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農村,有換親,還有轉親,你知道區別是什麼嗎?

一個1說真話的人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今年五十多歲了,還清楚地記得這些事情。這是過去農村最普遍的社會現象。

這種婚姻形勢是過去農村社會落後,生活條件困難,人們的思想觀念守舊的產物。我記得這種婚姻形式延續到七十年代那樣,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的豐富,生活條件的提高,這種婚姻形式很快在農村消失了。

換親,轉親,這兩種婚姻形式都是講門當戶對的,一般家庭,只要有一點辦法能給兒子取上媳婦,誰家能走這條路。凡是這樣訂婚的農村家庭,都是一樣貧窮,都是一樣男孩不是年齡大,就是有毛病。只有這種家庭的父母才含著眼淚拿好閨女跟兒子換個媳婦。

換親,

這種婚姻形式是在同樣家庭條件的兩家進行,就是雙方的閨女嫁到對方,這種做法是最原始,最落後,最愚昧無知的。將來兩家孩子與大人的稱呼都亂套。所以,人們又想起一個更加完美的辦法。

轉親,

轉親與換親的區別就是多家相互配對,一般都在三四家之間轉悠。它比換親稍微進步一點點,在這幾家當中,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女孩,能有一個選擇機會。中間人也有辦法根據各家條件自由搭配。

不管是換親還是轉親,全都是以犧牲女孩為代價組成兩個家庭。很遠的咱不知道,打我記事那幾年,聽說過多少婚姻悲劇。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當時那個年代誰也沒覺得這樣的婚姻形式荒唐,反而成全了好多困難家庭,悲劇畢竟很少,而那些女孩都很認命,反到促進了當時社會的和諧共生。一直到現在,我認識的好多人都是通過轉親走過來的,他們都有孝順的孩子,美滿幸福的家庭。

時代進步了,社會文明瞭,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了,婦女的政治面貌,社會地位大大提高,雖然當今社會男女性別失衡,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婚姻形式。

願農村更新,農民更好!





黃河故道採風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在農村過去換親和轉親的都有,就拿我婆婆家親戚來說,他們兩個就是換親。一個喊姑,一個喊舅,讓人有點不能接受。

因為那時候沒有搞計劃生育,基本上每家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對於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就能討到老婆,家裡太窮了就沒辦法討老婆了。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娶上媳婦,延續香火,就把自己家的女兒嫁給對方的男孩,而對方的女兒也得嫁過來,這就是所謂的換親。

轉親應該是三家以上才算轉親,張家的女兒嫁給李家,李家的女兒嫁給王家,則王家的女兒嫁給張家,這樣轉一圈,每個兒子都有了媳婦,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轉親。像這種結親方式對女孩來說一種很大的傷害,女孩跟本就沒有話語權。

無論是換親還是轉親,當時的人們在封建思想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一種無奈的選擇。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人們的思想也都提高了,所以那樣的婚姻再也不會出現了。




河北老閆






南北龍哥


過去的農村,換親和轉親都是經常見到的現象。所謂換親,即是張家哥哥娶了李家妹妹。反過來李家哥哥又娶了張家姑娘。轉親呢,就是張家哥哥娶了李家姑娘。李家哥哥娶了王家姑娘。王家哥哥呢,又娶了張家妹妹。

換親和轉親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對於家長和青年男女充滿了無奈和惆悵。剝奪了多少青年人的幸福。演繹了一幕幕的人間悲喜劇。

李家大叔中年喪妻,留下一雙兒女。又當爹又當媽把一雙兒女拉扯的一天天長大。那個時侯窮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學,自小兒子就跟著老爹乾地裡的話,女兒在家操持家務。兒子生的壯壯實實,人高馬大。莊稼活倒是一個好把式。就是好象是個悶葫蘆,不好說話。多少次相親都沒成功。轉眼已經二十三歲了,在那個時侯已是大齡青年。

李家大叔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這事晚上天天睡不著覺,這天早晨五更,扛上筐出來拾糞。碰到發小老劉,二人邊走邊聊。把自己的心裡話一古腦說給老劉,老劉說,象你家這種情況只能委屈你家姑娘了。

