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老皇帝又一次在凌晨三點多就醒了。貼身太監早就料到這一點,老皇帝輕微的鼾聲一停,他就從地上站起來,開始給乾隆一件件穿好衣服,然後,老皇帝就垂衣靜坐在御榻之上,耐心地等待三個小時後的陽光這已經是近年來的常態了。

更何況今天的日子是多麼特殊。就在三小時前的交子時分,大清帝國使用了六十年的乾隆年號永遠地成為了歷史。今天已經是大清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比平常更早醒了近一個小時,就是因為心中惦記著今天的“禪位大典”。生性周密的他心中把所有的環節又盤算了遍,再一次確認,萬無一失。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難產的接班人

從乾隆中期開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全大清帝國關心的焦點。處處爭第一的乾隆在子女數量上沒有超過他的祖父。康熙共有過三十二子二十女,而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個子女。其中十七男十女。其中五子五女早殤,因此長大成人的是十七人。

在十七個兒子當中,乾隆最喜歡的,無疑是孝賢皇后所生的兩個嫡子了。

在立志事事超越前人的乾隆看來,大清王朝建立以來的最大遺憾是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繼位的,所以即位之初他就暗下決心,“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但無奈兩個嫡子都早夭折,連喪兩個嫡子後,二十多年間,皇帝沒有再提立儲的事。

皇帝不提,臣民卻不能不想。對於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來說“儲位空虛”是國家之大危險。皇帝一旦有故,則天下必然動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東巡瀋陽時,一個錦州生員金從善就攔路呈詞,要求皇帝儘快明立太子,並說:“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

皇帝聞言大怒,看來天下人竟然已經普遍認為自己不立儲君,是因為“貪戀寶位”了。最好面子的乾隆怎麼能容忍這樣的攻擊?於是在殺了金從善之後,皇帝向全國頒佈“明發諭旨”,向天下公佈了自己的計劃。皇帝說,自己絕不是貪戀權位之人,早在剛剛登上皇位之際,他就已經向上天默誓,只當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留給祖父康熙。天下人也許會竊竊議論我貪戀寶位,不肯立儲。豈不知我登基之初,就曾焚香禱告上天說: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

皇帝還告訴天下,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他就已經秘密立儲。不過此事他只告訴了幾個軍機大臣,所以天下人才會產生這樣的誤會。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還珠格格》中乾隆對他的格格們格外疼愛,在歷史上確實如此

乾隆三十八年之時,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相繼亡故。其中大阿哥的亡故,就與立儲有關。想立嫡子不成,皇帝卻把氣撒在庶子身上。皇帝對兒子和女兒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在女兒面前是個和藹可親的慈父,高興時甚至可以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兒子面前卻一直板著面孔。他對阿哥們的態度,完全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為了壓制他們的政治野心,防止歷代爭儲故事重演,乾隆對皇子們管束極為嚴厲。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前,除皇四子、皇六子因出繼為宗室親王之子而獲爵位外,其他皇子一律沒有爵位,不論年齡多大,結沒結婚,都只能規規矩矩待在宮內成天讀書,不得與外界任意交往,猶如高級囚徒。對於有了爵位的那兩位皇子,也嚴格限制其器用,不許使用親王服制,規定“一應服用,仍應照皇子之例”。皇子的限制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有時候,他對兒子的提防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孝賢皇后

愛新覺羅弘曆為人,既志大心雄,才華橫溢,又自命不凡,不自覺地高己卑人,是一個極度挑剔的完美主義者,能被他看得上眼的人沒有幾個。然而對孝賢皇后這個結髮妻子,他卻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富察氏是他永遠的大後方、大本營,永遠的溫柔港灣。隨著歲月流逝,皇帝日漸覺得皇后的嫻靜、溫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塊貼身的玉石,時刻調適著他的政治體溫。正是因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處理國務,把大清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與乾隆的愛情是真實的

結婚一年又三個月後,富察氏順利地生育了長女。雖然是女兒,皇室上下也興奮異常,因為這證明富察氏生育能力正常。可惜的是,這個女孩只活了十四個月。雖然那是一個嬰兒死亡率極高的時代,此事還是給了弘曆夫婦十分沉重的打擊。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此時富察氏已經再次懷孕,對下一個孩子的期盼沖淡了人們的悲傷。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弘曆的嫡長子出生。這是一件特大喜事,連雍正皇帝都為之喜形於色,親自為之命名為永璉。璉者,宗廟之器也。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在敏感的弘曆看來,這顯然暗寓承繼宗廟之意。

