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政變時如果扶蘇反抗,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用戶58729237311


因為是秘不發喪,都認為秦始皇還活著,所以扶蘇反抗必定不會發生;但若扶蘇反抗,也必定會取得成功!

真實的扶蘇會顛覆很多世人的認知。下面也從所處歷史背景,再結合人物性格、地理位置、政治局勢、軍事部署,可能採取的反抗之名來談談為何如此。

首先,反抗不會發生

我們需要認識一個真實的扶蘇,他的性格,可見《史記》中太史公描述:“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為了政治理想敢直言勸諫,不怕惹怒秦始皇,不惜被髮配戍邊!

這說明,公子扶蘇不僅僅是儒家的信奉者,而且不但不仁柔懦弱,還是一位年輕熱血,勇武、剛毅、誠信,有主見,有號召力的賢明之人!

而秦始皇呢?有一些評價記述: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剛戾自用,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殺伐果斷,極端自傲;自認德超三皇、功蓋五帝,不可一世,談起秦滅六國極為自豪簡單:如何如何,滅之,誅之!當然,他的確有這個資本。

在認為秦始皇還活著的前提下,扶蘇必定不會反抗、不會解釋,原因有二:1,與秦始皇父子二人政見極為不合,關係疏遠,這讓他對“父讓子死”詔書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性格太直、也不怕死,所以他認為解釋也不會有用,不如以死報答父親,表達對父親的愛!

2,扶蘇不是一個野心家、陰謀家,從未蓄謀對父皇取而代之;懾於秦始皇之威,無人敢有反抗、反叛的念頭。就連蒙恬死在臨頭,也只是想拼命再解釋一下而已。

所以,扶蘇不會去反抗、反叛,而且,連去解釋都不會發生。

若反抗,必成功

扶蘇,通過上面介紹,我們都知道真實的他,是剛毅、勇武、忠信、賢明,年輕熱血,得人心、有號召力。

而蒙恬呢?可見趙高對李斯的恫嚇時講:蒙恬的文韜武略都在你之上。尤其,在戰神白起,王翦、王賁父子之後,毫無疑問蒙恬是秦國最頂級將領!有戰功、有經驗,運籌帷幄,有勇有謀。

所以,二人可謂當時頂級人才組合——胸懷大志,心繫天下,若反抗,必然有戰略、有戰術,斷不會犯低級錯誤。

第二,再看此時秦朝的軍事部署。秦朝約有百萬雄兵,隨蒙恬在北抵禦匈奴、修築長城的有30萬;隨趙佗南征百越,有50萬;咸陽附近約10萬,咸陽城內約2萬;抵禦西戎,約10萬。

所以,在一定時間、空間範圍裡,扶蘇、蒙恬兵力數量是有優勢的;這30萬士兵,身經百戰,又折服於蒙恬與扶蘇的賢名、胸懷、志向;戍邊在外,思鄉心切,也深知反抗大秦若不能取勝,必滿門抄斬,所以,一定會拼死賣命,戰鬥力滿格!

第三,再看地理優勢。扶蘇在哪?北京以北;秦始皇一眾人在哪?在河北省。

要知道,他們並不需要從攻打都城咸陽、函谷關開始,而是先找到秦始皇;這不是曠日持久的陣地戰,而是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上打追擊戰。

扶蘇、蒙恬,甚至很有可能先於咸陽周邊軍馬找到秦始皇;別的秦軍又趕不到,所以,這種戰爭,對蒙恬根本就不在話下!

