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年號有什麼含義?

馮老五的感動生活


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時期!

起初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紀年,所以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就是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首者也!顧名思義就是第一個建立的)

︿漢武帝的年號大全

但之後的年號都蘊含著祈福 歌頌甚至紀念祥瑞的含義! 比如《漢書》上記載,漢武帝出去狩獵 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祥瑞的徵兆,所以為了紀念,改國號為元狩!而當年是用這個年號的第一年,所以也稱元狩元年!

年號後期其意義開始超過紀年的作用, 比如唐朝!

唐高宗去世以後,傳位與中宗李顯,當時武則天監國 遂立年號嗣聖!而後中宗被廢為廬陵王,武則另立睿宗李旦為帝立年號為光宅(建都的意思),而後又改年號為垂拱(意思為垂拱而治)!

待武則天建立周朝以後,年號意義越發明確,分別為 “載初” “天授”“如意”(充分表明了建國初期的願望)!然後等國家漸漸安定下來,年歲已大的武則天個人訴求又佔據了主導,所以年號改為“長壽”(老年危機到來)!!!

之後又改為“證聖”(顧名思義要證明自己的偉大)再就是兩個 四字年號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 這些年號基本都緊貼皇帝訴求!

︿個人感覺這是最像武則天的畫像

另一方面年號制度傳到朝鮮 日本等中原王朝附屬國家,便又有了新的含義!年號開始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帝王正統的標誌, 而附屬國用中原王朝的年號,便證明了他的歸屬感!

比如大明滅亡之後 朝鮮國不改年號,一直用 思宗皇帝的年號 崇禎來紀年,然後南明小朝廷建立 ,朝鮮又改用南明的年號紀年! 以此來表示其奉大明正朔!

︿崇禎皇帝!

大部分王朝,因為各種原因,年號都是經常變動的!一直到了明清時期,一個皇帝開始只用一個年號進行紀年!相應的, 他們的年號也開始變得不再有針對性,而是更加籠統 宏大 !比如 洪武 比如永樂(百姓永遠安居樂業 自然不用再改了!)


府少爺的歷史觀


年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紀年方式,源起周朝的共和時代,真正形成規制卻是在漢武帝時期。

年號創建的本意,除了方便人民計算時間、保證農耕外,就是向天地祈福,以求風調雨順。為此,漢武帝時期的年號,大多數以天瑞命名,一元為建元,二元以流星劃過天際命為元光,三元以朔旦(正月初一)為冬至命名元朔,四元以獵得角獸得名元狩。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號紀年方式植根華夏,但是帝王對年號制定的思想卻發生了變化——漸漸不滿足向天地祈禱太平,而是以自己的帝王手段為人民謀利。於是,帝王的年號開始向表達自己政治意圖的方向轉變。

比如唐太宗的年號“貞觀”,取自《易經》中:天地之道,貞觀也。意為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行正道,以正示人,貞觀就是顯示中正的意思。唐太宗以貞觀為年號的意圖,一是魏晉南北朝天道殘缺,胡虜率獸食人,君臣相戮、父子相殘的事件比比皆是,而李唐代隋亦是有違臣綱,因此為了大唐國祚長久,必須重新規範禮儀道德,將世道拉回正軌;二來唐太宗皇位得來不正,殺兄逼父,不忠不孝不悌,給天下人一個極為惡劣的榜樣,而玄武門之事使他自己也非常惶恐,為此他以年號向臣民表示,他尊重綱常和正道,絕非大逆不道的君王。

再說明朝的嘉靖皇帝,以藩王之身繼位為帝,漢文帝第二。在選定年號的問題上,內閣提供了嘉靖、紹治和明良三個選項,當時,內閣大臣最看好“紹治”,嘉靖皇帝卻乾剛獨斷選擇了“嘉靖”。在此,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裡面就是稀鬆平常的年號選擇,其中可是有激烈的政治爭鬥存在啊。

內閣大臣屬意“紹治”,是因為“紹”意思是繼承,那麼“紹治”就可以意味繼承明朝統治,但是這個“治”字卻有“歧義”,因為嘉靖皇帝伯父的年號為“弘治”,這是否會讓大明百姓以為嘉靖皇帝是以兒子的身份繼承弘治皇帝的皇位呢?