李家姑娘模樣俊俏,心地善良,幹活又利索。老李大叔狠不下這個心來。可看到兒子,心又動了。無奈之下,找來媒婆說了自己的意思。

沒過兩天,媒婆過來說東莊王家兒子三十歲了,腿有些殘疾,願意換親。

到成親那幾天,姑娘哭了三天三夜。可為了家庭,為了哥哥。姑娘還是嫁過去了。

以後的日子怎麼樣,按照姑娘的話說,反正就是生兒育女過日子唄。


朱增林呀


你好,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換親和轉親的區別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換親和轉親。早在六七十年代由於農村生活水平條件太差了,再有就是思想落後,有這封建思想等因素。才有換親和轉親。首先,我先說說什麼是換親,因素之一,就是家庭條件不好,父母怕姑娘嫁出去兒子娶不到媳婦而斷了自家香火。之二換親有著親上家親的說法,自家兒女不會受到委屈。還有其他因素我就不在介紹了。舉例說明張家女嫁給李家男,李家女同樣嫁給張家男這叫換親。下面在說說什麼是轉親,所謂轉親首先與換親不同的是換親只有兩家結親,轉親是三家或是多家,一般三家的為多例,媒婆首先物色三家條件相當的農戶,再加上媒婆的三寸不爛之舌來促成轉親。換親和轉親的不同之處就是換親有血緣關係而轉親沒有,換親的小孩管男方叫舅舅也行叫姑父也行,同樣管女的叫姑也行叫舅媽也行。轉親沒有血緣關係親戚間該叫啥就叫啥。這就是換親和轉親的區別。現在基本沒有這種現象了,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封建迷信基本不存在了國家也強大了。好了不多說了,最後感謝今日頭條平臺希望越辦越好。





河北王哥


農村的老一輩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婚姻不自由,婚姻大事由不得自己,父母掌握著子女的婚姻大權。

在那個年代,農村人思想老舊,基本所有農村人都是貧窮狀態,有的青年小夥長的可以,人幹活辦事也利索,這樣的就能說上媳婦。如果有的小夥家裡窮,人也老實不愛說話,找媳婦就有困難。要是家裡有姐姐妹妹的,父母就會自作主張找媒婆,讓媒婆給撮合著所為的換親或轉親。

換親和轉親的不同在於:換親就是一方的男女姊妹倆和另一方的男女姊妹倆結親。他們互相結親的好處:就是雙方不會要太多的彩禮,還有結婚需要物品和家電類的東西,他們會定在同等價位上。這就大大降低了兩家的所有開支。唯一一個不好的問題,就是有了孩子以後,雙方的稱呼會很尷尬,孩子在稱呼上是有姑沒有姑父,姑父是孩子的舅舅。有舅舅沒有舅媽,舅媽是自己的姑姑。這樣的關係豈不尷尬。

其實轉親在降低彩禮的同時,他不會打亂人情倫理,轉親只是三方家庭或是四個家庭中的女孩,第一個家庭的女孩到另一個家裡做兒媳,另一個家裡的女孩再到另一個家裡做兒媳,一直到最後一個到第一個家裡做兒媳,這樣轉親的好處是既降低了娶親成本,相互的稱呼不會亂套該叫什麼還是叫什麼。

在老一輩人的思想都是家裡老人的話就是聖旨,不遵行不中。不管換親還是轉親,女孩就是不樂意也不中,父母的話必須照辦,按老一輩人的話:換親或轉親,如果女孩按父母的意願照辦了,那就會成了一個人家,要是女孩不同意,那就會多了一個光棍。好在現在的婚姻自由,一切都是自己做主。


農村趙家妞


在我們農村,過去換親和轉親的都有,那時,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有的家兒孩子非常多,兄弟姐妹五六個,生活一般都很窮,男孩兒娶媳婦很困難,想要娶媳婦也只拿自己的女兒和別人家去換。

這和結親方式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換親

有張、王兩家,兩家各有兒女,雙方家庭生活都很困難,或者兒子有殘疾。兒子娶不了媳婦,這樣就會有媒人從中搓和,把張家女兒給王家兒子,換來王家女兒給張家當兒媳,這就是換親。

第二種是轉親

轉親和換親差不多,只是有原來的兩家變成了三家,也就是張、王、李三家。張家把女兒嫁王家兒,王家把女兒嫁李家,李家再把女兒嫁張家,這樣轉了一圈,各家給兒子換了個媳婦,這就是轉親。

這種結親方式對女兒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傷害,一般女孩都不能換到自己如意的郎君,不是年齡大就是殘疾。不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這種情況很少見了。