第四,看秦朝政治局勢。秦朝實行郡縣制,由中央派遣官員治理地方,並非是有血緣關係、有強大實力的藩王;這樣,救駕不會心切,還需要時間來組織兵力。

蒙氏家族三代仕秦,攻城略地、立過汗馬功勞,在咸陽城內是有權勢、有根基的家族;蒙恬的弟弟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親近。有他在咸陽城內,無論是否策應,但知厲害,都會起到一定掣肘作用。

所以,政治上,扶蘇、蒙恬也會有政治基礎,政治同盟。

第五,憑扶蘇、蒙恬二人智慧,一定會讓反抗師出有名。他們絕不會打著“天下苦秦久矣”旗號來起義,面見父皇解釋誤會,清君側、正朝綱,等等都是極好的名號。

而反觀沙丘之變推動者趙高:本身沒有實權,心胸狹窄,滿滿的野心、陰謀;胡亥:心思單純無大志,本就不想做皇帝,是趙高硬把他推上去;李斯,是一個政治家,而非陰謀野心家,對秦朝、始皇帝還是感恩戴德的,待事態急劇變化時,的確有可能為政治理想而獻身。所以,三者同盟,並不那麼牢固有力,經不起折騰。

因為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在政治軍事上都無壓倒性優勢。始皇帝已死消息一旦暴露,三人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必遭反噬。

所以說,若扶蘇反抗,會必然成功!


甦醒清晨


如果當時扶蘇選擇大臂一揮,選擇清君側,誅殺亂臣。憑藉扶蘇的影響力,成功的可能是非常大的,但是扶蘇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了。這也是為什麼趙高和李斯要封鎖始皇死訊的原因。

李斯和趙高密不發喪,就是為了除掉扶蘇

假如扶蘇知道秦始皇的死訊,那麼肯定會興兵來問罪於趙高。而且其餘的將領大多是服從蒙恬,如果扶蘇想要殺個趙高簡直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

但是如果秦始皇沒駕崩,那麼扶蘇就不敢動兵,一旦用兵就是作上犯亂。所以趙高利用始皇的威望,利用矯詔賜死了扶蘇,而扶蘇聽到是自己的父皇賜死自己,不顧蒙恬勸阻,自盡身亡。而蒙恬也知道扶蘇一死,大權就落到二世手裡了,趙高不會放過自己,於是也自盡了。

扶蘇死後,起義軍就曾有打著為扶蘇報仇的旗號的

扶蘇的影響力可以說在當時是遠超胡亥,秦末的起義軍就有打著為扶蘇報仇的旗號的,由此可見如果當年扶蘇可以提兵去問個究竟,是很有可能誅殺點趙高和李斯等亂黨!


小司馬遷論史


《孟子說史》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扶蘇要是反抗,100%能成功。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按照宗法制度,在沒有立太子的情況下,應該他繼位。廢長立幼本來就是大忌,大臣也會反對。當然,最主要一點,扶蘇手握兵權。當時邊疆大約10萬秦軍,加上修建長城的徭役,估計更多。而扶蘇當時在邊疆做蒙恬的監軍, 他與大將軍蒙恬也算是好友,彼此都很信任。假如知道是趙高偽造詔書,起兵造反。相信趙高,會嚇破膽。即使造反,相信很多人會站在扶蘇這一邊,至少民心所向。

其次,趙高最忌諱的就是扶蘇和蒙氏兄弟,當時蒙恬在邊疆做將軍,而蒙恬的弟弟蒙毅在京城是禁衛軍司令,在京城掌握禁衛軍。假如,扶蘇在邊境起兵,蒙毅在咸陽調動禁衛軍,來個裡應外合,分分鐘可以殺了趙高。

最後,關鍵是扶蘇沒有起兵,這是讓人最遺憾的地方。為什麼不起兵,資源這麼龐大不知道利用,難到就沒有經過腦子好好想想。不過,我個人認為,扶蘇自殺,沒有這麼簡單。經過考古發現,扶蘇有可能被弓弩射死的,也就是說,胡亥可能親自見到扶蘇,將哥哥射死。緊接著奪了蒙恬的軍權,將其投入監獄,然後株連了蒙毅,一起殺害。

所以,這麼大的事情,扶蘇不可能不懷疑,《史記》當中也記載了蒙恬在懷疑聖旨的真假,唯獨扶蘇不懷疑,而且立刻自刎,想想都不可能。只不過歷史已經成謎,誰也不知道。不過話說回來,假如扶蘇造反,胡亥和趙高加上李斯,分分鐘可以被滅掉。即便是真的,秦始皇將位置傳給胡亥,若扶蘇像李世民那樣,先發制人,絕對100%稱帝。

