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坐斷東南的曾國藩不起兵造反,恢復漢家江山?

熱血青春網


歷史的發展,很多事情的因果關係,讓人感到無比糾結。比如說鴉片戰爭的後果,迫使大清國被迫開放市場,隨之而來的後果是大量的小農經濟家庭陷入破產狀態,而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只是小農經濟破產後的必然反應——農民沒有什麼高尚的追求,只求溫飽,但如果溫飽成了問題,農民造反只是時間問題。

太平天國起義後,各地農民軍隨之響應,而早在嘉慶時期,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就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因此大清的半壁江山,很快落到各路農民軍手裡。

咸豐帝無奈之下,只好頒佈詔書,許可各地鄉紳籌備武裝,自發鎮壓農民軍,曾國藩等人便是在鎮壓農民軍等過程中脫穎而出。漢族地方地主也開始在滿清的朝堂上豔壓

其中勢力最大的莫過於曾國藩,曾國藩坐斷江南,野史中曾有“太平天國的李秀成曾勸說曾國藩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起兵抗清,恢復漢家江山,但是,卻被曾國藩拒絕”的記載,這其中原因何在?

似是而非的可行性

作為讀書人的曾國藩,未必不知道,大清國似乎走上了衰敗的道路。因為自古以來,朝廷遭遇大規模內亂,都會不由自主陷入地方做大最終推翻朝廷的不歸路:

東漢末年,漢靈帝為了解決黃巾軍問題,推行州牧制度,許可各地“高度自治”,來提高鎮壓黃巾軍的效率,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漢末大戰亂,東漢朝廷也在這一混戰中覆滅。

北魏胡太后無力鎮壓武人勢力,最終,導致朝廷權威下降,朝廷很快陷入內亂,最終北魏滅亡。

此外,唐朝的滅亡,也是因為唐朝被迫給了節度使太大的權力,最終導致唐僖宗時代以後,唐代的都城,多次被節度使攻陷,唐天子到處逃竄,到唐哀帝時代,節度使直接廢黜唐朝皇帝,滅亡唐朝。

事實上,元明兩朝的滅亡,一定程度上也和地方失控有關——倘若南明天子能真正整合江淮以南的力量,南明未必會那麼快覆滅。

此時此刻的大清,似乎也在重演之前的歷史:地方失控,地方勢力做大。而曾國藩似乎也成為最有可能取代大清朝廷的地方勢力之一。

只不過,冷靜的曾國藩意識到,這種可行性只能說似是而非——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君臣大義

曾國藩冷靜意識到,單就君臣大義和民心這塊,自己就未必佔優勢。

在歷朝歷代,真正能決定歷史走勢的,往往是“趙家老爺”們——既廣大地主階層。皇帝不管怎麼更換,但鄉鎮地主的話語權並不因為改朝換代而喪失,哪怕是石勒這樣奴隸出身的皇帝,在建立後趙朝廷後,還需要交好漢族士族,以求獲得他們在政權上的支持;朱元璋這樣乞兒出身的皇帝,在奪取政權後,也依舊強化地主階級的話語權。

在封建社會,所謂的“民心”、“民意”,往往不在阿Q們那裡,而是在趙老爺們手裡。

在我國古代,基層政權控制住鄉紳手裡,皇帝是鄉紳的最高話事人,而鄉紳則是各地的土皇帝。君臣大義,是鄉紳們共同的價值觀。如果曾國藩利用兵強馬壯就起來造大清皇帝的反,那麼曾國藩本質上和董卓之流將沒有區別,輿論上就會陷入被動。甚至曾家內部不排除有野心家,會利用“勤王討賊”的名義,對自己下黑手。

慈禧雖然對家國大事一竅不通,但是在這些所謂的勾心鬥角中,那是十拿九穩。事實上慈禧太后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封賞曾家的功臣時,也通過冊封爵位來在曾家內部製造矛盾,對曾國藩形成牽制。

內部因素

對於曾國藩來說,自己如果起來造反,所面對的對手,也不能簡單歸類於之前的漢唐等朝代。

曹操父子能控制東漢朝廷,這是因為漢獻帝當時除了一個皇帝頭銜以外,毫無任何有用的資本能夠擺脫曹操父子的束縛。其實客觀上說,漢獻帝在經過多次動亂後,一度形同乞兒,最終是因為遇到曹操,才過上體面的帝王生活。但即便這樣,漢獻帝還是有謀害曹操、奪取權力的野心——

