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焦慮情緒,我也有......

人都有焦慮情緒,我也有......

今天,我在一個社群做了一個小分享,主題是《寫作助我突破焦慮,成功建立個人品牌》。

為什麼我要選這個主題呢?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身邊有一些朋友跟我聊天,言語間總透露著焦慮。這次,大部分人的工作被迫中斷、突然斷了經濟來源,更有不少人失業,也有在家辦公時被娃或者媽各種打斷的崩潰。

總之,太難了。

前天晚上,我還跟朋友說:我本來以為生活被迫暫停,我們可以藉機冷卻慾望,正好停下來冷靜思考和梳理自己。結果,疫情導致的經濟壓力,讓大家越發焦慮了。

一看到她們的焦慮,就像看到了最初的自己一樣,也是這樣焦慮、迷茫,倍感無助。

看過我2019覆盤 的小夥伴,看到一份光速成長的成績單,可能只覺得我自律、我努力。但殊不知,我也是從焦慮迷茫階段走過來的。

今天想來分享一下我的故事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大家化解焦慮為動力~

故事的開始,還要從我報名文清畫吧創業營開始說起。

當時的我,剛加入知識付費大軍中,在各種文章裡見識了一個又一個大咖的草根逆襲故事。

我除了一直張大嘴巴哇哇哇,表示驚歎、佩服以外,也嘗試著靠近她們。

我加入文清畫吧創業營之前,因對自己極其不自信,而反覆思量了1個月,最後才勉強下定決心加入的。

我以為加入了這樣的一個群體就萬事大吉了,我也能隨著時間推移變成一個別人眼裡的大V。

並不是。

我加入後,卻越來越焦慮了。因為群裡的日常是各種報喜。今天有人說開課了,招到了X學員,收入XXXX;明天又有人說接到了一對一諮詢訂單;後天有人說副業收入5位數啦......

別人的喜悅,是我的焦慮。

我記得叨叨說過,她看到我的焦慮,也為我乾著急。於是,她總是主動跟我聊,指導我專注當下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她花了很多時間幫助我,但我依然不能很快從焦慮狀態裡走出來。為什麼?當時我也不知道。

2018年我就學了寫作,也通過寫作拿到過稿費。中間經歷了生孩子、帶孩子,我迷失在一地雞毛裡,無法自拔。

後來,我想暫時沒有技能打造個人品牌,也沒有辦法副業變現了。那我就重啟寫作吧,從寫日記開始。

我通過寫日記的方式,每天停下來覺察自己。我才發現,我的焦慮來自以下3點。


1 想太多,不行動


人都有焦慮情緒,我也有......

《創新化生存》這本書裡說過,大多數人的焦慮並非來自行動,而是來自“想象”,而在創新的邏輯下,唯有嘗試和行動才能解決我們的焦慮。

當時我經常想很多,想做這個、想做那個,也總說我會努力、要成長等各種口號,但是很少行動。

我很少行動的藉口就是,我是一名全職媽媽,家裡沒有老人、保姆幫忙,我每天的時間都被帶孩子、做飯、家務所佔據。

我去買菜時,要在別人家把菜切好,帶回來做飯炒菜。讓別人幫我看一會兒孩子,我匆忙切好菜,才能確保我跟寶寶的一日三餐。

每天要帶孩子,是我不行動的藉口。

但是,我現在是阿米寫作社的創始人、新媒體寫作導師,我的寫作課已經開了2期;也跟百度旗下母嬰平臺寶寶知道APP簽約了,成為平臺的KOL作者;成為今日頭條育兒領域優質創作者,併為學員對接了今日頭條官方免費集訓營資源。

這些閃亮標籤,都是我2019年獲得的。

事實證明,即使我一個人帶娃,我依然能做到這些。

其實,我特別感謝寫作這個技能,是寫作讓我學會了結構化思維、鍛鍊了我的思考力,才有思維升級的結果。也是寫作,讓我我越發能夠透過問題表象看到本質,學會了從根本去解決問題。

說什麼結構化思維、鍛鍊思考力、思維升級這樣的詞語,好像很虛。

說具體點:

