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解读古中国对越南的战争意义

镇压安南人民起义

公元 621 年(武德四年),唐朝在今越南北、中部设置交州总管府,624 年改为交州都督府,679 年又改为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交州。随着唐朝对安南地区统治的加强,当地人民都需要向朝廷交纳的赋税不断增加,唐朝官吏横征暴敛,再加上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当地人民长期不满唐朝的统治,故此在属唐的二百多年间,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反唐起义:

带你解读古中国对越南的战争意义


李嗣仙起义;据史书记载,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岭南俚户,旧输半课,及延祐到,遂勒全输”。即本来唐朝朝廷规定岭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各户只需交纳其他地区一半的税赋,但是刘延祐到任安南都护后,却强迫他们交纳全额税赋。于是,民生哀怨,交州人李嗣仙于 687 年挑头谋乱。刘延祐率领军队进行镇压,诛杀首领李嗣仙。但是,李嗣仙部将丁建、李思慎等继续围攻安南都护府城。唐军固守,等待援军。在援军到来之前,起义军攻破安南府城,杀刘延祐。后来,桂州司马曹玄静率兵征讨丁建、李思慎等,将其全部擒获并斩于安南城下。李嗣仙起义被镇压。

梅叔鸾起义:722 年,安南人梅叔鸾煽动挑荔枝向唐朝政权送贡品的民夫在驩州(今河静省)发动起义,反抗唐朝的统治。梅叔鸾肤色黝黑,身体健壮,故人称“梅黑帝”。他以卫山为根据地,内联驩州所辖羁縻州的山区人民,外结林邑、真腊等国,“举三十二州之众”,“众号四十万”,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很快攻陷安南府城,赶走了唐朝任命的都护光楚客。唐王朝派遣骠骑将军兼内侍左监门卫将军杨思勖和都护光楚客率军十万前往安南镇压。为出其不意,杨思勖等沿着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故道进军。果然,梅叔鸾听说唐朝大军突至,“惶惑计无所出,被官军所擒”,杨思勖就地处斩梅叔鸾,尽诛其余党,镇压了起义。

镇压安南将领叛乱

唐朝镇压杜英翰叛乱(越南史书称为“布盖大王”冯兴起义):公元 790 年(唐德宗贞元六年),高正平为安南都护。他随意增加税收,重赋敛,人民苦不堪言。据越南史书记载,峰州唐林县(今河西省三位县甘霖乡)富豪冯兴、冯骇兄弟利用家族在当地较高的威望,于 791 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安南都护府城、反抗高正平的起义。高正平无力抵抗,忧惧成疾而死。冯兴占领了都护府,但没过几个月也死去。军士推举冯兴的儿子冯安继位。冯安追称其父为“布盖大王”。唐德宗派虔州刺史赵昌为安南都护,率兵镇压。赵昌到任后,“遣使谕冯安”,冯安以为无法与唐军抗衡,于是“率众降”。但中国史籍中从未出现过冯氏兄弟的名字,《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杜英翰是此次叛乱的首领:贞元七年(791 年)4 月,“安南首领杜英翰叛,攻都护府,都护高正平忧死”和“安南首领杜英翰叛,伏诛”。且《新唐书·赵昌传》中记载较为详细:赵昌在安南都护任期内,安抚人心,教化州民,并且增筑罗城,修撰府志,使安南地区保持平静达十年之久。802 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赵昌以足疾回朝。唐朝任命裴泰为安南都护。次年,安南牙将王季元起兵反抗裴泰,旋为左兵马使赵匀打败。唐朝重派赵昌为安南都护,“州人相贺,叛兵即定”。至此,此次叛乱才彻底平息下去。

带你解读古中国对越南的战争意义


唐朝平息杨清之叛:公元 818 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唐朝宗室李象古任安南都护。李象古为政“贪纵苛刻失众心”。时任驩州刺史的杨清,世代为地方豪强,权势很大。李象古为控制杨清,把杨清召回身边作了牙门将。杨清感到郁郁不得志。819 年,“黄洞蛮”(居住在广西左右江一带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抗唐朝统治。李象古命杨清领兵三千征讨黄洞蛮。杨清因人心怨怒,引兵夜还,攻陷府城,杀都护李象古及其妻子、官属、部曲千余人。唐朝另任命唐州刺史桂仲武为安南都护,且招谕之,赦免杨清,调其为琼州(海南岛)刺史。桂仲武到任时,杨清不接受唐朝的任命。桂仲武得知杨清经常对部下刑戮惨虐,弄得民不聊生后,便派人策反杨清各部首领,“数月间,归附继至,约兵七千余人”,收复府城,斩杨清及其子杨志贞,籍没其家。820 年 7 月,杨清另一子杨志烈也率残部投降了唐朝。至此,唐朝平息了杨清叛乱。此后,唐朝驻安南的将领和军士时而发生叛乱。譬如 828 年(大和二年),峰州刺史王升朝叛,安南都护韩约讨斩之。843 年(会昌三年),筑城将士不满,起兵作乱,经略使武浑退回广州,监军段士则安抚乱众。

