战。这一次战役,决定了辽东局势的走向。这次战役,明军出动十万人马,攻打努尔哈赤的六万后金军,结果遭受了惨败。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

这一次战役,明朝征调了国内最能打仗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兵,携带了大批火器,以优势人马攻打敌人,却遭到了这样的惨败。这使得辽东的局势变得不可收拾,努尔哈赤随后转守为攻,攻下了大片土地。乾隆评价这一战,“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这一仗后,明朝对这一次战役也进行了教训总结。最后总结的教训第一条,就是指挥这一次战役的明军统帅杨镐庸碌无能,指挥失当。杨镐此人,在早年的援朝抗日的战争中,就曾经因为指挥错误,造成优势明军被日军打败。可是,多年之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已经被事实证明无能的他,居然担任了明军的统帅。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朝官僚阶层的腐败。为了自己势力的私利,根本不拿国家和将士的命运当回事。同时,特显示了明朝君臣轻敌自大的一面。自以为努尔哈赤不堪一击,杨镐去只是走个过场,大功手到擒来。

而杨镐此人确实不是当统帅的材料。他去了以后,自以为和李如柏有旧,想依靠李如柏为支持。可是李如柏知道努尔哈赤的厉害,在战斗中半心半意。而他与部下刘綎不睦,就处处刁难刘綎,连刘綎的兵马没有到齐就催着刘綎进军。以至于刘綎认为杨镐就是要自己去送死的。

而在军事部署上,杨镐不顾实际情况,兵分四路。他既不亲自到前线指挥,也不明确规定各部的利害变更线。结果几路人马成为互相之间没有配合的孤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威吓努尔哈赤,杨镐居然在出兵前给努尔哈赤去信劝降。在信中,杨镐将自己的兵力部署和出兵时间向努尔哈赤和盘托出!这使得努尔哈赤得以实施他的战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依靠杨镐提供的情报,努尔哈赤顺利的打赢了这一仗。

我们看杨镐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不是明朝的统帅,和努尔哈赤素无交往,我们真可以怀疑他就是努尔哈赤派在明朝的奸细。后来,李如柏在战败后,为了摆脱他人对他的怀疑,洗清自己与努尔哈赤的瓜葛,就选择了自杀。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萨尔浒之战,如果明朝君臣对努尔哈赤有足够的重视,准备工作更仔细一些,尤其是不选用杨镐这样的庸才,明朝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既然说,杨镐这个主帅的原因是萨尔浒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主帅换上王阳明又会如何呢?我的看法是,明朝肯定能够取胜。

这是因为,明军有几个优势,能够碾压后金军。首先是兵力,明军十万人,后金军六万。二是军队构成,明军是久经战阵的将士,是多兵种的混合军队,作战能力强。而后金军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全是骑兵,它的主要组成是重步兵,除了骑兵部队,整体的作战能力并不强。三是装备。明军装备了大批的火器,而后金军只有弓箭。武器装备上的代差会给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就不多加评论了。在这次萨尔浒之战中,由于被袭击,明军的火器只发挥了一次作用。就这仅仅的一次,还杀伤后金军千余人。

由于装备的代差,后金军只得寻求和明军野战。而野战只能投入以骑兵为主的部分兵力,这样虽然后金军有六万人,实际上投入战场的绝不会有那么多人。如果明朝的统帅足够明智,不让后金军找到野战的机会,那么后金军必败无疑。即便是与后金军野战,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发挥火器的威力,后金军依然是必败无疑。

这样一看,萨尔浒之战的胜利难度并不大。可是,由于杨镐胡乱布置,放弃指挥,泄露军机,明军的巨大优势被他化为乌有,最终招致惨败。

如果明朝统帅换上王阳明,那么局面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看王阳明的指挥过的战例,就能够感受到他作战指挥的特点。他首先会广泛的收集敌人的情报,对敌人了如指掌,甚至连敌人内部的矛盾都能够刺探到。第二,他用兵以计为先。王阳明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不崇尚以直接的作战取胜,更多的是先以计混乱对方的军心,瓦解对方的士气,然后一击取胜。第三,他军纪严明,爱兵如子。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力。第四,他的军事部署不拘一格,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准。

