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於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佔地60餘畝,黛瓦白牆,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培訓、旅遊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穀、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養生等活動。歷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座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安身。

今天講講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四子”,指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四子真經》指的是他們四位分別對“道”的闡述的著作。即莊子的《南華真經》,文子的《通玄真經》,列子的《沖虛真經》和亢倉子的《洞靈真經》。

“四子”又被稱作”四大真人“,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常用作稱號。老子與四大真人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真人一詞最早出於春秋戰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後因指統一天下的所謂真命天子。

漢 淮南王《淮南子·本經訓》:"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漢王逸《九思·守志》:"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東漢魏晉《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為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東漢魏晉《洞元自然經訣》曰:道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南華真人——莊子

南華真人,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蒙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蒙地在春秋和戰國前期屬宋,戰國後期屬梁。故劉向《別錄》稱其:"宋之蒙人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稱:"梁國蒙縣人。"此後他一直隱居,生活貧困,但學識洲博,著《莊子》一書。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其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其實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互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但莊子的思想與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貴柔,主張戒盈防滿,在現實關係中求得自身的長保。莊子則認為現實關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嚴重束縛,主張超脫現實關係而盡情逍遙。莊子同樣將"道"視為生天生地的本體,但他又認為並不代表"道"具有物質性,不過是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強調道是產生萬物的本體,但它是非物質的,並舉例說"道通一氣",但道並不是氣,氣是自道派生的。最後莊子將道集中"虛"上,他在《人間世》中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務"虛"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進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個新的層次。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宋徽宗追封為其為"微妙元通真君"。道教聖地樓觀臺供奉。

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南華真人——莊子

通玄真人——文子

通玄真人,為戰國末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銒,一名計然,號龍拯,葵丘濮上人。曾受業於老子,范蠡之師。辛銒博採眾家之長,著《文子》一書,繼續闡揚道家思想。他對老子的道論有所發揮,認為"道"即"氣"。如《文子·九守》說"道":"窈窈冥冥,渾而為一……重濁之氣為地,精微之氣為天,精氣為人,清氣為蟲。"《文子·下德》:"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其次認為老子的無為"並非坐著不動,而是排除主觀臆斷,按客觀規律辦事,在《自然》篇中,他指出"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慾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並主張依靠眾人的力量和智慧來辦事,如《下篇》曰:"故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自然篇》曰:"用眾人之智力,烏獲不足持也;乘眾人之勢,天下不足用也。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他這種思想得到了當時社會的推崇。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其為通玄真人,詔封其著為《通玄真經》。

道教聖地樓觀臺、湖州計籌山為文子道場,並有德清三合升玄觀供奉。

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通玄真人——文子

沖虛真人——列子

沖虛真人,為春秋末至戰國前期道家學者列子。列子名禦寇,亦名圄寇、圉寇,鄭國人。一向家貧,面帶飢色,但拒絕鄭國暴虐執政者饋贈的糧食。他曾向關尹請教學問,以善射著稱,常常與關尹切磋射箭經驗與方法。其著《列子》一書為早期黃老道家重要典籍,主張清靜無為、獨立處世之思想,概括起來為"貴虛"和"貴正"。《呂氏春秋·不二篇》曰:"列子貴虛。"這種思想主張擺脫人世問貴賤、名利的羈絆,任其自然,把客觀存在看作不存在,一切無所作為。如《莊子·應帝王篇》:"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戰國策·韓策二》稱列子圉寇之言"貴正",則近於儒家正名。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為"沖虛真人",號其書為《沖虛真經》。宋真宗景德(1004-1008年)四年(1007年)加"至德"二字,號為《沖虛至德真經》。宋徽宗追封為"致虛觀妙真君"。廣東省羅浮山中有"沖虛古觀",陝西周至樓觀、武昌長春觀等道教殿堂中均有沖虛真人塑像。

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沖虛真人——列子

洞靈真人——亢倉子

洞玄真人,亢倉子,春秋時期陳國人,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稱亢桑子、庚桑子,相傳《亢倉子》(《洞靈真經》)一書由其所著。傳說他姓庚桑,名楚,陳國人。《莊子·庚桑楚》稱庚桑子,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謂:庚桑子,陳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居畏壘之山,其臣去之,其妾遠之,居三年,畏壘大穰。後遊吳,隱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其乃老子的弟子。又傳說為《莊子》中的寓言人物,得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視目聽。隱居毗陵峰,登仙而去。

《亢倉子》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說。唐天寶中尊為道教四子真經之一。亢倉子以為,道乃萬物本根。《亢倉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於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稱:"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清靜無為的自然境界,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於道中,從而獲得至真之道。他的思想皆與《老子》之旨相合,故為道教一併崇奉。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倉子其人為"洞靈真人",唐玄宗詔封其著為《洞靈真經》。 道教聖地樓觀臺供奉。

天蚨園之道家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及其四子真經

洞靈真人——亢倉子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