哎,寫到這裡,越來越氣,到底扶蘇是怎麼死的,還真是個大問號!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對之處,希望大家指正,發表你的看法。


謀士說


其實這得分兩個方面去答

一.扶蘇會不會反抗

答案是不會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沒有識破趙高李斯的陰謀,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鶴西去了,再有一點扶蘇在盛行法家思想的時期儒家思想還是很重的,君要臣死,父要子亡,心繫百姓,不願看到祖祖輩輩幾代人的努力付之一炬,當然這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這樣做的,所以毫不猶豫的自殺了。

也有說扶蘇是有一點點懷疑的,父親不至於殺了我啊?再說殺我也不用連蒙恬一起殺了啊?但自己得不到證實啊!無奈……

二.扶蘇知道秦始皇已死,扶蘇選擇反抗我還是會相信的,趙高什麼人扶蘇不知道嗎?胡亥人怎樣自己不清楚嗎?就算不知情正如題目中問的,如果反抗,那麼成功的幾率有多大?不敢說百分之百成功,90%吧!

1.很多人對扶蘇的印象就是仁義,像個書生,但是根據《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這是趙高對扶蘇的印象,意思是扶蘇很男人的,像個將軍,也很有號召力,如果當時扶蘇帶著蒙恬等三十萬精兵強將攻入咸陽,雖然也要一番苦戰,但贏得概率還是很大的,既然是假設,就不要說什麼將士們的家屬都被胡亥所控制了。

2.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根據《陳涉世家》所描述,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這就說明扶蘇還是人心所向的,人心所向則無敵,陳勝吳廣起義不就是民心所向嗎?暴政下的百姓只有自己反抗才能擺脫這種局面不是嗎?

3.反觀胡亥,很多人都知道其並無才能,紈絝,殘暴之心不亞於其父秦始皇,(後來確實如此,許多嚴酷刑法都是二世所出)雖然有趙高李斯輔助,但是很多中小官員的權利在秦始皇的集權控制下已經所剩無幾了,急需一個仁義的君主來實施新政,從而獲得很多的利益。

綜上所述,我們討論的是假設,既然假設扶蘇反抗,那麼成功的幾率90%,另外10%不成功就是蒙恬不願意,但是怎麼可能不願意!


貓眼觀史


成功的幾率基本為零。

胡亥得到了李斯跟趙高的支持,已經登上了大位,佔據著中央跟大義的名分。有了這個名分,各地願意跟著扶蘇造反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扶蘇看似擁有很多的軍隊,但這些軍隊位於抵抗匈奴的第一線,糧食補給肯定是不能夠自給自足的,需要中央運糧。一旦中央斷糧,沒有了糧食供應,軍隊馬上就要潰散。而且匈奴在旁邊虎視眈眈,扶蘇敢造反,很有可能會遭受到腹背受敵的困境。再加上咸陽有函谷關這種險要的雄關保護,扶蘇的希望就更渺茫了。要知道,當年六國合縱,集結了大部隊,都攻不下函谷關,而扶蘇這支沒有多少人支持,沒有糧食,腹背受敵的孤軍,能有多少希望打下函谷關呢?

其實,只要統計一下中國藩王作亂的歷史,就能夠知道,這種造反的成功率低得嚇人,數來數去,就只有朱棣一人成功。而且,朱棣很多成功的優勢,扶蘇是沒有的。比如說,朱棣身經百戰,擁有自己的團隊和穩固的後方,他跟他的侄子建文帝差了一輩,在資歷名望上蓋過建文帝等等。

所以說,扶蘇即使敢造反,他成功的幾率也是無限接近於零。


dddddv163642908


誠然,從《史記》到《資治通鑑》,對於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都延續了同一種說法,那便是秦始皇早已選定扶蘇為太子,是秦二世胡亥與趙高、李斯三人,假傳皇命,賜死了本應是太子的扶蘇。

