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地圖,岷江從都江堰消失,再次出現是在江口鎮,這岷江哪去了?

從地圖上看,岷江在成都境內憑空消失?

很明顯,岷江水系當然不可能在成都境內憑空消失,而且還造就了一項了不起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岷江也因此成為成都平原上流淌著的最重要的水資源。

查地圖,岷江從都江堰消失,再次出現是在江口鎮,這岷江哪去了?

從秦昭王末年開始修建的都江堰,寶瓶口、飛沙堰和水魚嘴都是其最廣為人知的組成部分,距今已灌溉被稱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超過兩千年時間。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灌不僅溉的面積多達千萬畝,更是全世界範圍內工作時間最久、且具有無壩飲水的特里,它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勞的最佳體現,聯合國也在兩千年的時候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古往今來與岷江有關的烏龍說法都不少,包括、但不限於岷江中游流經成都的部分無端消失。比如,古代人錯將長江正源當作是岷江,又或是將從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隻河流當作是岷江正源。但事實上,長江的正源其實是金沙江,而岷江在河源學上的正源則是西支大渡河。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自身對相關水系的認知不夠,另一方面則是世人都會被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侷限。

查地圖,岷江從都江堰消失,再次出現是在江口鎮,這岷江哪去了?

岷江如何在成都平原上演變成了蜘蛛網一般的灌溉系統?

所謂的岷江消失,其實是當岷江流經都江堰時被改造,地圖上也不是徹底消失,而是從都都江堰開始出現多個分叉。這是因為都江堰的水魚嘴將岷江劃分為了內江、外江和一系列閘口,修建寶瓶口的意義就是為了控制內江的水量。

查地圖,岷江從都江堰消失,再次出現是在江口鎮,這岷江哪去了?

而外江指的就是金馬河(正南河),主要功能是排洪,尤其是容易產生暴雨天氣的夏季。金馬河河段的全長在76.1公里左右,其河床寬度由200米組建增加到1200米左右,流經成都的都江堰市、溫江區、武侯區、青羊區、雙流區、崇州市,並最終在新津縣五津鎮納入了南河和西河分支。

而都江堰設置的多個閘口,分別是:蒲陽河、沙溝河、柏條河、江安河、黑石河和走馬河,以及楊柳河這個相對更小的支流。這七個主要的岷江支流,就是為了灌溉成都平原上的數十個縣市區域而存在。都江堰就好是“灌口”一般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都江堰市,其實一開始的名字叫做灌縣,而成都到都江堰的國道則一直被稱為“成灌線”。

查地圖,岷江從都江堰消失,再次出現是在江口鎮,這岷江哪去了?

雖然,岷江在被劃分為多個支流以後,會有一小部分水資源匯入沱江,但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大部分都匯合在了府河,並最終和金馬河一起在彭山縣江口鎮再次匯合為岷江。岷江演化成的像蜘蛛網一般的灌溉系統,就這樣滋潤著整個成都平原,一點都不誇張的說,岷江就像是成都平原的母親河一樣,所謂天府之國離不開都江堰水利工程對岷江水系的充分利用。

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水系分佈上有什麼特點?

岷江水系對成都平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該平原上同時還流淌著另一個重要的水系,也就是主要有渝江、石亭江和綿遠河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沱江水系。簡單來說,沱江和岷江這兩大水系都是從成都平原的西側進入,並呈現出扇形分流特徵。

查地圖,岷江從都江堰消失,再次出現是在江口鎮,這岷江哪去了?

在成都平原內,平均距離不超過2.5千米就會有一條河流,這個數字足以體現該平原上的河流之多。成都平原的水系在分佈上主要是渠道密集,而且,目前這些正在流淌的河道大多都是從自然河道改善而來。之所以將成都平原上分佈著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叫做蜘蛛網,是因為它們在乾渠的基礎上,分佈出了很多支、鬥、農、毛渠,當我們將地圖縮小之後看就像是一張密密麻麻的網。

成都平原的水資源非常豐富,再加上降雨量充沛又本就是成都平原的氣候特徵之一。我們可以從一組具體數據來感知:地下水資源平均每年可達到42.98億立方米,河道、渠系和灌溉補給量共計可達30.88億立方米,而降水補給又能達到12億立方米左右。所以,即便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水灌田、分洪減災的作用,但依然難以避免成都局部區域連年發生洪災。

查地圖,岷江從都江堰消失,再次出現是在江口鎮,這岷江哪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