滄海一粟8227


在過去農村,由於貧窮,好多家庭條件差的人家兒子說媳婦就很難,那時候姐妹兄弟多,家裡窮的戶,就走換親或者轉親的路來為兒子討個老婆。在那個年代還是重男輕女的比較多。同時也是為了傳宗接代的需要,也是無奈的選擇。

換親就是甲方兒子娶女方女兒做老婆,乙方兒子娶甲方女兒做老婆。結婚有點象徵性的彩禮,都是由於貧窮才做親的居多。

轉親就是甲方兒子娶乙方女兒為妻,乙方兒子娶丙方女兒為妻,丙方兒子娶甲方女兒為妻。不管哪種結婚方式,都是那個時代結婚重男輕女思想的產物,那個時候都是媒妁之言,自由戀愛的極少。如果有誰家女兒自由戀愛了,這家人就在村子裡抬不起頭了,覺得丟人。我們村以前就有這種情況。女兒去磚廠幹活兒,和自己談的對象跑了,家裡感覺太丟人,女孩兒父親喝藥死了。

現在社會在發展,以前結婚方式都淘汰了,思想觀念也變了。家庭窮富也不是根本問題,只要兩個人有眼緣,感情好,照樣結婚。





陳慶亮


棒針挑刺有答覆。在封建社會農村貧困落後,許多家庭的成年男子到了婚配年齡後,因經濟拮据娶不起媳婦。俗話說“人之不孝無後為大”,娶不下老婆就意味著斷了香火,會被人斥之為死門絕戶。

世代窮人儘管窮困到極點,那為啥仍綿延不絕?問題的重點出來了。窮人有窮人的辦法,再窮也要想辦法栽根立後延續香火,窮人家也不單盡產男娃,女娃的產量也不少。富人之間男娶女聘講究門當戶對,這麼一來窮人家的姑娘儘管貌似仙女也不會被富人納入正門。因此,窮人家的男女娃都被有達官貴人拒之門外,與此便產生不出口不成轉內銷的婚配交易。張,王,李,趙等亂姓家各有適量庫存男女娃,見縫插針的媒婆便憑其三寸八哥巧嘴來國串擢,張家有二三男娃,李家有三四男女娃,王家,趙家也如是,家庭貧富程度相似,社會層次相當,生活習性相通,而後換親的交易就在窮人間暢行開了。

封建社會,國家是提倡換親交易的,如火如荼的換親交易為封建王朝提供了無盡的廉價奴才,政府和豪紳們當然支持了。

而所謂的轉親並不常見,一般出現在特殊情況下,不得不而為之。試如,一個家庭有適配婚齡男孑三人,全家拚命或換或娶,好不容易給老大搞到了媳婦,但糟糕的是這家子禍不單行,二年後老大因病登腿西歸,留下了寡婦和小兒一枚。怎辦?肥水當然不能流入外人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還未消除,家長就趕快心急火燎地給孤兒寡母找出路,家長怕兒媳婦臉上掛不住,特別邀請族裡德高望重,說話權重的長者出面說合。

給喪偶大兒媳擺出的條件是,剩下這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孑任由媳婦挑。挑準哪個就跟那個過餘生,順帶拎走拖油瓶,先前叫爸改口二爸,三爸或四爸,出口轉內銷,家不挪,姓不改,親上套親,省錢又辦事,窮人們對此轉親又稱作”改口”。


世風新意


換親是雙方交換的都是自己的親兄(弟)\\姐(妹),但如果交換的是表的或者是堂的姊妹我知道換親是一家的男\\女與另一家女\\男的互換 轉親沒有法律解釋,因為轉親是不良習俗,現在此社會現象已逐漸消失。

轉親,在我國曹縣的某些貧困地方,還有一種古老的風俗,叫做“轉親”,如張家女兒嫁給李家兒子,李家女兒嫁給王家兒子,王家女兒再嫁給張家兒子,這是“三轉親”;另外還有“四轉親”、“五轉親”、甚至“六轉親”。這樣每家都可以省下給兒子娶媳婦的彩禮錢。但是,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其他幾家也轉不成;如果已經結婚,有一家離婚,其他幾家也都會離婚。因此,轉親的家庭之間構成一條“婚姻鏈”,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全鏈”癱瘓;而且,在農村如果一旦實行轉親,倘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很可能會鬧出人命。這就是其別,[害羞][害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