這樣的版本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佔據了主流,就連曾經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繼而從心底為公子抱不平,直到我看到了這麼一段話:

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

說這話的是蒙毅,大將軍蒙恬的弟弟,秦始皇寵信的上卿。

當時的蒙毅,因為受趙高的構陷,導致胡亥動了殺意,這些話便是他臨死前的辯解——

蒙毅少時從龍,深受始皇信任,這種信任一直保持到皇帝去世,可以說,他是很能理解老皇帝心裡到底在想著什麼。這些年來,陪伴在皇帝身邊的公子,唯有胡亥,儘管始皇帝有二十幾個兒子,但是胡亥的這種待遇,是其他公子遠遠比不上的,包括身份尊貴的皇長子扶蘇。

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

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句話,也是這句話顛覆了我所堅持的扶蘇太子之位觀點。他說秦始皇看重胡亥,是這麼多年深思熟慮的結果,他不敢進諫也不敢作出什麼籌謀之計。

我相信,以蒙毅的剛正,不會因為要保住性命而對胡亥曲意逢迎,他所說的,應是真話。

所以,公子扶蘇是胡亥逼死的不假,但並不是簡單的順從假詔書,扶蘇本不是那種懦弱的人,唯一能讓他放棄抵抗的原因,是心死。

在我看來,他其實心裡是清楚的,長期的冷落,表明自己的父親已經放棄了他這個皇長子,而選擇了胡亥去繼承皇位。

扶蘇的悲劇,不在於太子之位被胡亥詐取,而在於自己的父親看不到他的優秀,導致秦王朝錯失了一位明君。


成周子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分析,說嬴政家裡那點事,挺有意思,在這裡說出來,拾人牙慧,解釋為什麼扶蘇非死不可,造反也沒什麼卵用。

首先一個問題,陳勝吳廣起義,”乃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打著項燕的名號可以理解,他是楚將,陳勝吳廣所在的大澤鄉也是故楚地,但是打著一個秦國公子的名號造秦國的反,什麼邏輯?

這裡就要說一個問題,那就是秦楚盟約。其實秦楚世代結盟,早已有之,嬴政的祖母華陽夫人就出身楚國,嬴政的父親,原名異人,為了巴結本來無子的華陽夫人認後媽,改名叫子楚,後來也是靠了華陽夫人,也就是子楚的後媽,才被立為太子,後來繼位為國君,這才有了後來的秦始皇嬴政。

也就是說,楚國一直在秦國宮廷內有一定的影響力。那麼跟嬴政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說到嬴政的王后。一直以來的普遍觀點認為,嬴政沒有王后(皇后),是因為嬴政的母親給他留下了陰影,所以嬴政一輩子不立皇后,這絕對是不熟悉古代政治生活的人胡編亂造的。要知道國之儲君是一國大事中的大事,而有儲君就必須先得有能生儲君的人——王后,這不單是嬴政個人的私事,更是國家大事、宗廟大事,並不是嬴政想咋滴就咋地的。到了該立王后的年紀,王后人選由誰定?當然是當時還健在的祖母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出身楚國,很大概率會找同樣是楚國出身的公主(參考羋八子給他兒子找的王后,也是楚國公主,羋八子就是楚國人。)

那麼,王后如此重要的人,為什麼歷史上就沒有記載呢?原因很簡單,被刻意掩蓋起來了。為什麼?這就跟上面說的秦國宮廷內的親楚勢力有關。眾所周知,嬴政最終滅了六國,到了該滅楚國的時候,秦國內部的親楚勢力會一致同意滅楚嗎?不會,一定會出來搞事情,這是秦始皇不願看到的。要滅楚國,嬴政就必須下決心徹底清除宮廷內部的親楚勢力,而他的王后就是這個勢力的代言人之一。所以,有楚國背景的儲君扶蘇,自然也會受到老爹的猜忌。

