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琅琊王氏,是中國最知名的名門望族之一。

琅琊王氏發展於曹魏西晉,確立於東晉初年並達到最盛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延續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後走向衰弱。

在七百年的時間裡,琅琊王氏在政治、倫理道德、朝章國典、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

名將之後逃避遷到琅琊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琅琊王氏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的後代,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時人稱為“王家”,子孫遂以“王”為氏。

秦末,王離之子王元“遷於琅琊,後徒臨沂”。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琅琊,秦朝將中國分三十六郡,琅琊郡為其一,郡治琅琊縣(今山東省青島琅琊鎮)是當時秦帝國最大的港口。臨沂屬琅琊郡的一部分。

王元為何要遷於琅琊?他又是從哪裡遷過來呢?這要從王元的曾祖王翦說起。

王翦是王宗敬的第十五世孫。漢代著名歷史學家司史遷在《史記》中稱,王翦為“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東北),系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繼白起後秦國的又一名名將。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王翦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趙、燕、魏、楚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賁之子王離也是秦國朝一名戰將。王翦祖孫三代皆受封列侯。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王離率軍圍趙。楚懷王派項羽領軍救趙。王離先是與沛公相遇激戰,打得沛公劉邦潰不成軍。十二月,項羽率軍在鉅鹿與王離隔河對陣,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九戰秦軍大破之,王離遂被項羽所俘,不知失蹤,疑遭項羽坑殺活埋。

王離兵敗後,家人恐遭殘暴的秦二世治罪,長子王元攜家人從頻陽東鄉逃到琅琊躲避。

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上,王元並沒有什麼值得書寫的事蹟,一來可能是偷著跑的,隱姓埋名不便於高調行事,二來也怕建立西漢的劉邦記仇找上來報仇血恨,三來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書寫的事。總之,王元在琅琊默默無聞地生活著直到死去。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琅琊王氏因王吉起運

王元后三代也沒有什麼顯達之處,直到西漢昭、宣時期,王元四世孫王吉才始見史冊。王吉,始家皋虞(在今山東即墨市溫泉鎮西皋虞村),後徙家於同郡的臨沂縣都鄉南仁裡(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後,成為於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的臨沂始祖。

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士子通一經就可以入仕,王吉少年好學,精通五經,學問和人品都相當出眾,因此被推舉為孝廉。

王吉,以孝廉補授若盧縣右丞,不久升任雲陽縣令。漢昭帝時,舉賢良充任昌邑王中尉。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昌邑王(今山東鉅野)劉賀貪酒好色,喜歡遊獵,不問政事,致使百姓勞役過重,怨聲載道,王吉上疏力諫,但未被採納。

漢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執政,劉賀被迎立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規勸劉賀“臣願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意為要敬重大臣,勤於國政,但仍被拒絕。劉賀在位僅27天就因淫亂被廢黜。他為昌邑王時的臣僚大多受株連被處死或下獄,唯有王吉與郎中令龔遂因屢次進諫,幸得免死。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漢宣帝時,王吉被起用為博士諫大夫,職掌議論。針對當時皇室奢侈糜費、任人唯親等時弊,王吉上疏勸宣帝選賢任能,廢除廕襲制度;提倡儉樸,愛惜財力,以整頓吏治,淳厚民風,使國家興旺發達。

王吉為官十分清廉。他住長安時,鄰家棗樹的枝葉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隨意摘了幾顆棗子給他吃。事後,王吉得知棗子是偷摘鄰居家的,便將妻子趕走。鄰家聽說後,執意讓其將妻子找回,不然要把棗樹砍掉,後經再三勸說,王吉才將妻子招回。因此當時流傳著“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的佳話。

王吉辭官回鄉時只帶著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司馬相如與王吉是好朋友,王吉曾對他說:“你在外面遊學,如果官運不好,日子不好過,就到臨邛找我。”有一天,司馬相如真的來投奔了王吉。兩人攜手來到客廳,司馬相如向王吉談了近幾年的行蹤,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說起,臨邛首富卓王孫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孃家守寡。與相如是天生的一雙。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覺得事在人為。

當卓王孫宴請王吉,王吉帶著司馬相如應邀赴宴。當時卓王孫女卓文君新寡在家,相如琴挑求愛,又使“侍者通殷勤”,文君當夜私奔,與相如馳歸安漢老家,成就一段才子佳人愛情佳話。

王吉與貢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後來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的成語。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漢元帝即位後,召王吉和貢禹同赴朝廷為官,王吉於赴長安途中病故。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王吉曾從學自《韓詩》學者蔡義,開《韓詩》王氏學;能為《騶氏春秋》;又好梁丘《易》。按戴維先生意見,其在《論語》研究上綜有《齊論》和《魯論》的特點,漢書說他“兼通五經”,因此也算得上是西漢比較著名的經學家。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經三代打拼已成上層世族

西漢史學家班固把王吉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齊,漢代的園公、綺裡季、夏黃公、裡先生、鄭子真、嚴君平等。

漢朝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裡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

正是因為王吉被孝廉補授入朝為官,開啟了子孫後代在仕途上騰飛。王吉告誡兒子王駿、孫子王崇“毋為王國吏”,兒孫做官不僅恪守臣道,而且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韜光養晦,趨利避害。兩人最後官都做得很大,位居三公。

王吉之子王駿,歷任諫大夫、趙內史、幽州刺史、司隸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駿所歷職務皆顯能名。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王駿鴻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歷時五年,政有清績,口碑很好,“眾人為駿恨不得封侯”。王駿為御史大夫時卒於官,未及封侯,眾人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