而慈禧太后多少掌握一些有用的資本,倘若曾國藩想造反,慈禧太后也肯定會拼死鎮壓,絕對不會坐以待斃。

大清皇帝,是漢人的皇帝,同時也是蒙古的大汗,這些都是慈禧太后母子的資源。如同當年朱元璋掃平群雄以後,大明朝和北元及後繼勢力還進行了長達上百年的鏖戰一樣,曾國藩造反以後,在支持清朝的漢族鄉紳以及滿蒙藏貴族勢力的聯合圍攻下,能否取得勝利,曾國藩沒有把握,不過,作戰壓力增加是肯定的。

因為曾國藩作為清朝的將領,自己所面對的敵人,只有農民軍,但如果自己造反,則會面對兩線作戰的尷尬。因為農民軍也會對自己趁火打劫。

外部因素

並且,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大清,已經不只是中國的大清帝國,而且還是世界的大清帝國。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政權,因為危害到列強們的在華利益,反對外國列強提出的條件,最終遭到英法美等列強的圍剿。後世中華民國成立以及新中國的建立,都會看到列強幹涉的影子——比如中華民國建立的時候,列強對民國政府施壓,迫使民國政府允許讓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國民黨二次北伐的時候,日本為了維持其在北方利益,還專門製造了濟南慘案;新中國準備解放南京的時候,也遭遇過英國的干涉,不過,新中國不比之前的歷代政權,給了英國佬狠狠一耳光,打掉了英國人的囂張氣焰。

而當時的清王朝在列強面前不過是傀儡而已,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於國之歡心”甚得各國支持,一旦改朝換代未必能有這麼多好處,即使是慈禧也不敢隨意得罪列強,曾因為光緒得反抗原因,慈禧有廢帝之心,但由於列強並不希望如此,最後被八國聯軍打得逃亡西安,可見外部得因素也十分之大。

曾國藩雖然不知道後世的事情,但也知道,自己如果起來造反,慈禧太后很可能派人聯繫英法美等列強,對自己進行圍剿。而大清朝畢竟作為二百多年的正統,洋人經過評估,也多半會對清朝採取支持態度,這對自己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說,曾國藩做出了不造反、不異想天開的決定。


藤樹先生


 

  如今的湘軍因為攻陷了安慶,已經威震天下,但是曾國藩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雖然湘軍名噪一時,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條歸路,湘軍一定難逃“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從這三股勢力中找到一個安穩的靠山,這甚至比和太平軍戰鬥都要重要。

  話雖如此,但是沒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誰能最終獲勝,更沒有人能知道誰將掌握這最高的權力,因此曾國藩心裡根本就沒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他們談話的屋子已經變成了黑漆漆的一片。這種沒有絲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應了曾國藩此時此刻的心情,他為大清的前途擔憂不已,更為湘軍的何去何從困惑不已。

  到了最後,煩惱無邊的曾國藩站了起來,他在屋裡來回地踱步。內憂外患、國君年少、宗廟不和、女人執政,這種種壞事充滿了曾國藩的腦袋。他已經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大清即將迎來一場驚天鉅變,而在這場大戰前,自己必須未雨綢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就在曾國藩思索是投靠太后,還是投靠恭親王,還是與八大輔政大臣交好的時候,胡林翼給曾國藩指了另外一條“明路”,一條讓曾國藩完全不知所措、震驚不已的“大路”。

  “來安慶前,左宗棠讓我捎來一封信。”說完,胡林翼就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了一個信匣。

  聽見這句話後,曾國藩立刻把燈點燃。他接過信匣,抽出信紙,然後仔細地端詳起來。只見信上面寫了一副對聯: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四句話,讓曾國藩觸目驚心,震驚不已呀。特別是最後兩個字,那就是要謀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為“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麼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我們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奪取天下!

