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週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小說以三十年代川湘邊界的小城茶峒為背景,描寫了湘西邊城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一曲寧靜淡遠的田園牧歌。小說通過少女翠翠的愛情故事,展現了人性的“愛”與“美”,是一支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

沈從文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說不僅有人情美還有敘事美,今天我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淺析《邊城》的敘事美:

  • 小說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
  • 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
  • 小說運用了獨特的敘事語言

一、小說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

法國文學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將敘事視角分為三種類型:零聚焦型、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零聚焦型就是敘述者以“上帝”的眼光俯瞰一切,盡在敘述者的掌握之中。內聚焦型一般從某一人物的視角出發,敘述所看到的場景。外聚焦型是通過對小說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敘述者只瞭解可見的行為。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作家沈從文

沈從文在《邊城》中將三種敘事視角相結合,完美再現了茶峒小城的純淨美好。

01. 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人物背景

在小說的前兩章沈從文主要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風土人情和人物背景。翠翠,爺爺,順順,天保,儺送等人物逐一登場,每個人物都被交代了身世背景和性格特徵。

  • 比如小說開頭就介紹了茶峒小城的由來: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以敘事方式開篇,通俗簡練,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給讀者創設一個簡約淡雅的情景,渲染了寧靜溫馨的氛圍,為人物的出場作鋪墊。

  • 比如交代了翠翠的身世背景和性格特點: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少女翠翠是典型的的茶峒女孩,天真活潑,靈動秀氣。開篇就交代了小說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使讀者一目瞭然。

這種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方便讀者全方位地瞭解小說人物、事件和背景,滿足了讀者的期待。同時也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座小城裡的人將要上演什麼樣的故事?

02.運用內聚焦的敘事視角,揭示了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

翠翠父母的愛情故事主要通過爺爺的視角來寫的,翠翠母親因為對歌相識相戀了茶峒軍人,而後有了翠翠。軍人為了榮譽和愛情選擇投毒自殺,母親生下翠翠後追隨軍人而去。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電影《邊城》裡的翠翠

每次想起女兒的往事,爺爺不免傷感,“其實他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爺爺不願看到翠翠重蹈她母親的覆轍,一直牽掛翠翠的愛情。

另外在結尾處通過楊馬兵的視角講述了他追求翠翠母親的過程。當時他不如翠翠父親唱歌好聽,沒有得到翠翠母親的理會,最後他卻成為翠翠的唯一靠山。

內聚焦敘事視角的運用,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小說更加真實可信。通過爺爺和楊馬兵的視角再現了當年翠翠父母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悲劇奠定了翠翠愛情的悲劇色彩,為一系列的錯過和失去作了鋪墊。

03.運用外聚焦的敘事視角,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翠翠和儺送初次見面,“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表現了翠翠的羞澀天真。

翠翠送儺送到對岸,自己回到家的溪岸時,“只見那個人還正在對溪小山上,好像等待什麼,不即走開。”通過對儺送行為的描寫透露出少年對翠翠的愛慕留戀。

當翠翠得知來提親的是天保,“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的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通過翠翠的一連串動作,塑造了一個嬌羞天真,懵懂可愛的少女形象,也襯托出翠翠內心的不甘和無措。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電影《邊城》裡的翠翠

外聚焦敘事視角的運用使小說含蓄委婉,讀者通過人物的動作和神態來思考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是小說中的人物卻不知情,這讓翠翠的愛情更加迷濛,彼此試探卻誤會連連,在一次次錯過中走向悲劇。

沈從文在這部小說中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小說的主體採用零聚焦敘事視角,局部採用內聚焦敘事視角對情節進行補充,另外採用外聚焦敘事視角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使情節行雲流水,人物栩栩如生,主題蘊含深刻。

二、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

01.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整個故事呈現圓形循環

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次端午節和三次死亡的場景描寫。

(1)三次端午節:

  • 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和儺送相戀

翠翠那年15歲,和爺爺走散後在河街遇到了儺送,兩人一見鍾情,從此心底有了彼此。

  • 第二個端午節,翠翠和天保相識

翠翠帶著對上個端午節的甜美憧憬,和爺爺又來到河街觀看龍舟盛會。碰巧儺送不在家,遇到了他的哥哥天保。天保也看上了翠翠,還託人向爺爺提親。

  • 第三個端午節,翠翠對儺送心生誤會

翠翠和儺送在龍舟盛會深情對望,不經意間聽到謠言,王團總的女兒也看上了儺送,寧願以碾坊作陪嫁,翠翠吃醋心生苦惱。

在同樣的場景卻上演了不同的故事,也展現了翠翠的不同愛情階段 ,翠翠的愛情由甜蜜到失望然後到失落,最終走向悲劇。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電影《邊城》裡的翠翠和儺送

(2)三次死亡:

  • 翠翠父母的殉情,成為爺爺內心的傷痛

可以說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是整個故事的起因,這使得爺爺對翠翠的愛情異常謹慎。一直在天保和儺送之間試探,起初把天保看做翠翠的守護者。

  • 天保的不幸身亡,讓翠翠稍微起色的愛情墜入谷底

隨著情節發展,儺送和翠翠的愛情也將浮出水面,爺爺確定儺送是翠翠的守護者。但是天保的不幸離世,讓迷濛的愛情加速了毀滅,儺送對翠翠心生芥蒂,最後離家出走。

  • 爺爺的默默離世,讓翠翠成長

善良淳樸的爺爺抱憾離世,留下翠翠一人,等待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少年。幸好當年追求翠翠母親的楊馬兵陪伴在她的身邊。

這三次死亡的重複描寫,使情節合情合理,前後三次死亡構成因果關係。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間接導致了天保的不幸身亡,儺送的離家出走和爺爺的抱憾離世。開頭是父母的愛情悲劇,結尾是翠翠的愛情悲劇,結構上是悲劇的前後呼應,內容上是人物命運的相似,使小說結構和人物命運呈現圓形循環。

在重複敘事中,翠翠的性格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純潔—懵懂—堅強,翠翠的守護者也經歷了爺爺—天保—儺送—楊馬兵的改變(天保和儺送是爺爺認為的)。雖然場景是相似的,但是有些事有些人註定已經不再了,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意境異曲同工。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電影《邊城》裡的翠翠和爺爺

02. 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體現了人性的真善美

(1)小說的明線是翠翠和儺送、天保的戀情:

  • 儺送和翠翠一見鍾情
  • 天保對翠翠一廂情願
  • 兄弟兩人相約唱歌求親
  • 天保外出闖灘不幸身亡
  • 儺送愧疚自責離家出走

翠翠和儺送一見鍾情,倆人卻遲遲沒有明確表達情意,在一次次誤會中錯過彼此。天保對翠翠懷有熱情的好感,可是翠翠心裡只有儺送,不知怎麼拒絕,滿懷善意卻間接導致了悲劇。

(2)小說的暗線是爺爺對翠翠婚事的關心:

  • 在天保和儺送之間,爺爺不知道翠翠鐘意誰
  • 聽了天保的話,確定翠翠鐘意儺送
  • 爺爺誤以為儺送不愛翠翠,抱憾終生

翠翠只是懵懂的少女,爺爺多次試探也沒有成功,後來知道翠翠鐘意儺送。但是他又不確定儺送對翠翠的想法,經過多方打探,爺爺錯誤地以為儺送不要渡船要碾坊。聽到這個消息後爺爺悲痛交加,病倒在床,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離開人世。

一切因為不湊巧,使小說人物的人生走向悲劇。沈從文在對《邊城》的自評中說:“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希望,然而正因為不湊巧,樸素的善良和單純的希望難免產生悲劇。”這種不湊巧帶來的不完美人生正是沈從文想要表達的“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暗兩條線索的交織運行,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深化了小說的主題。爺爺和翠翠之間無私關愛;翠翠和儺送之間純潔美好;天保和翠翠之間真誠善良;天保和儺送之間互相友愛;順順和爺爺之間互敬互助;人與人之間友善和諧。共同詮釋了人性的“愛”與“美”,從而表達了沈從文對邊城人性美的讚美之情。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電影《邊城》裡的翠翠和爺爺

三、小說運用了獨特的敘事語言

汪曾祺曾對《邊城》評價:“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小說的語言自然流暢,恬靜清新。寫景優美舒展,如詩如畫,寫人親切真摯,溫暖如春。