經過王吉祖孫三代人的努力,琅琊王氏的家族地位開始上升。史學家普遍認為,到西漢晚期,琅琊王氏已經成為上層世族。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王祥


同父異母以孝悌感動天地

王崇之後,琅琊王氏經數代傳到王仁,王仁官至青州刺史。王仁之子王融被公府屢次徵召,但都未應召。王融生王祥、王覽二子,也開啟了琅琊王氏真正的爆發。

王祥性情非常孝順,是“臥冰求鯉”的主人公,被後世稱為“孝聖”。生母薛氏早逝,繼母朱氏對他並不好,多次在王祥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所以王祥的父親也不喜歡他,他反而更加恭謹地孝敬父母。面對繼母的中傷、迫害,他仍能“篤孝至純”。

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親自嘗過後,再給父母服用。天寒地凍,繼母想吃鮮魚,他脫衣臥於河冰之上,冰被暖化,孝感天地,從冰下躍出兩尾鯉魚。歷史上,王祥因孝行而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州郡多次請他做官,他都拒絕了,直到繼母去世,他才在同父異母弟弟王覽的勸說下出仕為官。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此時,正好是魏文帝曹丕當政時期,用人政策一改其父曹操“唯才是舉”的做法,首推品行,再看才能。王祥以孝行聞名天下,自然受到朝廷器重,其後為官30餘年,步步高昇,位列三公。

西晉代魏之後,王祥仍為三公,並進封睢陵公。王祥臨終前,給子孫留下48字遺訓,此後成為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訓。遺訓這樣說: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祥的同父異母弟弟王覽,系二十四悌之一“王覽爭鴆“典故主人翁,歷經東漢、三國和西晉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晉,在西晉官至光祿大夫。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王覽

王與馬共天下

從王祥、王覽這一代起,琅琊王氏進入了人才輩出,影響了兩晉南北朝300多年。

先說王祥、王覽的從祖兄弟王雄。從祖兄弟,就是同一個曾祖父,祖父不同的兄弟。王雄2個兒子,一個做到梁州刺史,一個做到平北將軍。第三代,有“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和堂弟、清談大師、玄學領袖王衍,曾統帥西晉十幾萬軍馬,後被石勒圍殲。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出鎮荊州和青州。

先說王祥這支系,死時位列三公,政治地位與社會地位,當時很少人比得上。他有5個兒子,3個早亡,剩下兩個均官至太守,第三代、第四代也都是五品官。衣冠南渡,東晉南遷後,王祥這一支留在洛陽,後來慢慢衰落。

再說王覽生育6個兒子,其中三品官2人、六品官4人。到了第三代,就是牛人輩出,出了王導、王曠等人,第四代有王羲之、王允之等人,一下子把琅琊王氏攜到了家族顯赫的頂點:史書說

“奕世多賢才,興於江左矣”。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西晉王室衰微之際,王覽之孫王導舉族奉琅琊王司馬睿南下移鎮建康(今南京)。南方的士族並未把這位向來沒啥名氣的西晉皇室放在眼裡。很長時間,都沒有一個士大夫來拜見他。王導有意樹立司馬睿的權威,就和族兄王敦商定,在上巳節當天,讓司馬睿出遊,而他們兄弟倆跟隨在後。江南大族一看,琅琊王氏這樣的北方望族都對司馬睿這麼畢恭畢敬,於是紛紛下拜。

後來,王導又親自出面,說服這兩個江南大族的人出來輔佐司馬睿。紀、顧帶頭後,示範效應就出來了,史書說此後“百姓歸心”。西晉滅亡後,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在東晉,王導輔政,王敦掌軍,朝中軍政要員,多為琅琊王氏家族出身。琅琊王氏迎來全盛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王導

文化傳家是琅琊王氏累世不衰的原因

後來,王敦想為家族謀取更進一步,兩次起兵作亂。王導在王敦起兵時,每天率領家族子弟20餘人到皇帝面前待罪。這樣,在王敦失敗身亡後,把這次負面事件對琅琊王氏的不利影響降到了最低點。

由於王敦兵敗,琅琊王氏從政治全盛時期進入守成階段。到王覽的第四代王羲之、王允之等人,王羲之官至護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王羲之遠離政治後,潛心於書法,採眾之所長,獨創體制,成為了書聖,與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此後,琅琊王氏一方面沒有遠離政治,一方面還在文學和書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史載,齊武帝時期,王導的玄孫王僧虔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南北朝時期一種高級官位)。王僧虔突然想到,他的侄子王儉已經擔任此職,“一門有二臺司,實可畏懼”

唐朝時,李唐皇族刻意打擊山東舊世族,並以科舉取士取代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琅琊王氏雖然衰落了,但仍未解體。等到唐朝滅亡,所有世家大族均煙消雲散,琅琊王氏才連同著徹底失落。

根據二十四史中的記載統計,從漢代到明清,琅琊王氏家族共培養出了王導、王摶等92位宰輔,王融、王羲之、王獻之等600餘位名士,任何一箇中古豪族都難以望其項背。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一個人是否受到尊敬,名聲是好是壞,是否留傳後世,關鍵不在於門第和仕宦,而在於是否有真才實學和值得人們尊敬的地方。

從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吉開始,當時經學是正統,這個家族就以經學立世;後來,玄學成為顯學,王戎、王衍甚至王導,就都以玄學傳家。此外,王氏子弟在佛學、文學、書法、繪畫等領域,均多有建樹。

文化傳家才是琅琊王氏累世不衰、家風不墜最根本的依託。

看遼寧說王家2:將門之後當“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輝煌


吾系琅琊王氏,讀史先說王家事。此文系看遼寧本人原創作品,謝絕抄襲盜用,歡迎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