  面對這個部下的意見,手捧著這封“逼反”的信件,曾國藩的心裡一陣發冷。他的手掌已經佈滿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話也不敢說。

  而曾國藩對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著曾國藩,也一句話不敢說。

  幾乎同一時間,這兩個人都沉默了,空氣也凝重了起來,周圍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靜。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此時此刻,曾國藩只要一句話,他麾下的10萬湘軍就會改變中國的歷史,曾國藩也會將那個腐朽無比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太平天國全部踩在腳下!但是這句話,曾國藩始終沒有說出來。

  對曾國藩來說,傳統的儒家思想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他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能力,更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決心。有四個因素一直左右著他的行動,讓曾國藩一直苦苦支撐著那片天,報答那所謂的“皇恩”。

  第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會造反。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雖然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鴻章、彭玉麟這些人會支持嗎?他們憑什麼要上這條賊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計,賦予這些人更大的官職,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那麼這些人肯定會為大清賣命,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會在瞬間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為戰的湘軍,拿什麼去造反?

  第二個因素:曾國藩不能造反。

  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麼曾國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與哪些人為友,與哪些人為敵,還有自己旗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讓曾國藩困惑不已,甚至無計可施。

  與什麼人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軍嗎?還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





熱血青春網


曾國藩本人對於自立這件事,態度是比較曖昧的。他用兩句詩說明自己的心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大概意思是世間誘惑很多,但我卻要堅守本心。但他的本心究竟是什麼,卻沒人能說得清。


曾國藩的湘軍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其本人又有剿滅太平天國的奇功,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他可以做點什麼。左宗棠、彭玉麟、王闓運等人都曾勸他自立為王,而胡林翼更是直言不諱地問他: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曾國藩對這些勸進之言,一概採取曖昧態度,含糊其辭應付了事,知道最後他最看重的九弟曾國荃站出來時,他才沒有繼續裝糊塗。曾國荃帶著大批湘軍將領,準備學趙匡胤再演一次“黃袍加身”的戲碼,把曾國藩推上皇位,曾國藩回答了上面那兩句詩,於是眾人借默不作語。

難道曾國藩真的不想做皇帝嗎?我是不信的,中國人都有個皇帝夢,俗話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曾國藩豈能不想,只不過是他在分析利弊之後,覺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所以才沒有貿然行事。

曾國藩之所以能剿滅太平天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把洪秀全設定成了禮教罪人。《討粵匪檄》中最著名的論斷就是:(太平天國)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洪秀全宣揚自己是天父的兒子(同樣是天子),壞了中國數千年的“禮儀人倫”,被曾國藩視為禽獸,必欲除之而後快。那麼曾國藩如果自立為帝,必然同樣要自稱天子,這就走上了與洪秀全的老路,壞了讀書人心目中的“禮儀人倫”,從而失掉人心。

滿清入關二百年,雖然是以夷狄而入華夏,但已經被天下的讀書人視為正統,如果曾國藩舉旗造反,就成了大大的叛逆。必然得不到大多數地主階級的支持,而兩湖、江浙一帶的百姓經過太平天國之禍後,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曾剃頭要造反必然應者寥寥。僅憑著曾國藩的湖南子弟兵,必不能與全國抗衡,失敗也就是必然的結局。

智者如曾國藩,是不肯做必敗之事的,所以他只能主動把一顆火熱的心熄滅。


曾國藩有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他如果造反自立,失敗了必然被認為是“禽獸”,而如果選擇做大清朝的忠臣良相,必然會留下如聖賢般的形象。曾國安是清醒的,也是成功的,他後來果然成了“聖賢”。


李飛叨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太平軍大本營天京,太平天國運動被殘酷鎮壓,作為湘軍領袖的曾國藩走上了人生巔峰。

從實力上看,當時的湘軍系統共擁兵30萬,兵強馬壯、風頭正盛。湘軍水師控制著長江數千公里的水路,往來如風、橫行無忌。

在名望上,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頭號功臣,對滿清有再造社稷之功,清廷加封他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

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人們都有這樣的疑問——幾乎控制著江南半壁的曾國藩為什麼不起兵反清,自立稱帝呢?

