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死前的一道命令,差點葬送了秦國的國運

在春秋時期,秦國有一段時間國力極其強盛,這個時期便是秦穆公在位時期,在這個時期,秦國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後又掉頭向西發展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開闢國土千餘里,稱霸西戎。然而,如此強大的秦國,為何在秦穆公死後一直到秦孝公繼位都沒什麼大的作為,甚至在逐漸衰退呢?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

秦穆公

秦穆公死前的一道命令,差點葬送了秦國的國運

首先,讓我們來介紹一下秦穆公,孔子對秦穆公的評價很高: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秦孝公也這樣認為:“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秦穆公的運氣很好,他的父親生了三個兒子,他是少子(最小的一個)。然而,他的哥哥們都在繼位駕崩後無子嗣可繼位,最後便輪到他登上君位。

重用外來人才,對人才的任用不拘一格

繼位後的秦穆公想要振作秦國,以圖霸業。於是他廣納賢士,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相馬專家伯樂及九方皋紛紛投其門下,以及那個他尋找多年,最後用五張羊皮換來的號稱“五羖大夫”

百里奚。由於他在用人方面,始終採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的相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秦晉交好

秦穆公九年,在晉國發生內亂之際,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護送夷吾回國繼位是為晉惠公,然而晉惠公回國後卻毀約,不肯將事前答應割讓的河西八城交給秦國。在秦穆公十二年,晉國大旱,秦穆公不計前嫌,運了大量粟米給晉國。然而,秦穆公十四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反而乘機出兵,於次年攻秦,晉惠公真的是很好地詮釋了恩將仇報這個詞。雙方在韓原大戰,秦軍最終生俘了晉惠公。秦穆公並沒有殺死晉惠公,反而將其放回,與晉國修好結盟。被放回的晉惠公實在沒有面子,他將太子圉到秦國為質子,並將黃河以西的地方獻給秦國,自此秦的東部疆界擴至龍門。

秦穆公死前的一道命令,差點葬送了秦國的國運

秦穆公二十三年,晉惠公死,公子圉逃回國繼位,是為晉懷公,繼續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將重耳從楚國迎來,以極為隆重的禮節接待,將女兒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為妻,然後於次年送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殺死子圉,在秦國的參與下,尊王攘夷,敗楚城濮,成為霸主。歷史稱這一段時期為“秦晉交好”。

秦穆公死前的一道命令,差點葬送了秦國的國運

秦國東出,秦晉爭霸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和鄭文公去世,秦穆公便想借此機會打敗晉國,謀求霸業。於是他任命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副將去攻打晉國,只可惜秦軍大敗,孟西白三大將被俘,後又被放回。秦穆公得知孟西白三將僥倖逃回,就身穿喪服,親自到城外迎接他們,並且讓他們繼續掌握兵權。

遭受了失敗的孟明視心有不甘,決心立功贖罪,於是三年後,公元前625年,孟明視向秦穆公請示,率兵攻打晉國。得到秦穆公同意後,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軍帶領四百輛兵車出發了。晉國也料到秦國不會善罷甘休,備戰之事也沒有放鬆,見秦國來攻就派出大軍迎戰。。兩軍相逢廝殺一場,秦軍敗下陣來。孟明視原以為這次可以取勝,沒想到卻吃了敗仗,覺得這回秦穆公不會饒過他了。萬沒想到,秦穆公沒有責備他,還讓他繼續執掌兵權,這使他對穆公感恩不已。通過兩次失敗,孟明視開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認識到自己的指揮才能不夠,訓練軍隊和作戰的方法也有缺陷。於是他變賣家財,撫卹傷亡將士家屬,親自訓練軍隊,和士兵朝久相處,同甘共苦。就在他正緊張訓練部隊的時候,晉襄公命大將先且居(晉國大將先軫的兒子),率領晉、宋、陳、鄭四國軍隊打秦國。面對士氣昂揚的四國聯軍,孟明視沉著冷靜,認為秦軍尚未做好充分準備,不可應戰,就命令緊閉城門,加緊訓練。許多秦國人都認為孟明視輸怕了,成了膽小鬼,建議解除他的指揮權。然而秦穆公卻認為孟明視接下來肯定能大敗晉軍,於是繼續重用孟明視。

到了秦穆公三十六年,經過一番苦練後的秦軍已經成為一支兵強將勇、英勇頑強的軍隊。於是,秦國再次發兵攻晉,秦穆公親自掛帥出征。由於經過一番精心準備,秦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沒幾天就把過去被晉軍攻佔去的城池收了回來。消息傳至晉國都城,朝野兵民一片驚慌,群臣見秦軍如此兇悍,全建議迴避一下,不要和秦軍作戰,連大將先且居都不敢迎戰。晉襄公無法,只得命令晉軍堅守,不得與秦軍交戰。在挫敗了晉國的威風后,秦穆公率軍返回,在崤山處將上次陣亡的將士屍骨埋好,且親自祭奠一番。孟西白三將跪在墳前,大哭不止,將士們看到了都很感動。

秦穆公死前的一道命令,差點葬送了秦國的國運

西征戎國,奠定秦國百年基礎

由於東出之路有強大的晉國把持著,秦國很難有所發展。於是,在執政的最後幾年,秦穆公終於改變了東進戰略,轉而向西。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由此,秦國開疆拓土,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秦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

人才殉葬,自毀前程

可以說,穆公的一生很輝煌,在他的治理,秦國的國勢達到最強,也正是在他這段時期為秦國後來能夠在戰國時期稱雄奠定了基礎。然而他在他的後事上卻顯示出了他思想上的侷限性,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雍,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由於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

可以說,這是秦穆公最讓人詬病的一個地方。當時君子:“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彊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左傳》魯文公六年載,“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結語

可以說,由於秦穆公死後用人才來殉葬,直接寒了其他國家想要來秦國施展自己才能的士子的心,畢竟誰也不想自己拼搏半輩子最後被用來給死人陪葬。從此之後,秦國很少有外來人才來施展才能,國力也慢慢衰退,國內豪門大族慢慢掌握軍政大權,這種情況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才得以改善。可以說,秦穆公用人才來殉葬差點就葬送了秦國的前程。


喜歡歷史普及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