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陽光國學學堂談《列子·湯問》15.

請點右上關注,每天有最新的國學經典校譯.

2018年2月27日,正月十二,週二.

正月十二,傳統的民俗活動有搭燈棚,藏剪刀,收舊鞋等。

正月十二,開始搭燈棚,為準備慶祝元宵節,製作燈籠,搭蓋燈棚。可謂“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鬧正歡,十六樂哈哈。”

今天,我們一起分享《列子·湯問》15.

造父之師曰泰豆氏。造父之始從習御也,執禮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古詩言:‘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汝先觀吾趣。趣如吾,然後六轡可持,六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從。”泰豆乃立木為途,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還,無跌失也。造父學子,三日盡其巧。泰豆嘆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於足,應之於心。推於御也,齊輯乎轡銜之際,而急緩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執節乎掌握之間。內得於中心,而外合於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取道致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得之於銜,應之於轡;得之於轡,應之於手;得之於手,應之於心。則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心閒體正,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迴旋進退,莫不中節。然後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險,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吾術窮矣。汝其識之!”

——造父的老師叫泰豆氏,造父開始跟隨他學習駕車時,所持禮儀十分謙卑,但泰豆氏三年了也沒有教他。造父的待師禮數愈發恭謹,泰豆氏才告訴他說:“古詩說:‘製作良弓的高手,要先學習製作簸箕;冶煉高手,要先學習製作皮衣。’你先觀察我如何疾步快走,等到能像我一樣快步行走,那麼就可以手持六條韁繩,駕馭六匹駿馬了。”

造父說:“一切聽從您的命令。”

泰豆氏於是立起一排木樁作道路,每根木樁上僅能容下一隻腳,計算步幅來放置木樁,然後踩著木樁行走,來回快跑,沒有跌落和閃失。

造父學習泰豆氏的樣子,三天後就完全掌握了這種技巧。

泰豆氏讚歎說:“你怎麼這麼聰敏呀?掌握得如此之快!凡是要駕御馬車,也是如此道理。剛才你在木樁上行走,落腳得當,與心相應。推論到駕車上,在協調韁繩和銜鐵的時候,通過或輕或重的口令來掌握馬匹速度的快慢,使其合乎心中的意圖,手持韁繩也要掌握好節奏。在內得之於心,在外合乎馬匹的性情意願,所以才能進退筆直如同遵循繩墨,盤旋迂迴線路如同規矩方圓,即使長途奔馳,馬匹的氣力也綽綽有餘,這才是掌握了駕車技巧。

在銜鐵上得到信號,就能在韁繩上與之相應;在韁繩上得到信號,就能在手上與之相應;在手上得到信號,內心就能與之相應。

這樣就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馬鞭驅趕,心神安閒,身體端正,六根韁繩有條不紊,(六匹馬的)二十四隻馬蹄,踢起踢落沒有誤差;迴轉與進退,沒有不符合節拍的。然後就可以在車輪之外不留下其他車轍,在馬蹄之外也不用更多的地方落腳。並沒有覺得山谷是險峻的、原野溼地是平坦的,看上去把它們當作是一回事。我的駕馭之術全在這兒了,你好好記住吧!”

一米陽光國學學堂·李先生,校譯於魯東大學新華書店.

一米陽光國學學堂談《列子·湯問》15.


本文來自大風號,僅代表大風號自媒體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