原因並不複雜,無非兩個方面:客觀上不具備起兵反清的實力,主觀上沒有消滅滿清的打算。

下面我們詳細分析

1、嫡系湘軍太少,內部矛盾重重

雖然清廷已經被各種內憂外患折騰的半死,但畢竟是可以調動全國資源的統一王朝。要想推翻滿清,曾國藩必須依靠整個湘軍集團的力量才有取勝的可能。但是,曾國藩能直接控制的嫡系湘軍卻並不多。

湘軍鼎盛時期全軍約為30萬人,其中曾國藩直接指揮的只有12萬人,其他的均歸屬湘軍各路大佬掌握。在這12萬人中,能為曾國藩上刀山下火海的嫡系,只有他弟弟曾國荃指揮的5萬人。單靠這點兵力去造反,實在是天真了點。

當然,就算嫡系部隊少,其他湘軍將領如果對曾國藩赤膽忠心,死心塌地的追隨他,曾國藩仍然可以大膽起兵,放手一搏。但現實很殘酷,湘軍實力派和曾國藩之間大都貌合神離,矛盾重重。

湘軍集團的實力派有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人,這些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雖然與曾國藩同屬湘軍集團,但彼此間都有不少的矛盾。

湘軍中最強的一股勢力淮軍最初是曾國藩幫助組建的,但曾國藩為了防止李鴻章做大之後影響了湘軍,在淮軍的編制和規模上都進行了限制,調撥給李鴻章的一些部隊其實是湘軍中不被信任的太平軍降軍,比如程學啟部,對曾國藩的這些小動作,李鴻章洞若觀火。淮軍在上海站住腳之後,迅速壯大,從裝備、兵員、戰術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開始逐漸瞧不起土裡土氣的湘軍。

李鴻章就親口說過:“湖南人雞犬升天,客籍人頗難出頭”

同時,李鴻章手下的主要將領程學啟、丁汝昌等人和曾國藩胞弟曾國荃等人素有舊怨,對其“氣焰頗大”,指望著他們跟著曾家兄弟造反,怕是門都沒有。

控制浙江的左宗棠對曾國藩而言同樣不可靠。左宗棠性情高傲,目空一切,非常看不起曾國藩的用兵方略。而且認為曾對他的限制太多,妨礙了自己建功立業。清廷察覺到了二人之間的矛盾加以利用,將左宗棠升為閩浙總督,與曾國藩同級,不再受其管轄,導致了二人間的關係迅速破裂。兩人之間的矛盾公開化,動輒互相攻訐,指望著實力雄厚的左宗棠幫曾國藩的忙無異於緣木求魚。

湘軍中的另一位實力派沈葆楨因為江西的厘金歸屬,和曾國藩互相參奏,清廷又從中煽風點火,兩人已經形同政敵,曾國藩當然不能指望沈葆楨幫忙造反了。

算來算去,曾國藩能放心依靠的,就只有曾國荃手下的5萬人馬,靠著這點人馬去對付擁兵百萬的清廷豈不是自尋死路?

2、清廷準備好了防範措施

清廷並非只依靠湘軍內部的矛盾來遏制曾國藩的野心,而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預防湘軍反叛。

首先,在軍事部署上,清廷調集了大量部隊控制要地,鎖死湘軍的活動範圍。清廷命令僧格林沁率騎兵駐紮在安徽、湖北交界,馮子材等人鎮守揚州,官文經略武昌,從東西北三面形成了對湘軍的包圍,一旦有事可以立刻採取行動。

在至關重要的後勤供應上,清廷通過沈葆楨等人百般阻撓,卡住了湘軍的喉嚨。湘軍的糧食、軍餉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幾乎導致了攻擊天京失敗。

據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的書信記載:“勇丁每月所領不及一旬之糧.....勇夫食粥度日,困苦萬狀。”

曾國藩也寫道:“我軍欠餉十六七個月,又值米價昂貴,時時以乏事為虞。”

在缺量少餉、強敵林立的情況下,曾國藩當然不敢起兵反清。

3、曾國藩的忠君思想

除了上面所說的客觀原因之外,主觀上曾國藩也並不想推翻清廷。

曾國藩出身於傳統的官僚家庭,自小接受了系統的儒家教育,忠君愛國的三綱五常深深銘刻於他的腦海中。

曾國藩在家訓中就寫道:“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
他的志向就是維護君臣秩序:“秩然如冠履不可倒置。”
同時,曾國藩對清廷給予他的恩典也感念於心,在得到清廷加封他為太子太保的恩典時,曾國藩興奮的記錄在了日記中:“非常之恩,感激涕零。旋摘由錄於諭旨日記中。”

正是在這種忠君思想的影響下,攻破天京之後,曾國藩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辭去官職,在軍營中打雜:“此後不復作官,亦不作回籍安逸之想,但在營中照料雜事,維繫軍心。”

