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和互聯網

法國當代哲學家米歇爾·塞爾在 2011 年接受《哲學雜誌》的採訪時說:“互聯網,它其實來自不談論上帝的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和互聯網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


01 萊布尼茨的夢想

萊布尼茨於1646年出生在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德國。

對於不喜歡學物理的學生,可能會抱怨為什麼牛頓創立了牛頓力學;而對於不喜歡學數學的學生,則可能會抱怨為什麼萊布尼茨發明了微積分。

他們可能不知道,牛頓也獨立發明了微積分,只是牛頓的微積分符號系統太難用。雖然在英國被推崇了一個多世紀,但最後還是被本國人放棄,而來自歐洲大陸,也就是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符號系統,開始受到推崇,一直沿用至今。而且,現在的微積分課本里,有一條基本定理,就叫“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對於一些小時候會幻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的人來說,萊布尼茨可以是他們極好的偶像人選。他被人認為“或許是世界上最後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他想要知曉一切,瞭解一切行業,學會所有語言”。

萊布尼茨以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自從在 20 歲那年離開了大學,他前進的腳步開始涉足極其廣泛的領域:生物學、法律、音樂、地質學、政治學、物理、神學、歷史,甚至鐘錶業。當然,萊布尼茨尤其熱愛數學和哲學。

萊布尼茨和互聯網

萊布尼茨認為,一切都是有聯繫的,而哲學讓他在所有學科之間建立了聯繫。他說,從沙粒到整個宇宙,沒有任何一個元素可以被獨立地考慮。

他因此提出“單子論”,試圖解釋科學和哲學的內在聯繫。他認為,世界是由無數單子組成,然後,每一個單子又代表著整個世界。這和佛教裡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各種微觀粒子組成的。

萊布尼茨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語言——也有著極深刻的洞察。他認為,人類的不幸和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全部來自語言。所以,他夢想通過邏輯創建一種通用語言,這種通用語言會讓所有的爭議都消失。

“通用語言”的想法,代表了萊布尼茨最大的夢想。世界是廣泛地相互聯繫的,而我們也需要一種和客觀世界完全兼容的語言。或者可以說,萊布尼茨試圖統一人類的主觀世界和外在的客觀世界。

讓我們沿著萊布尼茨的夢想,再做進一步的推論。

如果說,我們通過語言來思考,那麼我們也通過語言來認識我們的世界。3歲的小孩沒法懂“我思故我在”這樣抽象的句子,是因為他掌握的語言系統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

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意識到我們的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的差別的過程。用感性一點的語言來說,這中間就是一條溝,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而這個過程,也是我們的語言系統不斷升級的過程。

如果存在萊布尼茨這樣的“通用語言”,那麼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就可能從小通過掌握這種通用語言,來快速地瞭解真實客觀的世界,完成我們需要磕磕碰碰幾十年才能獲得的成長呢?也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不久就是思想上的哪吒,能說出“我思故我在”,通曉人情世故,也知道世界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

萊布尼茨和互聯網

當然,不管是身體的成長,還是思想的成熟,必然都需要時間。過去的無數事實證明,過度使用干預的手段來試圖加快兒童的成長,都是不明智的。但或許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足夠有效的知識和方法?

而且我們知道,萊布尼茨所謂的“通用語言”,發展到現在,更多地是指數學和邏輯中的語言。而這些語言,是很多學生不喜歡的,也是絕大多數成年人抗拒去使用的。


02 萊布尼茨和中國文化

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晚年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叫《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據說萊布尼茨曾經給當時的康熙皇帝寫過信,還建議康熙成立國家科學院。當然這在歷史上是不是真的發生過,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更願意相信的故事,是萊布尼茨發明的二進制,是受到中國的周易和八卦系統的啟發。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被萊布尼茨用數學語言,描述成了0和1的組合。

萊布尼茨和互聯網

但實際上,萊布尼茲是先發明瞭二進制,後來才看到傳教士帶回的宋代學者重新編排的《周易》八卦,並發現八卦可以用他的二進制來解釋。

萊布尼茨曾斷言:“二進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他更是附會地認為,上帝用7天的時間創造了世界,而7在二進制中是111,全都由1構成,由此可以證明上帝的完美性。

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地方,可能是中國傳統思想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道、地道、人道的統一。這和他所信仰的,一切都是普遍聯繫的觀念暗暗相合。

但不管怎麼樣,最終康熙沒有成立國家科學院,基於二進制的現代計算機也沒有首先在中國誕生。


03 互聯網的前世

信仰上帝的萊布尼茨,他的想法看起來總是有點形而上學。但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現實,他想建設歐洲,希望看到世界演化成一個網絡。

他早年參與政治遊說,希望法國能放棄入侵荷蘭,也積極獻計法國攻打埃及。他還發明瞭一種帶有突齒的圓柱形轉輪,來改進前人發明的計算器。當然,本質上這樣的計算器還只是一種算盤。

正是有了萊布尼茲的堅實理論基礎,100多年後的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將二進制和邏輯對應了起來,完成了算術和邏輯的統一,也正式奠定了基於二進制和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

又過了100年,香農看到了用製造燈具的繼電器,來實現布爾的二進制系統的可能性。基於同樣的想法,在大批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努力下,現代計算機也應運而生。此後的幾十年,網絡時代的大幕也徐徐拉開。

至此,世界已經基本演化成了一個網絡,這大概正是萊布尼茨想要看到的。而他發明的二進制,或許就是當前網絡世界的“通用語言”。


結語

所以,米歇爾·塞爾說,互聯網來自不談論上帝的萊布尼茨,是因為互聯網基於二進制。

萊布尼茨可能會認為,簡單又完美的二進制是上帝的語言。而在上帝式微的當代,二進制成了我們消費、閒聊、貿易、開會等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礎語言,儘管大部分人都可能意識不到這種底層語言的存在。

由這樣的底層語言構成的網絡依然在不斷變化和發展,正如米歇爾·塞爾所認為的:“新技術已經有效地創造出了一種新型人類,也勢必要推動一場深刻的政治、社會和心理學變革”。

這種新型人類,也就是我們說的數字原住民。對他們來說,計算機和互聯網就像房子的牆壁、房間裡的桌椅一樣,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說不定,他們中間很快就會誕生出思想上的哪吒呢?


  • 《極簡算法史:從數學到機器的故事》
  • 《信息簡史》
  • 百度百科: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