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纪年研究有什么新的进展吗?

手机用户52181386787


可能最大的研究成果:证明华夏历史也就3000年。

夏的存在不仅未被证明,反而确认商是迥异于现代华夏族群的通古斯游牧族群。

华夏意识始于周代,华夏族群成于春秋末期。

周之前的文化,属于史前异族文化。


莪就不懂了


中国夏商周时,纪年的方法,以农历计算、月亮围绕地球自转一周约为每月二十八日。白天观测天象,以太阳为对象。晚间以整个天宫苍穹为对象;这是因为月亮是以地球为中心,并没有对应价值。月球每天经过一区(称为“宿”或“舍”),二十八天环绕地球一周。

所谓纪年方法,是指人们计算年份的方法。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日子不能稀里糊涂过,特别是年份,要有先行后续的概念,以便我们“知远近、较长短”,于是各种纪年方法就应运而生。纪年的关键,在于确定一个起始年份,然后累计。古代中国是纪年方法最丰富的国家,那么都有哪些纪年方法呢?

比较早的是“王位纪年法”,即以君主即位那年为纪年起始,累计纪年,又叫君王即位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方法多见于周朝,周王室以周王即位年次纪年,各诸侯国也用自己君主的即位年次纪年。比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篇,开头第一句就是“十年春,齐师伐我”,这里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为《春秋》作注解的史书,而《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左传》里的纪年都是以鲁国君主的即位年次纪年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纪年年份是“共和元年”,这就是一个王位纪年法。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那一年周厉王因统治无道被赶下了台,共伯和摄政,代行天子事,于是那一年就纪年为“共和元年”。王位纪年法第一次被记载,居然是一个君主被赶下台的年份,这实在颇具讽刺意味。从共和元年起,中国历史的记载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了,尽管纪年方法有很多种,但历史一年接着一年地被记载下来,直到今天。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载,一年也未中断,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骄傲!

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方法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它与王位纪年法的区别在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专门用于纪年的年号,以年号启用那年为开始,累计纪年。这种纪年方法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开始的时候,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并非只有一个年号,用几年可能就换一个年号,这叫“改元”。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又会启用新的年号,但这不叫“改元”,而叫“建元”。古代发生重大意义的事件时就会改元,以示纪念。比如汉武帝的“元狩”年号,是因为汉武帝在狩猎时获得了一只珍奇异兽,所以改元。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获全胜,这件事就发生在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

今天我们中国仍在使用一种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利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排列组合来排序纪年,又名“天干地支纪年”。相传,天干和地支创立于黄帝时,最初用于祭祀与占卜。天干地支纪年使用的时候,先用第一个天干分别与12个地支顺次组合,然后再用第二个天干分别与12个地支顺次组合,以此类推排序纪年。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每60年天干地支就会轮回一遍。因为每个轮回中的第一个年份都是甲子年,所以古代又将60年称为一“甲子”。

中国古代使用农历,今天一般也称为阴历。这种称法并不严谨,确切地说,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月亮一个阴晴圆缺周期是一个月,又叫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精确时间为29日12小时44分2.8秒。阴历将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所以阴历一年是354天多一点。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所以又叫太阳历。地球公转一周即一个春夏秋冬轮回是一年,又叫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精确时间为365天6时9分10秒。阳历将一年划分成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

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用阴历可以看月亮的阴晴圆缺,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阳,365天才能观测一个轮回。心疼古代那些阳历的制定者,一年不用干别的,就观测太阳了。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一个问题:12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与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再过一个闰四月。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中国古代的各种传统历法都属于农历的范畴,其原理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我们并不称这些历法为农历。直到20世纪60年代,“农历”的名称才出现,因其历史上长期指导农业生产而得名。农历结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点,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朝历代有很多版本的农历,现行农历是沿用了清朝的《西洋新法历书》,它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

中国古代的元旦就是按照农历确定的,农历新年第一天为元旦。秦朝时的农历,以十月定为一年首月,所以十月初一是元旦。汉武帝时,使用新的农历,将正月定为首月,正月初一就是元旦。此后的二千年,我们的元旦实际上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改用公历,公历1月1日成为元旦,沿用至今。公历是西方历法,由罗马教皇于1582年颁行,所以又叫西历或西元。




Genswell


目前来看没有什么新的进展。1995年秋,当时的国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座谈会,会上宋健提出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设想。1995年底国务院召开会议,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院、社科院、国家教委(今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共七个单位的领导组成,会议聘请了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作为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一个由不同学科的21位专家形成的专家组,并拟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过。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召开了会议正式宣布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这一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夏商周的目标是

  1. 以半信史时代(夏朝~西周共和元年前)的年代考据为目标:
  2.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诸王,提出较准确的在位年代。
  3. 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较准确的在位年代。
  4. 商代前期,提出较基本的年代框架。
  5. 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研究方法是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如果该工程结论顺利为学术界接纳的话,将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一个全新的历史新年表。

然而,在2003年8月底召开的讨论《繁本》的专家会议上,不少与会学者采取了慎重的态度,他们要求对每个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都应列出各种不同之意见,由于学者们的这一主张,已大致写好的《繁本》未能获得通过。不过以考古学的研究态度来说,学者们这样的态度是合理而负责的要求,符合学术规范。今后会有更多的文物出现,支持或否定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

目前来说夏商周断代工程处于停滞状态,但是之前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在之后的时期出版的历史书籍中不断被引用。2013年开始播放的纪录片《中国通史》里面夏商周的纪年也引用这个年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以及考古文物史料不断发掘,夏商周断代研究工程会继续下去的。


鄜延路节度使李


对于夏商周年代的研究,其实在民间从未停滞过。本人现已经排定了西周年表。

此表可以纠正该领域的诸多疑难质疑,很多观点属于首次提出。

现文稿正在整理过程中,不久将会发表,与世人见面。

我自信地认为,该年表可以平息西周年代研究的争论了!


15053348832


夏商周记年的持点是确定每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非常准确!现在去研究,不会有什么进展!


于泽洋8


这个断代工程标准的豆腐渣,别说老外了连咱们自己很多人都经不起推敲。还是等将来吧,年轻的一辈多出点人才、考古再多发现点时再搞吧。


小绪7782


😄👉:当时纪年研究对《易经》的充实、丰富,发展;后天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慕学圣


去问相关学术研究机构专家吧!你来此问这个问题,是为了表明你就是专家学者身份吗?


乌兰朵娜仁


即使算上夏朝,中国历史也还是不够5000年,还应该再往前找,把虞朝也找出来


老猫1954


不要告诉我拿走了国家四个亿的断代工程就已经完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