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燒菜沒有習慣用量具?

鶴遊煙


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燒菜的過程中,是非常少用或者根本不用量具的!燒菜是一種熟練工作,特別是在家裡做飯菜,隨意性很大,沒有什麼一定之規,也沒有什麼特定的標準,中國本來人口眾多,南北飲食習慣差異非常明顯,菜系也非常的繁多,並且每個人的餐飲習慣也不會相同,鹹淡酸辣甜麻各有各的喜歡的口味,因此在家裡炒菜並不需要精確到什麼程度,達到某個要求,很多時候都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掌握食材的多與少,而且放佐料也是由自己的感覺來掌握,一句話,只要自己和家人吃得開心吃得舒服,就是成功的一餐飯!


我不說不行


我燒菜是不用量具的。小時候8歲後就學會做飯,隨著菜的分量和食料的量的增減都是自己過估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鹽最為重要,先放少量的鹽,菜熟一半時可以用筷子夾起嘗試味道的鹹淡,後面適量加量。

生活中很多技能大家要靠自己的感覺,就比如開車的技能倒車就是得靠自己的直覺過估,可沒人說要靠詳細的數據解決問題。

再舉個例子,放鹽,用量具,每個菜按菜譜下鹽,嚴謹不嚴謹?但是不同地方產的鹽,鹹度卻是有細微的差別的,所以大師傅燒菜,會先蘸一點鹽試試味道。有下醬油的菜,不同款醬油的含鹽量也是各自不同的,醬油下多少也就影響了鹽的多少。同樣是燒魚,今天的魚半斤,明天的魚六兩,鹽自然也下的不一樣。而對於吃的人來說,每個人對於鹽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老人通常因為味覺退化,口味更重,所以給老人燒菜就得多下點鹽。

做菜的時候,這種需要微調的元素太多了,不聞,不嘗,怎麼能做的好吃呢?好廚師只要聞一聞,就能知道鹽是不是放到位了。

所以學做菜第一步,清水煮青菜,只下鹽,單用鹽就能把湯的味道調到好吃,做菜也就入門了。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婷


只有做烘焙的時候,人們才會注意到使用量具,一半家庭做飯很少會使用準確的量具測量使用配料的多少。

現在自媒體多了,有許多教大家做飯的自媒體博主,經常會在視頻中提到用這道菜“肉250克,鹽5克,醬油5克”等話語。

上面截圖來自【西瓜視頻美食作家王剛】王剛老師視頻裡經常會提到多少多少克,我估計不是從事廚師行業的人很難準確掌握配料的量,這道菜的真正味道很可能就不是這個味道餓了。

這個時候量具就顯得尤為重要。

1896年,一位身殘志堅的美國女士發明了廚房的測量工具:量杯和標準茶匙。這個女士名字叫做範妮·梅瑞特·法默(Fannie Merritt Farmer),小時候身患小兒麻痺導致左腿癱瘓,21歲開始給別人當保姆,當時的菜譜說配料說的很含糊,“少量”到底是多少呢?

範妮用科學家做實驗的器具重新確定了,8盎司等於1量杯,用在現在的廚房1杯等於237毫升

在我的菜譜中,我經常會用到勺這個單位作為配料的計量方式,1勺鹽,這裡的勺是對於茶匙來說的,1勺鹽就是1茶匙鹽。


 上面是我做菜譜的配料。

有量具的話,執傲按照菜譜的說法,準確的盛出來就好了,不用專門去量醬油用多少克了,我感覺會方便很多。


愛做飯的朝鮮阿郎


首先,要先把菜做一個一大致的分類:

西餐類:西餐廚師都講究食譜也就是所謂的配方,他們大多烹飪的時候都是以呈現食材本味和多重味道組合的方式製作菜品,於是為了流水線出品後使味道保持一致,大多都會使用量具準確配料,準確溫度,準確時間。代表性的產品比如牛排,惠靈頓牛排,鵝肝排,巴黎龍蝦,明治排,馬賽魚羹等等。因為每個廚師對於食材的理解不同,於是會有不同的配方,但他們都會要求學徒按照配比準確烹飪,換言之西餐就更像是搞科學實驗。

西餐甜點類:為什麼會單獨列出來,因為甜點對於西餐來說非常之重要,重要到一次餐食沒有一道精品甜品收尾,那麼顧客甚至會投訴廚師。不同的前菜主菜配什麼甜點都非常講究,說嚴重些,甜點就是昇華餐廳檔次,提高餐廳星級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甜品製作呢?這麼說,沒有量具,就不會有高端甜品,它涉及了雞蛋,牛奶,麵粉,黃油,芝士各類材料的不同狀態下的精細化烹飪,講究溫度,時間,配料的絕對精確的操作。所以甜品的準確把控才能讓出品達到最好的味道。代表性的產品:馬卡龍,拿破崙,水果派,提拉米蘇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高端甜品製作必要條件:精準的甜品製作配方以及製作甜品的各類工具。

