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的通縮風險需引起關注】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受到控制,全國範圍的復工、復產在逐步進行之中。就目前來看,疫情對經濟短期的衝擊正顯現出來,未來恢復經濟增長的壓力變得迫切。很多人對疫情之後的需求恢復抱有期待,期望被抑制的需求釋放能帶來經濟反彈。在安邦諮詢(ANBOUND)的智庫學者看來,在疫情影響逐漸減弱之後,中國經濟仍然會延續近年來的放緩趨勢,甚至在疫情衝擊之下,經濟增長還有“一沉不起”的可能性。為應對這種可能性,需要在政策層面加大刺激和寬鬆力度。

近半年以來,國內通脹水平維持高位,特別是1月份通脹破“5”,再加上由疫情引起的價格短期波動,成為貨幣政策加大寬鬆的制約因素。不少市場機構認為,國內CPI持續走高和經濟長期放緩的趨勢,可能形成令人擔心的“滯漲”局面。不過,這種擔憂的方向可能有偏差。對於通脹走勢,安邦的研究人員曾經指出,本次疫情短期會因供求失衡造成短期通脹波動,但中長期看,則可能通過拖累消費需求對CPI產生負面影響;由於需求減弱加劇生產過剩的局面,PPI甚至可能出現通縮風險。因此,安邦諮詢認為,國內PPI的長期低迷需要引起格外的注意,中國更需要防止的是由此出現的長期通縮局面,這是中國經濟陷入低迷的主因。

實際上,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經驗都表明,保持一定程度的通脹對經濟增長是有益的。從最近幾年通脹的變化來看,實際上PPI低迷是反映經濟回落的主要窗口信號。有市場研究顯示,2015-2016年PPI通縮幅度擴大,導致同期的GDP平減指數回落至週期性低位,2017年PPI從通縮轉為通脹,帶動GDP平減指數週期性回升。2019年的PPI同比增速相比2018年大幅回落,進而轉為通縮,儘管當年CPI因豬週期而走高,仍難以阻止同期GDP平減指數的低迷走勢。可見,PPI水平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緊密而且直接的聯繫。

更進一步來看,PPI通縮帶來的債務規模增長快於經濟增速,從而成為導致2019年槓桿率回升的主要驅動因素。數據顯示,2019年末的實體經濟槓桿率為245.4%,比2018年末上升了6.1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過剩導致的生產價格低迷,不僅使企業利潤受到影響,更使得企業的債務率不斷增加。因此,在長期中保持適度的通脹率、抵抗通縮,這是應對宏觀高槓杆問題的必要選項。這意味著,國內通脹回升和通縮修復會對緩解宏觀債務負擔和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起到積極效果。

儘管目前從政策層面正在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試圖挽回疫情帶來“經濟停擺”的損失,但貨幣政策仍處於公開市場操作的逆週期調節的範圍內,還處於“適度”、“靈活”的邊際放鬆之中,並沒有大規模降準、降息推動貨幣政策全面寬鬆,這讓市場對政策走向仍然存在疑慮,更使得PPI難有起色。在短期之內,疫情衝擊和二季度基數走高,甚至可能導致2020上半年PPI同比增速有再次轉負的可能。有研究機構還預計,國內全年PPI增速都會在負值區間。同時,由於基數的原因和食品供應的逐步改善,CPI也會有環比通縮的壓力,有可能在下半年帶來全面的通脹萎縮的風險。

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抗疫工作逐漸取得勝利的時候,不僅需要加大財政對於投資和消費的刺激,更需要適時推動全面的貨幣寬鬆,以維持一定的通脹水平,否則,經濟一旦陷入全面通縮,可能導致中國經濟進一步萎縮,甚至進入“蕭條”的局面而難以擺脫。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疫情受到初步控制,政策重心轉向恢復經濟的時候,以PPI負增長為表徵的通縮風險需要格外引起關注。在宏觀政策上,需要考慮加大政策寬鬆的力度,避免經濟出現“一沉不起”的局面。由於從政策出臺到見效存在時滯,相關政策調整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