01.含蓄委婉的象徵手法

小說出現多個意象,有象徵愛情的“魚”和“虎耳草”;有象徵爺爺的“白塔”和“渡船”。象徵手法的運用,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增強了語言的含蓄生動。

(1)“大魚咬你”是彼此的愛情箴言

比如小說中多次出現“魚”這一意象。聞一多先生曾說,古代“魚”是“匹偶”或“情侶”的隱語。翠翠和儺送第一次相遇,儺送對翠翠說了一句“大魚咬你”。這句話反覆在小說中出現,每次出現翠翠都會陷入對儺送的思念,也表現了翠翠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卻因為走不出人性的含蓄,無意加速了愛情的悲劇。

(2)“虎耳草”是翠翠的愛情寄託

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

翠翠夢裡聽到儺送的歌聲,去摘虎耳草來表示對儺送歌聲的回應。當翠翠去山上採摘虎耳草回來時,她其實是在現實的愛情中向前邁進了一步,卻與儺送錯過了最好的機會。如果她不去摘虎耳草,就會聽到儺送對她愛的宣言,兩個人也不會產生誤會。小小的虎耳草承載著翠翠的理想愛情,朦朧的意境裡徒留無奈的嘆惜。

(3)“白塔”、“渡船”象徵爺爺

爺爺與白塔、渡船相守一輩子,它們都是爺爺的化身。風雨交加的那夜,白塔坍塌,渡船漂走,爺爺也默默地離開人世。坍塌的白塔也象徵著邊城傳統價值觀念的逝去,白塔坍塌以後又被重新建起,象徵著一個新的思想價值觀念興起。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茶峒的白塔

其實邊城的世外桃源是沈從文十幾年前看到的景象,等他再次回到家鄉時,發現傳統的風俗文化部分已被同化。他寫《邊城》的思想不僅要表達“愛”與“美”,也在呼籲人們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

02.結尾的留白藝術,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魯迅說:“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正是因為《邊城》裡面的人物太美好,我們無法接受翠翠的愛情悲劇,“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從文在這裡戛然而止,把結局留給讀者。

我們可以認為“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暗示了翠翠愛情的不完美。翠翠羞澀靦腆的性格間接導致了她和儺送之間的誤會,兩個人都在盡最大的努力表達愛情,卻在轉身之間錯過美好。這更符合現實的“人生形式”,畢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我們也可以認為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就像坍塌的白塔可以重建,茶峒將迎來新的思想價值觀念,儺送和翠翠會勇敢地邁出矜持,最終在一起。畢竟生活不能總在過去悲傷,還要對未來充滿美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沈從文給出這樣的結局,無疑是最合理的答案。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又給小說以溫情,我想這對小說人物也是最好的人文關懷。

03.恬靜溫暖富有詩意的語言

小說開頭的視野由遠及近描寫了茶峒、小溪、白塔、老人、女孩和黃狗,簡單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畫,彷彿進入一個寧靜淡遠的桃花源。在這個桃花源裡有古樸的渡船、臨水架起的吊腳樓、清澈幽邃的小潭、帶著花紋的瑪瑙石、成片的牛羊。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茶峒

春日桃花灼灼,夏日紫花布衣迎風翩躚,秋冬時日,黃牆黑瓦的建築在山水之間錯落有致。這裡一切是那麼恬靜閒適,柔美和諧。開頭的環境描寫渲染了溫馨靜謐的氛圍,襯托出邊城人物的純真美好。

小說中詩意的描寫也很獨特:

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沈從文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黃昏的溫柔平靜,襯托出翠翠淡淡的憂愁和感傷。面對羞澀懵懂的愛情,翠翠在一片甲蟲聲中陷入孤寂。

整篇小說語言恬靜溫暖,富有詩意。小說是以散文詩的形式呈現,沒有華麗的詞藻堆積,清新質樸,簡約自然,流暢自如。湘西方言的合理使用,使語言富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散發著純樸之美。文字同樣賦予人物以魅力,小說的人物感情真摯,親切溫暖,深化了小說“愛”和“美”的主題。

小結

沈從文在小說《邊城》中以溫暖詩意的語言塑造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與至美。在遠離煙火氣的今天讀來依舊令人神往,我們在感嘆翠翠的愛情悲劇時,也有機會審視人生。即使生活不完美,我們也要向善而行,向上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