1 把自己所想的思路、情緒寫下來,然後對文字進行整理。這樣就整理了思路、情緒。

2 用文字記錄下你上個月的得與失,分析原因、找到問題,並寫下怎麼改進。這樣就是學會覆盤過往、計劃將來。

這樣也會養成自己思考問題的一個框架模式,這就是結構化思維。

秋葉大叔說過,寫作給他最大的價值是培養出許多良好的工作習慣,這些習慣在很多場合發揮了巨大的價值。

自從我開始寫日記後,為了讓日記有內容可寫,我都會讓自己每天做點事,至少一件事。

這是一種無形的驅動力——輸出倒逼輸入。

我的寫作課學員說,為了寫日記,每天都逼著自己看會兒書、認真思考工作做得好不好,只有這樣日記才有內容寫。

然後,逐漸養成每天至少做一件事的習慣。

為了解決“想太多,不行動”問題,我從寫日記開始,來驅動自己每天至少做一件事。

可以允許自己慢慢來,但不能停下來。

小tips: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關閉手機&網絡,一次只做一件事,並且不被打斷,至少專注一個番茄,也就是25分鐘。

信息化時代,我們最多被打斷的是手機。


2 過度關注他人

人都有焦慮情緒,我也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無意識地總是刷一刷朋友圈、看看各個微信群,看到各種小夥伴的高光時刻,然後默默地把自己跟他人進行對比?

與別人做比較,產生的結果是什麼?是焦慮、自卑。

自卑其實也是一種能力。

我們在與別人做比較時,看到別的優秀會羨慕,看到自己不如別人優秀時就會自卑。這麼看來,自卑的人本身有一種不斷前進的能力。

焦慮的本質也一樣,我們發現自己不夠好,並且想要變好,才會焦慮。

無論是自卑,還是焦慮,背後的本質都反應著我們有自我成長的覺醒意識,這是我們改變自己的內在驅動力。我們要學會利用這樣的內在驅動力,而不是陷入糟糕的情緒裡無法自拔。

與別人做比較時,我們習慣的過度關注別人的優點,與自己的缺點進行對比。我以前焦慮的時候,總是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對自己過分苛責。

我們要學著用放大鏡看自己的優點,用顯微鏡看自己的缺點。

試著用電視劇《小歡喜》裡的縱向橫向對比理論,不要橫向跟別人比較,多把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對比,一點點給自己增加自信,焦慮就緩解了。

上面內容可能比較雞湯,還是分享小tips:不要過於頻繁刷手機。

不要過於頻繁刷手機,過度關注他人大多是因為我們經常不剋制地刷手機。

看到各種群裡小夥伴的成長、看到朋友圈的人都優秀,去點贊、評論,說像大家學習。不是不建議大家想別人學習,而是不建議大家沉迷刷手機。有觀望別人的時間,不如放下手機去看會兒書,認真陪娃玩一會兒。

現在是數字化時代,有很多軟件統計各種數據。也有APP統計大家使用手機的時間、頻次。我自己用的是:屏幕使用時間APP。

通過這個,我很清楚看到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裡了。數據反映出的問題,及時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和內耗。​


3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人都有焦慮情緒,我也有......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擔心對生活失去控制是焦慮的主要來源。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也沒有辦法掌控。即使我們會做很多計劃,但也有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像這次疫情,來得突然,也無法確定什麼時候能解封復工,所有人的計劃都被打亂、各種Flag在年初就倒下。

既然未來不確定,那我就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當下該做什麼?可能很多人還是不清楚。需制定量化目標。

我記得文清老師分享過的目標拆解,她會把一年的目標進行量化制定,然後拆解到每月、每週、每天。

我舉個例子,以寫作為例。如果你計劃今年寫52篇文章,那你拆解到每個月就是每個月4篇,每週1篇。這就是量化目標。

那怎麼拆解到每天呢?

我們可以先看看寫一篇文章的流程:

1 確定選題

2 搭建文章大綱,拆分小標題(分論點)

3 收集每個論點的素材(通過看書、看文章、逛知乎各平臺、追劇、跟朋友聊天等方式)

4 整理成文,並修改

5 排版發佈到各平臺

那就按照這樣的流程拆解到每天的任務,分別去執行。

任務拆解到每天了,記得利用手機日曆工具,每月初提前把本月要做的事情,規劃在日曆的每天。

同理,如果你是繪畫、閱讀的目標,都一樣的邏輯。先量化目標,然後拆解到每月、每週、每天。然後,每天執行當天任務,並堅持下去,靜等花開。

當你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每天做的一件小事,都在積累一點點自信指數,就像加油一樣,慢慢自信起來了,影響力也起來了。無論是變現、還是個人品牌,一切都水到渠成。

今天的文章,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力量和方向,化解焦慮為內在驅動力。


關注 一起學習更多寫作乾貨、交流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