指望著“忠君愛國”的曾國藩推翻清廷,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總結

綜合上面的幾點理由,我們不難發現,曾國藩起兵反清的主觀客觀條件都不具備,他當然不會用武力推翻滿清。曾國藩一輩子也只能當一個清廷的忠臣孝子,而非重整山河的開國元勳。


歷史深度報道


很高興回答問題。

曾國藩一生對清王朝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一生高官厚祿,是我國著名的儒學大師,特別是他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挽救了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權勢坐斷東南,加上擁有三十萬湘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取清王朝而代之,但他最終沒有這樣做。我個人判斷,是不能,不想,不敢,這是因為:

第一,不能。我們來看清王朝,這個時期的清朝,雖說已經走向衰敗,但還不至於滅亡,雖說太平天國運動,搞的清王朝焦頭爛額,但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而且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軍隊不止湘軍一隻,還有淮軍,和其他地方實力,清王朝並沒有依靠八旗軍,只不過湘軍驍勇善戰,人數眾多,最先攻克南京。再說曾國藩,作為朝廷大員,一軍統帥,他的戰略眼光肯定是獨到的,他深深知道,單憑湘軍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所以,曾國藩力排眾議,拒絕了造反的建議。

2,不想,我們都知道曾國藩是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浸潤,君君臣臣的觀念根深蒂固,成年後官運亨通,十年七升遷,也算是深受清王朝厚恩,骨子裡恪守君臣之道,雖說有大功,有軍權,有勢力,但他的歷史背景決定了,他不想做起兵造反的大逆之事,玷汙他一世英名。

3,不敢,起兵造反和平定叛亂是兩個概念,都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當人們的觀念都統一到平定叛亂上的時候,大家可以齊心協力,同仇敵愾,這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安危,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曾國藩要起兵造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原來的盟友,馬上就成了敵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這時起兵造反的人,馬上就成了眾矢之的被討伐這是很危險的,曾國藩那麼有智慧,他不會不懂這些,所以他不敢。還有,曾國藩是深受儒學薰陶的人儒學根基深厚,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幾年裡,他看到的是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個時候他在起兵造反,會加深百姓的痛苦,他自己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他不敢起兵造反。再加上清王朝還沒有到一擊即潰的境地,從朝廷對曾國藩的曖昧不清的態度就能看到,朝廷對突發事件是有手段,有預見,有準備的。這一切都決定了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


奔走的歷史


簡單來說,第一沒有這個必要,第二也沒有這個實力。

作為曾國藩而言,他是剿滅太平天國的第一功臣,但同時他也是太平天國盛衰的親身經歷者。縱使文有馮雲山,武有楊秀清的洪秀全也只能落得個慘淡收場,他如果舉兵謀反真的能夠做的比他們好嗎?滿清不是南明,心思縝密的慈禧太后也不是南宋的謝太后。他當時已經是漢臣之中的第一把交椅,一等毅勇侯,文淵閣大學士,手握四省實權相當於兩個總督,已經是位極人臣。如果他不謀反榮華富貴唾手可得,可是一旦起兵謀反這些東西會瞬間化為烏有,父母妻兒還會受到滅頂之災。太平天國荼毒江南百姓、滅絕孔家賢聖,他正是以保衛鄉梓,守護名教的口號才聚集起來了湘軍數十萬精銳,可是他如果起兵反叛,這些人會不會跟隨他就難說了。而且以臣叛君是儒家的第一戒條,他如果這麼做必然會喪盡天下讀書人的支持,他的後方就堪虞了。所以,既然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最好不要貿然行動。

第二,他沒有這個實力。滿清的精明之處在於,湘軍的很大一部分後援糧草和武器輜重都是要經過地方政府之手才能夠到達湘軍的手上。可以說慈禧太后一直抓住了湘軍和淮軍的生命線,以至於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都要為了後勤糧餉向太后低頭。江南又經歷了太平軍的洗劫,根本無法作為大本營,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也沒有能力造反。

第三,到了清末滿漢之間的華夷之辯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廣大的漢人士大夫已經把尊孔的大清視為本朝,已經與之融為一體,所以,恢復漢人江山對於他們並沒有什麼鼓動力。加上曾國藩身邊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弟弟曾國荃,曾國藩也擔心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宋太祖,所以還不如守住了現有的富貴,搏一個忠君護國的美名來得實在。


