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大国争霸,兼并小国,战争极为频繁,战国初期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社会制度由宗法封建君主制走向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模式,各国国君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军事力量,削弱宗法贵族势力,推广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这一过程中封君食邑赐爵制作为一种军功刺激奖励机制产生了,上至贵族,下至奴隶、刑徒、庶人,只要立有军功,均被赐以爵位,获得官位、食邑、田宅。封君食邑制度是在战国时期新的经济、政治形势下而建立起来的充满活力的封建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

各国的爵名与爵秩不尽相同,赵国有君、侯、上卿、客卿、五大夫、公大夫、上大夫、国大夫、长大夫、大夫、五乘将军、公乘;齐国有君、侯、上卿、卿、客卿、上大夫;楚国有君、侯、执圭、上执圭、五大夫、上官大夫、大夫;秦国有君、侯、关内侯、公、上卿、客卿、显大夫、大夫及其他军功爵位。

君、侯爵位为战国诸国之显爵,侯与君可以通用,封君亦侯,侯亦封君,封君包括“君”和“侯”,称号的人。 如范雎封应地,号应侯,也称应君。封君的大量出现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之后。

此时,汉代意义上的列侯爵雏形在战国产生了,秦有三蜀侯,穰侯魏冉食陶、刚、寿三邑;文信侯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长信侯谬毐领山阳地,家僮宾客数千。赵国有万户侯,“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平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此时,汉代意义上的列侯爵雏形在战国产生了,秦有三蜀侯,穰侯魏冉食陶、刚、寿三邑;文信侯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长信侯谬毐领山阳地,家僮宾客数千。赵国有万户侯,“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平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

据统计,终战国之世(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共封列侯封君九十五人,其中魏国十七人,赵国二十五人,韩国七人,齐国五人,楚国十四人,燕国五人,秦国二十二人。

战国之世,山东六国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推行了赐爵食邑制。据不完全统计,战国之世,山东六国共分封封君70多人,其中赵25人,魏17人,韩7人,楚14人,齐、燕各五人。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二、战国时代获得封君的标准

总体来说,在战国时代获得封君的标准主要有二,一则因功;一则因亲。

据此标准的不同,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关东与关中两类封爵传统,关东以“亲”而封侯的传统;关中以“功”而封侯的传统。

关东诸国受周代宗法制影响深远,血缘宗法色彩浓厚,宗室势力较强,侯爵封君一般授予宗室贵族。“苏秦曰:‘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苏秦一语道破关东封爵之传统。通览《战国策》,在齐国,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安平君田单等封君均是田齐的宗室贵族封君。赵豹、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春平侯、长安君等封君均为赵国宗室贵族封君。信陵君魏无忌、山阳君为魏国宗室贵族。

至于楚国,贵族封君势力更为强大,春申君黄歇、昭阳、昭奚恤、昭雎、昭鼠、景鲤、景舍、鄢陵君、寿陵君、夏侯均为宗室贵族封君。楚悼王任命吴起为相,主持变法,针对楚国宗室封君太重的局面,“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剪除了大量的封君,引起了宗室封君仇恨,“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这反映了楚国宗室贵族封君势力的强大。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呢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 在楚国,“骨肉之亲”是成为列侯封君的重要条件,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是楚国爵制的一个本质特征。

秦在战国前期仍僻处西陸,与戎狄杂居,不与中原诸侯会盟,受周制影响较小,血缘宗法制色彩较淡,功利色彩浓厚,尽管在昭王时期,出现了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等煊赫一时的宗法贵族,但总的来看宗法贵族阶层始终未成气候。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秦国没有能够和东周时期普遍存在的强宗大族相提并论的异姓宗族。不要说像鲁国的三桓、晋国的韩、赵、魏等一流大族,就像齐国的崔、庆、管、鲍等二、三流宗族,秦国也没有。商鞅变法,创建军功爵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以军功获得爵位,凭爵位获得相应的田、宅、奴隶,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要以有无军功来决定,打破了 “贵者恒为贵,富者恒为富”的局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凡是没有立过军功的旧贵族,就要开除他们的贵族籍,不能得到封爵,进一步削弱了宗室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想要被封为“侯”,需要哪些条件?

显赫的军功与事功成为封侯的标准,魏冉本是宣太后异父同母之长弟,但封魏冉则因为他数将兵攻伐有功,连司马迁都说:“穰侯昭王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吕不韦,“阳翟大贾人也”以拥立子楚继承王位之大功,受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李斯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以布衣起家,功封列侯,“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 王翦,“频阳东乡人也”气并非贵族,以灭楚之功而被封为侯。

参考文献:

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

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

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

廖伯源:《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