熟悉嘉靖皇帝的朋友應該知道,楊廷和迎立嘉靖皇帝的時候,有意讓他以兄為父,以正德皇帝太子的身份走東安門進文化殿。然而嘉靖皇帝何等智慧,他果斷拆穿了楊廷和的套路,必須要走大明門進奉天殿,強勢的接過大明的權柄。

既然嘉靖皇帝不認正德帝為父,內閣就退而求其次,希望他以弘治皇帝為父,在政治上確立他繼承弘治皇帝的立場。然而,嘉靖皇帝明白,繼承弘治皇帝的道統,很容易被老臣以祖制和先皇束縛,因此他還是果斷拒絕,選擇了年號嘉靖。

嘉靖語出《尚書》:“不敢荒寧,嘉靖殷邦。”意為撥亂反正、掃清寰宇,給人民安康清平的世道。這個年號,表達了嘉靖皇帝對正德朝的不滿,傳達他整除弊政、掃除奸佞的政治意圖。

從嘉靖皇帝的帝王生涯中,我們可以發現,他選擇年號意義深遠。沒有弘治皇帝在法理上的約束,嘉靖皇帝追封興獻王為明睿宗,為此明廷爆發大禮儀之爭,文官集團陷入混亂,嘉靖皇帝藉機罷免楊廷和,建立聽命皇權的內閣,重新建立帝王權威,總攬朝廷內外大權。

獲得權力之後,嘉靖皇帝在張璁的輔助下,大刀闊斧推行改革,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勳戚勢力,清理勳戚莊田、罷天下鎮守中官、改革科舉制度、革除外戚世封,改革內容十分廣泛,強度也非常大,使得大明朝政煥然一新,造就難得的太平盛世。


神晤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在位的標誌,一般代表是祝福祥瑞,也被認為是正統的標誌,改動年號是有可能國家發生什麼大事了,或者皇帝本人因為什麼這樣那樣的原因了,都可以改年號。

從漢武帝開始,用了第一個年號,年號為建元,自此之後漢武帝就走上了改年號的道路上,他一生中用了十一個年號,例如他獵到獨角獸白磷他便以“元狩”還有他得到了一個三足鼎 便改元為“元鼎”。自此年號的用法便流傳下來。

只要是認為自己是正統並且稱帝的政權,都可以有一個年號,就連海外日本,與我國相鄰的朝鮮新羅,高麗,交趾也都用上了年號。日本天皇到現在也還在用年號“令和

不過中國比較複雜,政權不斷交替,就連年號也時常變換,例如武則天她在位二十一年卻用了十八個個年號,更換速度如此之快,也是讓人汗顏。

不過也有例外的例如明清兩代皇帝 ,因為為了方便記載,所以採用了一位一號的制度,一個皇帝一生只能有一個年號,例如永樂大帝朱棣,嘉靖皇帝朱厚熜,當然復辟者不算例如明英宗朱祁鎮。

不過這也導致一個問題,由於電視劇的影響,清朝的皇帝我們只記得他的年號了,甚至以為年號就是他的姓名,例如雍正的名字叫愛新覺羅·胤禛,嘉慶的名字叫愛新覺羅·顒琰。

當然了,年號這個對於古代皇帝還是有很大意義的,這也是研究每一個皇帝能用到的,畢竟史書上一直寫的是內內年內位皇帝敢了什麼。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年號本來的意義,是一種紀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須立一個新的年號,用以改換前一個皇帝在位時的紀年順序,同時也表明白己正統地位的確立。由於新皇帝和新年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將年號作為皇帝的稱號來看待和使用。

年號的實行,始於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西漢立國之初,紀年方式採用的是簡單的王號紀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順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漢文帝十六年時,稍有變化。文帝從第十七年開始,又從頭紀年,依“後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繼位後,也曾兩次改元,於是有了“中元”某年、“後元”某年的紀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別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順序紀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漢武帝登臨泰山,舉行封撣大典。為紀念這一慶典,他又宣佈,將這一年的十月改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紀年。“元封”,就成了中國歷史。就正式啟用的第一個年號。有了元封這一年號以後,史官又分別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個六年)以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現在我們讀《漢書•武帝紀》時,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樣之後看到唐人顏師古加的一條註解:“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歷史很精彩2019