經典守望者


曾國藩當皇帝?不會的,也不可能的。

因為曾國藩自身的三大因素,決定著他不會去選擇當皇帝。

一是曾國藩知道,皇帝是什麼人?皇帝是真龍天子,不是什麼人想當就能當的成。封建社會兩千多年,出了無數真龍天子,當了皇帝,坐了龍庭。封建社會還出了無數造反者想當皇帝,最後自認為當了皇帝,結果不被歷史承認。像李自成、洪秀全、陳勝等等農民起義領袖,本不是朱元璋那樣的真龍天子,不可能成為皇帝的。曾國藩非常清楚這一點。

二是曾國藩明白,自己是一個讀書人,信奉儒家思想,克己復禮,君君臣臣,仁義禮智信,名不正則言不順等等儒家正統觀念在他心裡打下深深烙印,他不會越雷池半步。即使他打下南京,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名聲大噪,朝野震驚,他毅然決然,急流勇退,不給朝廷和滿人留下須臾造反可能。事實證明,滿族貴族想要治他也無從下手。

三是曾國藩清楚,他的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一時得逞,想要驅除滿清,建立漢人江山,功夫和火候未到。貿然從事,霸王硬上弓,到頭來很可能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況且自己已經垂垂老矣,沒有必要去硬掙一日之短長,做一件無把握的事兒,不如著書立傳,揚名立萬,賺的後人敬仰!曾國藩的小心謹慎事實上也維護他的一世英名。



一風2008


主要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

主觀上,曾國藩剛剛戰敗太平天國,血洗天京城,獲財貨無數,清廷對他也是恩寵備至,他所舉薦的部下基本都照準提拔,正是人生最得意的時刻,這個時候你讓他放棄大好的榮華富貴去造反除非傻子才會去幹!

客觀上,也有以下幾點讓曾國藩不敢有二心:

1.缺少穩固的後方支援,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曾國藩的湘軍勢力範圍也就在東南一隅,而且經過連年的戰火摧殘,原本富庶的江南之地已經十室九空,並不具備成為革命根據地的條件。

2.軍心渙散,太平天國得主要作戰對象是曾國藩的湘軍,經過連年征戰,軍隊戰力早已疲憊不堪,攻破天京城後湘軍將天京城洗劫一空,早就不想打仗了,升官發財回去過日子多舒服,又有幾個人看著好日子不過願意為曾國藩去打仗賣命!而且湘軍內部也是幫派林立,並不完全受曾國藩的指揮,如從湘軍中分化出來李鴻章的淮軍。

3.清廷早有佈局,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清廷早就在湘軍後面形成包圍之勢,如果湘軍敢有異動肯定會被及時拿下,湘軍最後是被曾國藩解散的。

4.歷史條件所限,中國歷史上從南向北完成統一的只有明朝,而明朝的對手是早已腐敗不堪的元朝,民心所向又有徐達、常遇春等當世名將才能完成如此壯舉。清廷當時氣數未盡,曾國藩肯定不會一時衝動去幹掉腦袋的事的!


小眼睛啊董


“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這是1864年7月湘軍攻破南京城後,以曾國荃為首的30多名將領,欲模仿趙匡胤黃袍加身,勸曾國藩自立為帝,曾國藩默默無語,寫下的詩句。告誡大家,不僅我不能造反當皇帝,你們也不能亂來。按當時的情況來看,曾手中有兵有權,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有多少人覺得他會奪回漢族人的天下,這甚至是眾望所歸。那他為什麼不自立為皇帝呢,我試從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分析如下

主觀上

一、儒家思想。曾國藩自幼熟讀詩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讀書中舉,報孝朝庭,“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追求的理想。忠於朝庭,為朝庭心甘情願奉獻一切,甚至生命,在與太平軍的作戰過程中,打了敗仗都要自殺。成為清後期的中興名臣,讓清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

