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張良高超的政治智慧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

張良高超的政治智慧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他是韓國高官之後,秦滅掉韓國後,為了替韓國報仇,他到處尋找殺手,最後找到了一個能揮動近百斤鐵錘的大力士,趁秦始皇東遊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機會,用鐵錘砸始皇的馬車。可惜張良沒受過刺殺訓練,竟然錯判了秦始皇的車子,砸爛了旁邊的車。秦始皇不過出了身冷汗,張良不得不落荒而逃。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張良高超的政治智慧

統一天下以後,劉邦開始打擊功臣。張良懂得“卸磨殺驢”的規律,便經常託病,藉口練氣功,裝出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樣子,漸漸淡出權力圈。不過,一旦朝廷真出了難以解決的事情,張良總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華。漢高祖立呂后的兒子為太子,而他的另一個寵妃覺得呂后太愛權勢,便想廢掉呂后的兒子。呂后十分擔心,遂向張良請教。張良出於穩定局勢考慮,也覺得太子不能輕易廢掉,於是讓太子請出當時有名的4位隱士——“商山四皓”。劉邦曾經請過這4個人出山,但沒有成功。當劉邦看到“商山四皓”跟隨太子時,便知太子的實力已不容小覷,不能輕易動了,否則自己的天下便會有大動盪。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張良高超的政治智慧

張良雖然幫了呂后大忙,但仍然懂得進退,尤其當他看到韓信等人紛紛被殺,更加小心翼翼。他更加專心地練習氣功,甚至開始練習不進食的氣功。因此,張良雖然功勞大,卻沒被清算,最終病逝於長安。

那麼,張良為什麼要選擇呆在劉邦創業之初的地方呢?這其實展現了張良的政治智慧:其一,漢代的留縣即今天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東南的一塊小地方,雖處蘇、皖、魯、豫四省交界,但在漢初卻是地薄人稀、資源貧乏,住戶滿打滿算不足一萬,不具備積蓄武裝力量的條件。也就是說,怎麼折騰也不能對劉邦構成威脅。其二,劉邦深知留縣不是兵家必爭之地,選擇此地作為自己的封地可以消除皇帝的疑心。其三,選擇在留縣養老,還能提醒劉邦及他的繼任者“吃水勿忘挖井人”。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張良高超的政治智慧

張良的一生包括三個階段,即“為韓報仇強秦”的遊俠階段,這裡表現出的張良是勇敢的,年紀輕輕不畏強秦的快意恩仇,同時他也是幸運的,拋開黃石老人事件的神秘性和真實與否的可能性,遇到黃石公授《太公兵法》是其實現人生價值的開始。其次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的功成名就階段,這裡表現出的是有智謀的忠心功臣,面對著相知甚深的劉邦,張良為漢朝的建立貢獻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與豪情。最後是“從赤松子遊”的功成身退階段,這裡表現出的張良是不貪求名利的,激流勇退,灑脫歸隱。不愧是王安石筆下的“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