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在“世外桃源”的小山城茶峒,唯獨不成全愛情。我們只能感嘆世事哪有完美!世外桃源也有憾事!二老

儺[nuó]送離開這個令他兄弟兩傷心的地方,衝出這個矇昧的“圍城”,或許能夠尋到一個可以安放的愛情的地方,讓愛情在別處開花結果-------沈從文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創作背景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首次出版於1934年。

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該小說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邊城》

內容簡介

故事是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的小溪邊。住著老船伕爺爺和善良美麗的孫女翠翠,他們在此相依為命,划船討生活。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描摹出人們嚮往的幽美寧靜的生活場景。可是,這裡上演了情竇初開的少女翠翠和母親兩代人的愛情悲劇!邊城,表面上看是“世外桃源”,非常吸引人,其實卻是一處無處安放愛情的所在,相愛之人無法廝守終生,逼得他們或者殉情而亡,或者逃離天涯。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翠翠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但是爸爸媽媽有了孩子後結婚不成想“私奔”,媽媽捨不得離開孤獨的父親。爸爸看見媽媽沒有遠走高飛的勇氣,又因為愛惜軍人的名譽,與愛人不能同生,便選擇了同死,爸爸首先服毒殉情。

媽媽吝惜腹中無辜的孩子,所以等翠翠一出生,滿懷羞愧的媽媽就故意喝了冷水,追隨翠翠爸爸而去。他們用生命踐行愛的忠貞。

翠翠在爺爺的呵護下長大,為人天真活潑,心靈澄澈如水晶。祖孫二人相依為命,他們還有一隻黃狗,閒著的時候,或逗狗,或聽爺爺講故事,或祖孫二人都用豎笛吹曲子,或者翠翠獨自低低學小羊學母牛叫著,或採一把野花獨自裝扮新娘子。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翠翠

端午節的時候翠翠去城裡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生好感。同時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託媒人提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就愛上了翠翠。

而儺送告訴哥哥兩年前就喜歡上了翠翠,天保聽了也是吃驚。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可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兩兄弟同時愛上一個女孩,彼此都知道對方對翠翠的情意,他們沒有沒有退縮,也沒有謙讓,也沒有按照當地風俗決定勝負,而是選擇了唱歌比賽公平競爭。哥哥知道弟弟儺送是歌唱厲害。

後來天保知道了翠翠對儺送傾心,心灰意冷選擇退出,斷然駕船遠行去往辰州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老船伕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不幸中途淹死茨灘。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老船伕和船總順順駕船下辰州走了六百里,只為尋那可憐大兒子的遺體。船總順順因為大兒子的死對老船伕變得冷淡,估計也不願意翠翠當自己的兒媳婦。老船長鬱悶的回到家中,翠翠詢問起來,老船伕沒有說什麼。夜裡下著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

翠翠第二天起來發現船沖走了,屋後的白塔也被沖塌,翠翠去找爺爺發現老人早已在雷聲中悄然死去....儺送在面對父親詢問到底中意碾房和渡船哪一個時,儘管依然堅持選擇渡船。可是在父親的喪子之痛和哥哥的死亡面前,恐怕他也無法坦然去接受翠翠,並和她終生廝守。於是便遠走他鄉,留下翠翠一個人守著船,等著心愛的人歸來。

船總順順雖然把大兒子的死歸結於命運,但是短時間內也是接受不了翠翠當自己的二兒媳婦,儘管在老船伕爺爺死後幫忙料理後事,也把翠翠接到家裡住。船總順順原本就是那麼慈悲善良,同情弱小的人。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人物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的女孩,是作者沈從文“愛與美的”塑造的理想藝術形象。翠翠出生便是愛的天使化身,爺爺從小拉扯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

翠翠的愛情故事從第一階段;進城看龍舟時初遇儺送愛情的萌芽。再到第二階段;翠翠兩年後再次進城看龍舟二遇儺送對愛情的覺醒。最後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的執著,她愛上儺送的同時,沒想到儺送哥哥天保也同樣愛上了她。翠翠出於對愛情的執著,跟爺爺明確講拒絕了天保。翠翠和儺送的愛情忽然遭遇挫折。天保下辰州死了之後,儺送出於對哥哥的愧疚也遠走他鄉,隨後爺爺也去世了。

爺爺死了之後是她“一夜長大”,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位置,等著儺送的歸來。

老船長爺爺對孫女翠翠的無限關愛,悉心呵護。為翠翠的終身大事擔憂操心,盡力讓翠翠的愛情得以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儺送心懷對哥哥愧疚,心懷對爺爺的不滿,心懷對愛情的遺憾,毅然選擇了遠避桃源。一邊是血肉親情,一邊是甜蜜愛情,儺送無法在哥哥的死亡面前,去享受愛情的甜美。所以,儺送只能逃跑,他選擇了離開這塊傷心之地。

寫在最後;“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沈從文

惋惜翠翠母女的愛情悲劇,可是真的說不出誰對誰錯,是誰謀殺了幸福的愛情。一切是那麼自然,誰也沒有錯誤。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看起來作者這句話寫的是儺送。他因為哥哥的死而遠走,留下翠翠一個人。他們兩其實是真心相愛的,卻無法越過心中的那道坎,兩個純粹的年輕人始終是沒有逃過命運的捉弄。

翠翠孤身一人,心裡是期盼著儺送的歸來的,她在思念他,在等待他,但是她又是那麼地不確定心中的那個人是否還會歸來,因此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同時她又飽含著熱切的希望,始終抱著"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的信念,讓人為之憐惜。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從生活層面上講,爺爺儺送都相繼離開,留下翠翠一個人守著擺渡船,無依無靠。就像那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一樣可憐。或許作者不忍對她如此殘忍,所以說了這句話:"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希望翠翠能對新生活有美好的期盼,一個人也能好好生活,堅強的活下去!

沈從文曾說過這樣一句情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