二、忠君思想,皇恩浩蕩。曾國藩,從14歲開始第一次考秀才,父親曾麟書陪考,雙雙落榜,接連考了七次,才中了舉人,時年他27歲。當時這是農轉非的唯一途徑,大家熟知的老范進,一輩子考舉人,考中了瘋掉了,咱們的曾大人也好不到,曾有小偷到曾家偷東西,小曾在背書,小曾背,小偷等,幾個小時過去了,小偷實在等不了了,跳梁下去,把小曾背的書一口氣背了,還說道,你太笨了。不適合走這條路,可見小曾是笨,但也靠的一個字,勤,皇恩浩蕩,老天開眼,小曾享受到了刑不上士大夫的待遇。感謝皇恩,一個無依無靠背景的窮小子,一步步成為大清朝倚重的權臣。謝主隆恩。

客觀上

一、時代背景上,當時的清朝被洪秀全禍禍的不輕,可以說是個爛攤子,西方列強已斬露頭腳,明顯先進於閉關所國的大清朝,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逆之者亡。

二、軍事上,曾雖號稱40萬湘軍,但謫系只有幾萬人,其它在左中堂,李鴻章等人手裡。最為忠心的水師一旦北上陸地做戰也未必行。再加之,湘軍跟隨曾征戰多年,每到一地燒殺搶掠,攻陷天京時,早已不是當年招募時的湘軍,將領腐敗,士兵厭戰。湘軍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如果自立很有可能把大部太平軍編入湘軍,李秀成詐降也不是沒可能。那樣最糟糕的情況就會出現,湘軍會處在太平軍和清軍的夾擊之中,畢竟那時太平軍還未全殲,小天王洪天貴福還下落不明,勸曾為帝的曾九帥,在條件成熟時,會不會成為趙光義第二。

三、政治上,滿清入關以來,對漢族高級官員一直是不信任,別說曾這種情況了,擁兵自重,天京攻陷不久,朝庭就派出以滿族正白旗出身的官文為飲差大臣防守武昌,控據長江中上游,監視湘軍的動向;以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佔據長江下游有利地形;以僧格林沁屯兵贛、鄂邊境,扼制金陵。名為防止太平軍流竄,實為牽制湘軍北進。重用左中堂,李鴻章,制衡曾國藩。文官方面,慈禧利用沈保楨和曾國藩的矛盾,為難曾國藩,想想自己一路提拔的人都與自己為敵,後脊背心都發涼。此時的曾國藩已處於慈禧的天羅地網之中,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合力剿殺。

四、面相上,曾從巜冰鑑》上分析,自己沒有帝王之相,是蟒蛇非蟒龍。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曾國藩作為文人,自小受到的就是“忠君愛民”“克己復禮”的儒家教育,他視清廷為正朔,本人自視為忠臣、棟樑,他的湘軍是平定叛亂的工具,而不是黃袍加身的資本。眾所周知,曾國藩賴以成名的是湘軍,從軍權方面講,當是的淮軍不是湘軍分出去的,而自始至終是一支獨立的隊伍。平定太平天國動亂後,曾國藩請旨裁撤湘軍,淮軍保留,成為正規的軍事編制。

其次,曾國藩的實力也不允許。表面上曾國擁有三十萬湘軍,是當時最有實力的大臣。但是這三十萬軍隊真的足以支撐他造反嗎。中國曆朝歷代掌握三十萬軍隊的將軍不在少數,他們又有幾個人敢輕言造反。別的不說,鼎盛時期的太平軍人數達到五十多萬,最終的結果還不是被收拾了。更何況曾國藩的湘軍的戰鬥力也未必比太平軍強。太平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內部出現了問題,而不是湘軍多勇敢。當年太平軍就把曾國藩打得差一點跳水自盡。

三十萬大軍和偌大的清朝比起來,根本算不了什麼。更何況他的三十萬大軍還遠在東南,對北京產生不了多少影響。當年太平軍北伐時總人數也曾經達到幾十萬,最後還不是敗亡了。石達開夠牛了吧,石達開帶走了十幾萬精銳部隊,離開太平天國也就成了無根之水,最後全軍覆滅。

所以曾國的實力還沒有達到造反的地步。瘦死駱駝比馬大。清政府雖然已經衰落,但是畢竟還有一定實力,在當時還有一大批忠實的維護者。許多有識之士他們並不想推翻清政府,他們希望清政府重新中興。慈禧雖然賣國是把好手,但是不能否認他的政治手段。除了慈禧之外,清政府還有不少能臣干將。如果曾國藩冒險稱帝造反的話,他的勝算也不大。這也是曾國藩稱帝造反前需要考慮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