中餐類:中式菜品最講究得便是火候和複合味,換句話說一個廚師一個味,這個時候火候的究極控制便是中餐的致勝法寶。這時候各種調料的適量,酌情,成色…便是咱們中餐廚師的配方,這種烹飪方法沿襲了無數個年月。最終造就了我們中餐五彩繽紛百家齊鳴的各類派系,川菜,滷菜,粵菜,宮廷菜…代表作也是數不勝數,滿漢全席的南北各54道菜品更是我們中餐的代表!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中餐不習慣用量具來準確其口味呢?這裡先賣個關子,後面我會再做解釋。

中式麵點類:還是和中餐的一脈相承,咱們中餐的麵點,糕點的複雜程度以及精確度要求一點不必西餐差,可是我們大師傅製作時卻不靠量具來製作,因為只有記在心裡和手中就不怕競爭對手盜取。

日韓式東南亞料理:基於我們中餐料理不斷演變而成,這裡不是重點就不詳細贅述了。

那麼我們中餐不用量具的原因是什麼呢?

1.我們中餐區別於世界人民的就餐方式導致了我們中餐是無法用量具製作的,我們是聚餐制,於是會出現多人就餐,少人就餐,單人就餐的情況,那麼為了節省成本,廚師們會根據情況來增加或者減少配料,這個只有靠經驗來完成最佳口味的烹飪。而西餐是分餐制,不管人多人少都是一樣的餐品。

2.中餐烹飪的二十八法:炸、爆、燒、炒、溜、煮、汆、涮、蒸、燉、煨、燜、燴、扒、焗、煸、煎、塌、滷、醬、拌、熗、醃、凍、糟、醉、烤、燻。 都會體現在中餐烹飪中,複雜的操作工藝導致如果依靠按照量具來製作,那麼菜餚就無法短時間的烹飪,更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各種技藝來完成菜餚。這也是中西餐中的最大區別。西廚殺魚會用各種工具來完成,而中廚一把菜刀即可完成!這便是大道至簡的最好提現!






心裡美食研習小蟲


用量具來做菜太注重儀式感,

很多菜譜都會有多少克,

難道真的去量,

但是你的菜品材料並不是很精確到他的預算量,

一般是參考值,

做菜沒那麼多講究,

多時間去實踐,經驗就是量杯。



劉謙謙


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燒菜沒有習慣用量具,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燒菜,做飯沒有固定的模板,和標準答案。就好比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比方說西紅柿炒雞蛋,有人喜歡吃甜口的,有人喜歡吃鹹口的。比方說放鹽,或許標準的5g或者10g對於吃的人來說或鹹或淡,完全可以靈活掌握。多一點創造力。多加一些或者少加一些,完全取決於個人。

其次,個人認為燒菜的時候每放一種調料,都要用量具先量一量,有點浪費時間了。做菜很講究火候,所有的都要先量一遍,這邊菜已經糊了。沒必要這個五克,那個十克都去量一遍。搞得根化學實驗室一樣。這些調料是可以取一個估量的。不一定非得1+1等於二。

另外,像一些燒菜非常有經驗的人,在放調料時,手上這個醬油,醋 倒多倒少有感覺,基本上這一下下去差個八九不離十。沒辦法經驗使然。就拿我自己來說,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和媽媽學做飯,要是這麼算的話,我的廚齡也是有二十年了[捂臉]。遇上不會做的菜,有的也是要去跟著網上學的,大概流程看一遍,但是調料部分我不會完全按照他們說的比例,我都是自己憑感覺來。下面是疫情期間在家做的滷肉飯和牛肉板面,做下來味道個人感覺還不錯。

做飯燒菜重點在於過程中享受快樂,吃的時候感受食物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個人認為沒必要用量具量,要是新手倒是可以參考一下給出的量,多少取決於個人喜好。




Tiffany6609


有這麼一句老話:熟能生巧

燒菜也是一門技術活,適量的輔料才能跟原材料迸發出合適的味道

每個人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生活,每天早出晚歸,每天做飯如果要用量具,耗費的不只是時間,還有你對生活的熱情。