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皇登基,為了區別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年號,作為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伴隨著現今文明社會,早已成為歷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帝王的年號有多種含義:

一,表示初登帝位,如漢昭帝登基,年號始元;

二,祈求皇帝安康,如南朝宋明帝久病不愈,改元“泰豫”;

三,記祥瑞,如漢武帝改元元狩;

四,記時事,如清穆宗即位,東、西太后共理朝政,年號同治;

五,表示喜慶,如清仁宗受禪,改元嘉慶;

六,祈求國運昌盛,這類含義最多,如“康熙”;

七,仰慕先祖功業,如唐德宗“貞元”就是將太宗“貞觀”和玄宗“開元”兩個年號合在一起;

八,表明施政綱領,如宋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廢新法,及至哲宗親政,重行新法,改元紹聖(“紹”是繼承的意思,“聖”指的是哲宗父親、起用王安石變法的神宗皇帝)。

中國歷史悠久,年號重複現象也就在所難免。有的是刻意重複,如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他的年號“建武”就很受一些國運衰頹時期帝王的青睞,西晉惠帝、東晉元帝、南朝齊明帝等都使用過這個年號;更多的則是失察,無意中用了別人的年號。如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時代被稱作“賊”的方臘也用過這個年號,恐怕就不會用了。





小華歷史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號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替代姓的稱號,這就是年號。在這裡,你還可以參閱本站年號是什麼意思?細說年號廟號諡號一文,以加強對帝王年號的理解。年號本來的意義,是一種紀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須立一個新的年號,用以改換前一個皇帝在位時的紀年順序,同時也表明白己正統地位的確立。由於新皇帝和新年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將年號作為皇帝的稱號來看待和使用。

年號的實行,始於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西漢立國之初,紀年方式採用的是簡單的王號紀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順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漢文帝十六年時,稍有變化。文帝從第十七年開始,又從頭紀年,依“後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繼位後,也曾兩次改元,於是有了“中元”某年、“後元”某年的紀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別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順序紀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漢武帝登臨泰山,舉行封撣大典。為紀念這一慶典,他又宣佈,將這一年的十月改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紀年。“元封”,就成了中國歷史。就正式啟用的第一個年號。有了元封這一年號以後,史官又分別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個六年)以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現在我們讀《漢書•武帝紀》時,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樣之後看到唐人顏師古加的一條註解:“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從時間順序上講,“建元”之年確實在“元封”之先。但就年號的真正起始而論,則在“元封”,而不在“建元”。這是我們應該弄清楚的。

漢武帝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採用了年號紀年的方式。如武帝之後的昭帝在位十三年,先後採用了始元、元風、元平三個年號。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後來用了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風、甘露、黃龍七個年號。皇帝宣佈改元,有相當的隨意性。遇到什麼高興的事,甚至做了一個好夢,都可以成為改元的動因。還有的時候,國勢衰微,天下動亂,無能的皇帝黔驢技窮,只好指望改元來振奮”元氣”。例如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十七年間八次改元,有時甚至一年一改,但終究無法挽救亡國的命運。

年號的字數,絕大多數是兩個字,三個字以上的極少。新朝的王莽用“始建國”;南朝梁代的蕭衍用“中大通”、“中大同”;武則天奪了李唐天下之後用“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作為年號,是不多見的幾個例子。年號宇數最多的兩例,都出在西夏。一是1038年,景宗趙元吳改元“天授禮法延柞”,二是1069年,惠宗趙秉常改元“天賜禮盛國慶”。在具體用字的選擇上,使用頻度最高的,無疑是“元”字。此外,像永、天、興、和、太、康、光、安、泰、寧、亮、定、呂、隆等吉祥的字眼,也是熱門候選。由於選字範圍過於狹窄,造成相同年號在不同朝代反覆出現的撞車現象。例如:天啟、天德、太安、水康、甘露等年號出現過5次,永平、永安出現過6次,建平出現過8次,建興更出現過11次之多。

