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晉錢幣————天福元寶

天福元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十國後晉石敬瑭天福年間鑄造。當時所鑄造既有官鑄也有私鑄。官鑄精美,私鑄粗劣。天福元寶存世不多,官鑄更稀少。

流通古幣中使用帶“福”字的貨幣,目前所知最早的是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鑄造的“天福元寶”銅錢,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1] 。這一銅錢的鑄造,還有一段歷史原由:五代十國後唐末年,天平節度使石敬瑭投靠契丹,獻中原16州,拜小他12歲的契丹王為義父,娶契丹貴族女為妻。契丹幫他奪得後唐江山,做了兒皇帝,立國為晉(史稱後晉),稱“高祖”。他認為自己得天下是上天賜福,於是取國號為“天福”,下旨鑄造“天福元寶”銅錢。




石敬瑭一面於朝廷內部進行策反活動,一面向契丹求援:請稱臣,以父事契丹,約事捷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契丹,並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張敬達。後唐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省太原市東南)。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天福二年(937年),後晉遷都汴梁。


關於後晉“天福”年間鑄幣問題,史籍有載,《舊五代史高祖紀》載:天福三年十一月,詔“許天下私鑄錢,以‘天福元寶’為文”。宋洪遵《泉志》引宋白《續通典》記載:晉天福三年十一月,詔“三京、鄴都、諸道州府,無問公私,應有銅者,並許鑄錢。仍以‘天福元寶’為文,左環讀之。委鹽鐵使鑄樣,頒下諸道,令每錢重二銖四累,十錢一兩”。


五代後晉錢幣————天福元寶

現今所見“天福元寶”版別較多,有大、中、小樣,徑小體輕、文字漫漶者,應為私鑄。但筆者認為:上述記載僅僅說明了天福三年許民私鑄錢幣的情況,並不能說明此前未曾鑄過錢,也不能說明後晉沒有鑄行過其他規格的錢幣。恰恰相反,上述“仍以‘天福元寶’為文,左環讀之”一語,正好道破了此前曾以“天福元寶”為文鑄行過錢幣的實際。時至五代,改朝換代鑄錢已成定,前朝“開平”、“同光”都是開國鑄幣,而且都鑄有大錢,石敬瑭儘管對外卑躬屈膝,對內是不會遜人一籌的。所以筆者認為,後晉開國之初,不但鑄行過錢幣,亦應鑄行過大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