唐朝抗击南诏侵扰安南

八世纪至九世纪,先后有阇婆(爪哇)、林邑和南诏入寇安南。其中,尤以南诏对安南的侵扰为时最久。南诏,是中国云南境内由乌蛮(彝族先民)和白蛮(白族先民)为主体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唐玄宗时,其势力日益强大。安史之乱后,南诏乘机扩充地盘。 公元 853 年,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强市蛮中马牛一头,止与盐一斗,又杀蛮酋杜存诚。群蛮怨怒,导南诏侵盗边境。”李涿又疏远帮助中国戍边的蛮酋李由独,导致李由独也倒向南诏,“由独遂帅其众臣于南诏,自是安南始有蛮患。”858 年(唐大中十二年),唐朝在这一年派王式为安南都护以抵御南诏。王式“有才略,至交趾树芍木为栅,可支数十年,深堑其外,泄城中水,堑外植竹,寇不能冒”,有效地减轻了南诏对安南的侵扰。860 年(唐懿宗咸通元年),王式内召为观察使讨浙东之乱,唐朝任命李鄠为安南都护,于是,南诏乘虚再次侵扰安南。当年 12 月,南诏将段酋迁率军三万余人攻陷交趾。安南都护李鄠奔武州(广西宜山)。861 年正月,唐朝“诏发邕管及邻道兵救安南,击南蛮。”同年李鄠自武州发兵,收复安南。 咸通三年(862 年)2 月,南诏又侵扰安南,唐朝廷派蔡袭前往支援。蔡袭率大军至安南,南诏军退去。

带你解读古中国对越南的战争意义


其时,岭南西道(邕州)节度使蔡京忌蔡袭在安南拥有重兵,便向朝廷奏称:“南蛮远遁,边徼无虞,武夫邀功,妄占戍兵,虚费馈运。盖以荒陬路远,难于?验,故得肆其奸诈。请罢戍兵,各还道。”朝廷不顾蔡袭力谏,听从了蔡京之议,将安南戍兵撤走。咸通四年(863 年),南诏兵再攻安南,交州城陷。蔡袭“阖宗死者七十人,幕僚樊绰取袭印走度江。”南诏占领安南后,以段酋迁为安南节度使。为了收复安南,朝廷于 864 年(唐懿宗咸通五年)任高骈为安南都护。次年,高骈先在海门(今越南海防安阳北)训练军队,以作进兵安南的准备。866 年 6 月,大破南诏军。10 月,攻克交趾城,斩段酋迁等 3 万余人,南诏退走。高骈又破附南诏之土蛮二洞,诛其酋长。于是,安南重新纳入唐朝直接管辖之下。高骈因功升检校、刑部尚书,仍镇安南。同时,改都护府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为静海军节镇,自此始。”南诏侵扰安南十年,至是乃平。


除了上述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外,史籍中还记载了今越南北、中部地区还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如:144 年起义军捣毁九真城池;157 年的朱达起义;178~181年的梁龙起义;116 年、137 年和 184 年的士兵兵变;271 年的扶严地区(今太原、永富地区)起义;299 年九真地区起义;以及梁项(319~323 年)、李长仁和李叔献(468~485年)趁当地刺史回国或亡故之机为篡夺刺史位发动兵变等等。但归纳起来,郡县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在今越南北、中部地区用兵的性质主要有如下三类: 第一类:中国封建王朝镇压农民起义。从广大人民的角度出发,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的起义,是对其封建统治的维护,这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要批判的。因此,越南民间为纪念二征、“梅黑帝”、“布盖大王”,广建祠堂、庙宇,祭拜自己敬仰英雄,是无可厚非的。

带你解读古中国对越南的战争意义


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在郡县时期,中国中央封建王朝镇压地方起义,是国的内部事务,在性质上与汉朝镇压“黄巾起义”、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无异。这些战争的爆发归根结底是统治者与人民的利益冲突,根本不涉及侵略问题。 第二类:中国中央政权镇压叛乱和割据势力。在古代,地处亚欧大陆东南端的今越南北、中部地区,远离中国中央王朝统治中心。再加上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因此,许多被派往当地的地方官吏或驻防将领很容易利用“天高皇帝远”的因素做起“土皇帝”梦,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中央政权出兵镇压叛乱,消灭割据势力,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反分裂军事行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涉及侵略问题。 第三类:抗击外族入侵。 综上所述,在郡县时期,今越南北、中部地区属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边远地区,这段时期内当地发生的战争都属于中央朝廷的“职权”行为,应视为中国境内之事。如果把这些战争看作是古代中国对越南的侵略,那么这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中越两国执政党所信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