當然另外一部分人為什麼會用到量具

1 高級餐廳廚師,需要很精確

2精緻主義者,也有可能是個假精緻

3不會做菜的人,網絡上學的需要準確了,等他熟悉後就不需要了

做菜用不用量具沒有對錯,想用就用

以上就是最好詮釋了燒菜有些人沒有習慣用量具。



南牆美食


你想多了,放調料沒有哪國人稱量的。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你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我給你歸納兩個原因:

1.因為外國人做各種麵食(含糕點類)比較多。這類東西水和粉和油的比例比較重要。同樣的,我國北方地區,做麵食也還是會考慮水和粉比例的。一般我們是靠體積算比例,不靠重量。比如一碗麵配幾碗水(同樣的碗就行),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對於南方人而言,炒菜加大米飯就沒那麼多需要量的。當然,即使這樣,南方人煮飯很多家庭也會用米杯,我媽就會算一個人一頓半杯米,我在家的話每人半杯基礎上再多抓一把 _(:з」∠)_。

2.因為你看外國人做菜都是通過視頻看食譜,哪個食譜會不寫用量啊?如果是看食譜,中國人做的食譜視頻也會寫每種材料多少克/多少斤吧。但是,平常你看中國人做菜都是在廚房看父母做或者街頭小販,他們當然沒閒功夫去稱量。用國外的食譜視頻和國人家常做飯實踐進行對比,抽樣不對稱,所以你錯覺覺得外國人在家做飯也稱量。


京郊美食


味道的好壞,不是量具所能拿捏的。

關鍵是經驗,感覺,熟能生巧。



度施予


美國人:中國菜譜的適量到底是指多少?中國人:其實我們都憑感覺

在中國人的菜譜中,調料的用量這一欄我們最常見的字眼就是"適量"、"少許"等,很多剛開始學做菜的人不懂這個"適量"和"少許"指的究竟是多少用量,按照菜譜做菜的時候總是會手忙腳亂。適量和少許指的究竟是多少?美國人可能就不會有這個煩惱,在他們的菜譜中,每種調料用多少量,都有明確的標示,幾乎都會精確到克。但是,如果讓一個美國人來看中國的菜譜,那他們估計也會一臉懵吧。

不光是美國人,就連經常做菜的人,在嘗試做一道從沒做過的菜時,見到"適量"和"少許"這兩個詞,也會頭疼和煩惱。我們中國演員中以"做飯好吃"而出名的黃磊,在《嚮往的生活》中想做一道湘西的醃酸魚,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就讓陳赫、鹿晗和張子楓去問當地的爺爺。爺爺在描述菜譜的時候,提到的鹽、小米、醋的用量都說是"適當",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就讓人比較頭疼了,陳赫等三人也是非常地疑惑,這個"適當"究竟是多少呢?鹿晗就問爺爺,此時爺爺就說出了一句比較有哲理的做飯真諦:"適當,就是思考",節目組還打出了一行花字:"適當是每個菜譜的重點"。

的確,"適量"、"適當"、"少許"……這些詞是中國菜譜的特色,不光美國人搞不清楚,而且連很會做飯的黃磊在聽了陳赫轉述的菜譜之後,也是一臉的迷茫和生無可戀。做菜該放多少調料,有時候是很依賴個人的感覺的,有時候火候和工具不同,還要靈活做出調整。各人吃菜的口味不一樣,調料更是無法做到分量上的統一。

比如說,如果菜譜裡跟你說這道菜要放2勺鹽,可你家裡的勺子有大有小,該用大勺子還是小勺子來作為標準衡量呢?而且,你又怎麼能保證,按照菜譜放的調料用量,就能完全符合你的口味呢?所以,很多經驗豐富的人,也會看菜譜,但基本上不會去看調料的用量,憑感覺和經驗做出來一道菜,如果不好吃,下次再調整就是了,從來不會去糾結究竟應該用多少調料。

但是美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在做菜的時候,用的調料都十分精準,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的廚房裡經常都會有量杯、量具等用來測量用量的工具。他們的這些量具都是標準化的,全國統一,所以在看到菜譜上寫的多少克用量之後,通過使用這些量具,就能精確量出相應的調料。

這場景,就像在做科學實驗一樣,如果給他們一份中國菜譜,那可真是難為他們了。在中國人看來,這樣的做法卻是過於麻煩,很多時候做菜都是憑感覺,中國人做菜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祖國各地發展出了各式各樣菜的種類和做法,不管怎麼做,都是兩個字:好吃!

你在初學做菜的時候,有被菜譜中的“適量”和“適當”為難過嗎?你現在做菜,是怎麼控制調料的用量呢?你怎麼看待美國人用量具來精確調料用量的做法?評論裡說出你的看法和經歷,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