这样,如果王阳明来指挥萨尔浒之战,那么,杨镐所犯的错误就不会存在。这样一个中等难度的战役,王阳明应该很轻松的就能够取胜。

但是,这一切只是假设。斯世已无王阳明,庸臣误国有杨镐。萨尔浒之战终究以明朝大败载入史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明朝晚期,因忙于镇压关内农民起义,无力顾及辽东防务,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虚额10余万,实有兵不过数万。加上政治腐败,守备分散,军队战斗力差。

因此,萨尔浒战役如果换成王阳明指挥也胜算不大,顶多保住一部分明军实力,从而使明朝的灭亡不那么快,因为王阳明的战术、用兵有需要有时间做准备,包括士兵的训练,而萨尔浒战役之时明朝军纪涣散、士兵战斗力低下、军饷和补给都跟不上,更加没有办法打持久战,再加上各路增派到战场的兵马也都不具备协同作战的默契度,如果王阳明当朝时间足够,对士兵和部队的制度不断优化再加之朝廷经济实力足够,还是有可能扭转这样影响明朝命运的关键一战。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中国自古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的气数,萨尔浒战役下的明朝气数已经快用尽了,明朝的赋税极其的严重,老百姓生活困难,朝廷又挥霍无度,所以一个王朝的没落与其制度、经济、文化都有关系,也并不是一两个英雄或是天才能够挽救的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指挥得动吗?

大明朝有两个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最”,1.是政府穷得干啥啥没钱,大明朝穷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2.是党争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南明南京政府灭亡前夜还在自家互相操刀子。

王阳明上场也指挥不动互不配合的各位总兵,还打什么。



当代曹植


明未的战争,不是取决于明朝哪一个将领的个人水平能力强弱能决定的。而是明朝的整个体制腐朽不堪,特别是军事体制。相比后金要落后很多,再加上一个不懂军事的皇帝总指挥,派一批对军事外行的文官领导指挥内行的武将作战,作战的武将文官之间又常常有派系,山头,互相排挤内斗,面和心不和,直接影响战争结果。而且这个皇帝总指挥再愚蠢也是不可能换一个的。早在戚继光时期,如果没有朝中文官首领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也不可能取的对倭寇如此大成就。单论初期的明清双方在人力,财力,军力,明朝肯定都是超过后金。


卢丛霞袁林华袁华


王阳明是一个理论学家,他不是一个军事统帅,也不可能统率军队。就算让他统率了军队,也是一个只知道纸上谈兵人。

明朝的萨尔浒之战,应该交由魏忠贤之流来指挥,自古慈不掌兵,带兵打仗的哪个不是心狠手辣,果断勇敢有谋略。明末打仗的用的都是些文臣,因此哪能够胜利,比如袁崇焕洪承畴之流,只会耍阴谋诡计,怎么能够打胜仗。古之名将白起、韩信、霍去病、李绩、成洁思汗、徐达、常遇春、努尔哈赤都是武将,而且又通谋略,而且好多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家伙,所以派一群文臣去打仗是根本没有胜算的。


迷之路砥砺前行


阳明先生如果打这一仗胜算很大!第一,阳明先生及其注重情报侦察,从来不打盲目之仗(灭宁王、土匪、少数民族叛乱)。绝对不会在明军号称10万清军6万余众之下分兵合击(必败之势)!第二,阳明先生善打政治、分化之仗从不愣头青纯军事作战(分化瓦解积年老匪、叛乱分子),清军此时绝对不是铁板一块,满、蒙、汉(投降汉奸)等少数民族矛盾很多大可利用!第三,阳明先生打仗极善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虽然骑兵不如清军,但火器、步军、装备、后勤还是有优势,缓进急战、急进缓战,用兵如神。第四,阳明先生洞察人心,招降纳叛、笼络人心、孤立策反……手段层出不穷,清军作战极为困难且风险极大,阳明先生胜算颇多。满清灭族也不是小概率事件。本人只是关公战秦琼胡诌几句。历史没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