年號的重複,選字太集中是原因之一,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可任意多次改元,是原因之二。這種情況在明、清兩代,得以根本改變。明、清兩代共26位皇帝,除明英宗一人例外,都是無論在位時間長短,均只使用一個年號。明代1 6位皇帝,年號分別為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英宗)、景泰、天順[英宗)、成化、弘治、正德、亮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祟幀。涪代更規範,10位皇帝的年號分別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明清兩代500餘年間一個皇帝一個年號的定製,使得當時及後世的人們用年號宋代稱相應的皇帝,成為很自然、很方便的事情。洪武皇帝即朱元璋,崇幀皇帝即朱由檢,康熙皇帝即玄燁,宣統皇帝即溥儀,絕不會產生誤解。於是,

漢唐兩宋時代用廟號稱呼皇帝的習慣便被年號取而代之。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太祖、太宗、世祖、世宗之類的廟號幾乎代代都有,容易混淆,而明清之時的年號,卻意義鮮明,絕無雷同,作為帝王的代稱,當然是後音更適宜了。


a愛不言棄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除了是用於紀年以外,另外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

年號,是一個封建或割據政權的標誌和象徵。因此,自漢武帝時採用年號起,歷朝歷代帝王或分裂割 據者、農民起義首領基本上都取一個或數個年號,表示正統,圖個吉利祥瑞。

沿襲到清末,採用過的年號約八百多個,歷時2500多年。

稱年號自漢武帝始。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個年號,前六個年號,每六年一 換;後四個年號,每四年一換;最後一個年號僅二年。

他第一個年號名建元,顏師古於 《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是一隻肥貓呀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與當代日本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紀年本來有很多種方式,用通俗的話來講,用年號紀念就是表示正統,圖個吉利祥瑞。漢武帝是首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元狩”。《漢書》上記載說,前122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該年為元狩元年,並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和元朔。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首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為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辛德勇《改訂西漢新莽紀年表》以為,太初改元之初可能還沒使用年號紀年,而是在五月與改正朔、易服色的改制措施同時實行。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另外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琉球宮殿首裡城,修築於第一尚氏王朝時期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併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

再到後來就出現了一世一元制。一世一元制起源於明朝(明英宗由於兩次即位當皇帝,因此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清太宗因為改國號而改過一次年號,因此有天聰、崇德兩個年號,這兩人為特例),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所以現在人們常用年號來稱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如稱明世宗為“嘉靖皇帝”、清聖祖為“康熙皇帝”。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世宗肅皇帝御容

明朝滅亡以後,李氏朝鮮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紀元後四乙丑(18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這反映出來的還是“奉中華為正朔”的思想。濟州島的“行牧使尹公堦教民善政碑”。其中在最左邊一列記有“崇禎三丙戌仲春”,即1766年(乾隆31年)仲春。


悲傷的EVA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除了是用於紀年以外,另外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

年號,是一個封建或割據政權的標誌和象徵。因此,自漢武帝時採用年號起,歷朝歷代帝王或分裂割 據者、農民起義首領基本上都取一個或數個年號,表示正統,圖個吉利祥瑞。

沿襲到清末,採用過的年號約八百多個,歷時2500多年。

稱年號自漢武帝始。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個年號,前六個年號,每六年一 換;後四個年號,每四年一換;最後一個年號僅二年。

他第一個年號名建元,顏師古於 《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慕容既白


自漢武帝創建年號後,中原帝王便開始普遍使用年號紀年,不再使用帝王紀年法。建元是漢武帝使用的第一個年號,但據考證,漢武帝正式建立的第一個年號是元鼎。

建元只是他後來追建的年號,帝王建立年號叫做建元,改變年號叫做改元。帝王對年號的選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像日本那樣從典籍中選取,也可以根據某件大事來確定年號。

元鼎七年四月,漢武帝在泰山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大典,為紀念這件人生中的大事,他便下詔在十月改元,定新年號為元封。

因此,元封元年和元鼎七年是同一年。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總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近乎每五年改元一次,更改年號算是比較頻繁的了。

但要是和武則天相比,漢武帝只是小巫見大巫,自武則天在公元690年稱帝建周,直到公元705年退位。

雖然在位時間只有十五年,她卻先後使用了十四個年號,近乎每年改元一次,足以稱得上是改元狂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