但猜忌歸猜忌,畢竟是儲君,輕易不能動,而一件事徹底惹火了嬴政,就是焚書坑儒。

這裡解釋一下焚書坑儒。事件起因是政府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儒士建議嬴政採用西周的分封制,秦始皇和他的帝國是繼承法家制度的,走郡縣制,一切向前看,跟儒家那種認為古代的東西(主要指春秋以前)都是好的根本不一樣,所以秦始皇沒有采納,並接受李斯的建議,將民間除了工農法等書籍之外的書搜出來焚燬,主要針對的是儒家的詩書。注意,這還只是民間範圍,並不包括政府圖書館收藏的詩書,而且仍然允許在政府工作的儒士研究。

後來秦始皇為求長生,受到了一些方士的迷惑騙吃騙喝,後來那些方士騙不下去了,就跑路,並散播嬴政的壞話,這一下徹底激怒了嬴政,認為這些人活著也是浪費糧食,下令抓捕,這些方士被捕之後互相揭發,又逮捕了不少人,因為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不可避免的抓了很多儒生,全部活埋。

此時扶蘇就為這些儒生說情,感覺應該善待讀書人,嬴政老爹正在氣頭上,就把扶蘇趕到了北邊去守長城。

所以,綜上所述,首先,陳勝吳廣打著扶蘇的旗號,是因為扶蘇有楚國背景。其次,從嬴政將扶蘇趕到北邊去守長城這件事,也能看出嬴政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總是對扶蘇楚國背景有點不高興不放心,另一方面,又實在不想廢了扶蘇的儲君之位。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開始考慮,有沒有易儲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出遊那麼多兒子不帶,偏偏帶了胡亥。老人對小兒子總是偏愛的,同時還能近距離觀察。經過觀察,嬴政覺得胡亥真心不行,這才發詔書讓扶蘇回來即位,只不過沒想到自己沒撐住,一命嗚呼了。

後來趙高李斯偽造詔書,而扶蘇一直都知道老爹忌憚自己的楚國背景,自己又頂撞過父親,所以接到假詔書之後,連一絲核實、懷疑都沒有,直接自殺了。

PS:那些說什麼扶蘇自殺是因為什麼孝道父命不可為的我也是醉了,當時秦國盛行法家思想,儒家思想沒有那麼根深蒂固。


R2141


趙高敢假傳聖旨謀害蒙恬、公子蘇,就已經賭定了其不敢政變,之後公子蘇什麼都沒有做,甚至想都沒有想就直接自殺,正說明此子素有仁義之虛名,而無帝王之韜略的實質已被趙高這種人精看穿。

當然,假設扶蘇真的發動一系列政變(排除受蒙恬干擾的因素),成功的幾率也不大,因為秦朝畢竟是法制治國,在一個法制已根深蒂固的國家機器面前,光憑扶蘇的仁義,蒙恬的人情還,以清君側(況且此時的嬴政名義上還沒有死)的口號來發動政變還是不夠看的(如果仁義和情感真的能完全統一國家,那又何來戰國之說呢),頂多是免於一死割據一方罷了。

歷史本身就沒有懸念,可人們只看結局,不關心過程,事情便有了如果。


Mr-pussy


既然頭條上要回答,扶蘇會在沙丘之變的時候,反叛的情況下,他是否成功,那我就分析一下。

首先時間是出現在沙丘之變的時候。這個時候扶蘇因為某些原因,逼不得已去反叛。那麼我們就得好好清算一下,扶蘇,胡亥這兩個秦國公子手裡究竟有多少底牌。

首先扶蘇,相較於胡亥兩個人誰更有才的。我相信秦始皇的眼睛是雪亮的,他用人用將用材都別具一格,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對於人才的眼光是獨到,而且老辣的。實際上明確記載趙高是更改了秦始皇的詔書。秦始皇當時是召見扶蘇回來!而且是在他病重,知道自己將要死的情況下。那麼一個臨死的皇帝為什麼要召回駐守在邊疆之外的太子呢?拉家常,我怕不是,把他刺死,秦始皇也不會虎毒食子。想來想去的,我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把位子,把權力讓給他。為什麼不給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呢?這一點上來說,秦始皇估計也明白自己是小兒子有多少才能,自己的大兒子有多大的能耐。

