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奇才,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日本将是中国的一个省

清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经历了太多事情,见证了大清王朝如何故步自封,一步步落后于世界,从而走向灭亡。有一人,他用他异于常人的思维提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计划,本有希望救清朝于水火,若不是因遭受阻挠,或许历史都将改写。此人便是爱国志士、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川的奇才,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日本将是中国的一个省


自幼父母双亡的宋育仁,被一个经商的伯父收养,跟随伯父四处从商,漂泊于五湖四海。也许正是早年四处漂泊的经历,让宋育仁的阅历十分丰富。他从小便好奇那些新奇玩意儿,极具思索创新精神的他,对西方的新奇事物十分向往。

1886年,考中进士的宋育仁,在朝廷为官。在逐渐接触到西方事物和维新思想后,他在朝廷中大力推崇维新。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西方先进的制度思想,1894年,他跟随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担任英法意四国公使参赞,借此考察西方经济、政治制度,吸收西方优秀思想。

在欧洲的几年生活里,他每天都孜孜不倦地研究着令他着迷的西方思想制度,这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国家同西方的差距,于是下定决心,回国后要致力于改革维新。正是因为他这种不沉迷于“天朝上国”,虚心学习西方优秀制度,勇立时代潮头,致力维护国家政治的精神,他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时代引路人。

炮火降临,甲午战争爆发了。此时的清朝虽然硬实力不输日本,但因为国家已内忧外患,政权腐败,组织涣散,面对日本的炮火攻击,清政府很快就败下阵来。这时的宋育仁虽在伦敦代职,但满腔爱国热血的他却心系着国家,密切关注着战争。观察敏锐的他很快就发现,日本兵力不足,只要清军稳定军心,集中兵力打持久战,必能拖垮日本。

四川的奇才,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日本将是中国的一个省


于是他马上上书朝廷,指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可在获悉清军节节败退,就连最引以为傲的黄海海军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时,宋育仁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令人为之震惊的计划:“奇袭日本”。他提出大胆设想,此时的日本疲于应付前线,对于本土必然防守兵力不足。只要召集人马,偷袭日本本土,日本前线军队必然撤退回国防守,这样一来,清军前线压力就减少了,甚至可以趁此反击。他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光芒。

心思一向缜密的他立即开始紧张的筹备,他带着必胜的决心。他开始与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密谋召集人马,购买军事装备。一番周折后,他们买到了英国卖与阿根廷、智利的兵舰、鱼雷快艇十五艘,在澳洲召集了两千名水手,借着保护商会的名头,从菲律宾北上直捣长崎和东京。由于以挂商团为名,挂英国国旗出口,所以踪迹不会败露,只要成功,便可以直接杀到日本本土。

军队召集后,满腔热血的宋育仁又与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取得联系,希望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持。同时还向英国银行前后贷款三百万英镑,来支付购买装备的费用。经过宋育仁等人的一系列努力,组建了一只有力的海军,准备交给北洋水师率领。

万事俱备,东风不至

炮械毕集,整装待发,就等着冲锋号吹响,直奔对岸。可就在这时,公使龚照瑗反职归来,知晓了此事。他以妄为生事为由将此事告知朝廷。因为此时清朝已决心要和日本媾和,又或许是因为慈禧不想耽误她的寿宴,或是李鸿章想保存军力,他们二人坚决反对宋育仁等人的计划。

因此慈禧便以宋育仁“妄生事端”为由,下令将宋育仁等人的计划全部作废,并召回远在伦敦的宋育仁。1895年3月,清朝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败局已定,无法更改。万事俱备,东风不至,宋育仁奇袭日本的计划,就这么胎死腹中。谁也无法改变事实,宋育仁只能“抚赝私泣,望洋而叹”,满腔热血,一心为国,却因为朝廷的昏庸无能,让他壮志未酬。。他在回国途中,把这一事实详细的记录了下来,写成了《借筹记》。

四川的奇才,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日本将是中国的一个省


战后朝廷本打算对宋育仁进一步处理,可因为这一“惊天动地”的计划,涉及牵连了太多人,不仅有朝廷重臣,还有外国人士。朝廷只好作罢,不再深究,只是收缴他的官衔,降职处理。

结局已定

也许当时不是慈禧阻拦,宋育仁早已杀到日本领土,日本也将战败,历史都将改写。可是历史无情,结局已定,我们无法改写历史。清廷的所作所为注定了战争的失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统治背景下,朝廷的胆小无能注定这个奇袭计划将胎死腹中。他们一味的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肯醒来,就算炮火降临,他们也只是向敌人示好求得一时安稳。可吃过肉的狼,可能只吃一次吗?落后就要挨打,不思进取终将换来灭亡。

宋育仁等人的计划,实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之举,可朝廷并不理解他们的爱国之心,他们壮志未酬,生不逢时,我们只能替他感到惋惜。

1931年12月5日,宋育仁逝世,葬于“东山草堂”对面的竹林之中。他在此前将《借筹记》自印若干,临终时嘱托将此书赠前来吊唁之人。他这一生,成就很多,但他最想让人们记住的,还是曾经有个奇人,提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奇袭计划,来试图挽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计划的失败或许是他一辈子的遗憾,可他满腔热血,不顾一切的爱国之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他那满腔的爱国热血,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永远滋润着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