再說說兩個人手裡面的軍權,胡亥當時是跟隨秦始皇的巡遊部隊,到了沙丘。有人說胡亥手裡有20萬的關中軍團。但是我想問,一個在巡遊中的皇帝會把20萬大軍都通通帶在身上嗎?即使是弧焊,想要某得整20萬軍隊的指揮權也得等他回到咸陽城。有人說這不很簡單嗎,只要回去就行啦,時間肯定也夠嗎?要知道,扶蘇是在秦始皇秘不發喪,奔向咸陽的時候被趙高給秘密賜死的?他為什麼這麼急著把扶蘇給弄死。因為一旦扶蘇不死蒙恬就有指揮30萬大軍的權利。別以為蒙恬,只有一半的虎符,他就無法調動軍隊。有一句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蒙恬率領30萬大軍對付的是北方遊牧部族而與其對戰,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對方來無影去無蹤戰打仗的權力完全握在蒙恬的手裡兒只會冰泉的權利,也完全全在蒙恬的手中。有人會問,就憑這一點蒙恬可以調動軍隊嗎?大家還記得正逃出國的時候。王翦當時帶領的60萬秦軍可是在楚國的國土上整整駐紮了兩年都沒動最後的一擊致命,我想應該不是秦始皇下的命令吧。而且他率領的60萬大軍都是秦國各個部族組建起來的部隊,而蒙恬率領的部隊說起好聽一點兒的他叫蒙家軍。當時如果扶蘇同意的話。蒙恬只要在軍中振臂一呼。至於說虎符什麼的就不用想了,而扶蘇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秦始皇的意志。即便是胡亥能夠整合20萬關中集團與蒙恬對戰。他又豈是老辣的沙場悍將的對手。至於說在南嶽的50萬秦軍。秦國被滅的時候,回都沒回來。胡亥能調用的了他們嗎?秦始皇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曾經修了一條直道從長城直下咸陽只需要一天的路程。

再其次就是關中集團尤其是這些老貴族會支持誰?扶蘇這個人是嫡長子,根據古代繼承人立嫡不立長的傳統。怎麼算這個皇帝的位置也都不是在胡亥的身上。而且,秦始皇暴政多年,從百官手裡掠奪的權利,也已經過大,百官急需一個推行仁政的君王來分享自己的權利。而胡亥的行政理念百官之前根本就聞所未聞,聽所未聽。而且胡亥繼位以後,對於關中集團的血襲,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他登基時人心不穩。有人會說,扶蘇離開咸陽這麼多年,會不會對官場生疏了,或者說他原來支持他的那些老臣子會不支持他。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太子之位在誰的手裡,就是的扶蘇的手裡。他只要在太子之位上肯定是與朝中的百官是有相互的照應的。至於說李斯為什麼會叛變,我想就是丞相與皇帝之間的權力相爭問題。這一點上,比起一個用計謀奪權的皇子來說,扶蘇在這一點上的優勢就比他大的多。

當然,胡亥也可以通過假的詔書來證明自己。皇位正統繼承人的身份。但是有幾個人是真正臣服的呢?依我來想最後,如果說扶蘇叛變,當長城集團的軍隊殺至咸陽城下之時,李斯會帶著胡亥和趙高的人頭在城門上開城乞降。

但是說1000道1萬,扶蘇還是不會叛變。在我的印象裡面,扶蘇這個人用四個字來形容。聖人之下。(當然,第一這兩個詞我是不敢說不出來。)而他的所作所為,也對得起秦國公子這四個字。

如果扶蘇抗命,30萬長城蒙恬軍團,誓與關中20萬由李斯,趙高為首的關中子弟為敵,那他父親辛苦打下的江山,人民的和平就全毀了,扶蘇自殺,雖然看似愚蠢,但這不也是他心繫百姓的證明嗎。可能他錯就錯在他太高看了李斯,趙高,和他那愚蠢的弟弟!

大秦帝國裂變之中,商鞅曾經有一段話特別讓我感觸深刻。他說如今秦國執法,只要昏君和一兩個大奸大惡之臣同時出現秦國就不會亡,可惜秦國過於的著急擴張自己的領土,而商鞅變法就好像一套軟件,當秦國還比較小的時候,這套軟件可以高效的運行給秦國帶來莫大的好處。可當這套軟件所管轄的區域,被擴大的時候,軟件就開始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最終死機,當秦始皇還在的時候,身為一個精明的掌舵人,他知道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可秦始皇一死,有上來了這麼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再加上一個天天為自己謀私利的趙高,秦國能不亡嗎?

秦,歷經三世而亡 可無論它存在的時間有多麼短暫。他所給中國歷史帶來的那一濃墨重彩的一筆,永遠都不會為人所泯滅。即使劉邦花了一大輩子的時間去摸黑秦國。但是秦國所作之工系,就如同萬里長城一般,永遠屹立在中國人的心中。秦始皇之豐功偉績大家永遠都不會忘記。

最後還得說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漩渦鳴人yy


如果扶蘇面對秦始皇的詔書,不肯自殺,想要以長城軍自立的話,前提就是:扶蘇有多大的戰功,在長城軍中有多少威望?

如果扶蘇威望平平,即便有蒙恬的支持,長城軍不會跟隨他去反抗具有高度聲望的秦始皇。即使是勉強跟隨,叛亂應該3個月內就會被評判。

即便扶蘇能夠起兵,胡亥具有天然的政治優勢和道義性。其他地方的秦軍不會跟隨一個背叛秦始皇的人。

現在來對比扶蘇和胡亥各自的優勢,他們各自的優勢就是對方的劣勢。

扶蘇的優勢:

1、受到具有儒家傾向的官吏的支持,可這種官吏都是中下層,沒有辦法公開表達支持。

2、擁有長城軍,士卒訓練有素,但軍心可能不穩

3、蒙恬的威名和戰功

4、長子?拜託,秦國並非嫡子繼位。這是西漢儒家為什麼傾向扶蘇而不是胡亥的原因,但這只是他們基於價值觀的一廂情願。


胡亥的優勢:

1、秦始皇的即位遺詔書,獲得秦朝大臣們的支持,這讓胡亥具有合法性和正統性。

2、李斯等丞相重臣的支持,可以保證秦朝各地官吏不會有很多人倒向扶蘇,起到穩定秦國證據的作用

3、雖然扶蘇的長城軍精良,但他們的家人都在胡亥的控制中,這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為扶蘇賣命,也是胡亥可以讓他們脫離扶蘇的殺手鐧——脫離扶蘇可被赦免,不脫離以叛國判處。

4、胡亥擁有戰爭所需要糧草、金錢儲備,無論數量還是可持續性都比扶蘇多了。這點就決定了,除非扶蘇能夠在一個月內攻下咸陽,否則即便不敗,也只能做個割據政權,不可能滅了胡亥。


如果扶蘇起兵,成敗最大的關鍵不在於扶蘇或者胡亥,而是在於除了他們之外的秦始皇二十多個兒子的選擇:選擇支持扶蘇或胡亥,還是自己爭位。不管做出什麼選擇,都是重大的選擇。

因此,如果扶蘇起兵,理想的情況是:胡亥、扶蘇各自割據,其他秦始皇兒子跑到原楚國、齊國等邊疆各自割據建國,最差的情況下,包括扶蘇、胡亥等20多個秦始皇兒子在關中混戰,秦朝大臣紛紛站位,相互攻殺,同時東部的齊、楚、魏、趙、燕,紛紛有六國後人或當地郡長官建國,各國內部和彼此之間相互征戰。但無論是什麼情況,割據都會存在,彼此都會想再現秦始皇已一統的場景。至於是多久能夠統一,取決於割據勢力的國家的施政。那個時候也出現一個歷史名詞:後戰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