也許是永璉這個名字帶來的運氣,僅僅十個月後,皇后又生下了第二個女兒。兒女雙全。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剛剛即位不久的皇帝迫不及待地辦理了立儲大事。他召集重臣,宣佈仿照皇考成式,秘密建儲,將皇儲之名親手密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斯時皇帝年紀不過二十又六,這樣早就建儲,顯然是因為太鍾愛某個兒子了。雖說是秘密建儲,儲君為誰,卻是個公開的秘密。一旦一個人感覺自己太幸福了,那麼滅頂之災就可能從天而降。就在初登皇位的乾隆躊躇滿志,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際,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月底,九歲的嫡子永璉患上了感冒。一開始誰也沒有注意,孰料幾天之後病情轉重,高燒不退,竟於十月二日死去。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這完全是一個晴天霹靂。第一個女兒去世,乾隆和富察氏雖然悲痛,卻並不致命。這個兒子的去世,卻幾乎摧垮了富察氏。她大病一場,體重驟減,幾天之內,形銷骨立。皇帝十分擔心,天天過來探視。然而富察氏的與眾不同就在此時顯露出來,在皇帝面前,她從不流露內心的悲傷,反而沒話找話,和皇帝聊東聊西,以減輕皇帝內心的痛苦。為了不讓婆婆擔心,剛剛能下床,她就一如往日,日日到婆婆處問安。體力剛剛恢復,她又擔當起管理後宮的大任。皇帝只能通過辦好孩子後事的方式,給自己和皇后以安慰。他宣佈,這個孩子的喪事,要按皇太子之禮,高規格辦理。

在經受七年折磨之後,上天終於再次降恩。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皇后在千盼萬盼之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名永琮。雖然此時乾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但他對此子仍然愛如珍寶,也許是父親的偏心,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雖然沒有親書密旨,但人們普遍認定,這個孩子將來毫無疑問會成為大清國的繼承人。燦爛的笑容又一次出現在富察氏臉上。這個孩子所得到的關心照顧,可謂無以復加。皇后幾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他身上,日日不離。正因如此,再一次的打擊才顯得更深重。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之夜,年僅兩歲的永琮又因天花而亡。

永琮去世後兩個月,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皇帝準備開始他即位之後的第一次東巡,這是上年六月份就確定而且佈告天下的。即位以來,除了祭祖和熱河秋獮外,皇帝一直忙於朝政,還沒有巡視過國土的其他地方。辛苦了十三年後,國勢平穩,人民安定,他終於有時間到曲阜拜祭至聖先師孔子了。這是他早已計劃好的一個重大舉動。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重要原因,太后一直有一個夢想,想登一回泰山。準備工作進行了半年,耗資巨大,按期完成。現在只剩下一個問題讓皇帝有點猶豫不決:帶不帶上皇后?以前皇帝出門,皇后總是陪在身邊,更何況這次太后要去。皇上一路要主持許多儀式,照顧太后的任務非皇后莫屬了,因此皇后堅持要求參加。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富察皇后像

愛子天折後,皇后雖未大病,卻是小病不斷,身體相當虛弱。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從北京到山東轉一圈,體力稍差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而且,就在出發前一個月,欽天監官員奏陳:“客星見離宮,佔屬中宮有眚。”
“離宮”,是天上名為離宮的六顆星。乾隆十二三年之交,一顆忽明忽暗、時隱時現的所謂“客星”出現在離宮六星之中,是為天象異常,占星家們以為它預示中宮皇后將有禍殃臨頭。

上路後,皇帝感覺到帶皇后出來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一路上春風浩蕩,一家人心情都極好。皇后那失去光彩已久的眼睛明亮起來,一路笑聲不斷。皇帝心情也跟著更加明亮。祭禮結束,一家人又前往泰山,皇帝、皇后一同侍候老太太登上了玉皇頂。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不過樂極生悲,這場令皇帝興奮不已的新雪,卻讓皇后感冒了。皇帝急忙在濟南安頓下來,讓皇后安心養病。在濟南一待就是三天,皇后卻不見好轉,發燒不止。皇帝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皇后一再勸皇帝回京。皇后深知,皇帝出行,每一站都有詳細的計劃,打破計劃,在濟南多住一天,就意味著給濟南地方增添無數壓力。況且東巡計劃已經完成,讓皇太后和眾多王公大臣僅僅因為等自己而長住濟南,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她反覆催皇帝起程,說反正到了德州就能上船,水程回京也很安穩,怕什麼呢?畢竟不過是一場感冒而已。皇帝反覆權衡,終於同意了皇后的請求。好在從七日到十一日,從濟南到德州,皇后的病情一直平穩,經受住了陸路的顛簸。坐上了船,皇帝長出了一口氣,終於有心情觀賞窗外的景色了。不料,就在皇帝欣賞運河春色,打算作詩的時候,太監神色不安地來到皇帝身邊,通報皇后身體又覺不適了。皇帝一驚,立刻起身,來到皇后的畫舫。皇后臉色蒼白,渾身冰冷,十多名御醫一齊被召上青雀舫。黃昏時分,皇后在皇帝的陪伴中去世了。

對皇子們的折磨——大阿哥永璜之死

孝賢皇后去世時,庶出的皇長子永璜二十一歲,皇三子永璋十七歲。接連兩個嫡子去世,顯然使他們兩個繼承儲位的概率大增,因此雖然他們在皇后的喪禮中行禮如儀,中規中矩,皇帝卻怎麼看著都不順眼。皇帝怎麼看他們,怎麼覺得他們的悲痛是裝出來的。大行皇后的梓宮(梓木做的棺材)剛運到通州,皇帝就沒頭沒腦地下了一道嚴旨,指責大阿哥在喪禮中舉止茫無所措,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皇后喪期剛滿百日,皇帝又當著滿洲王公大臣的面痛責大阿哥對嫡母之死“並無哀慕之愧”,三阿哥“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皇帝的口氣非常嚴厲:

“試看大阿哥年已二十一歲,此次於皇后大事,伊一切舉動尚堪入目乎?父母同幸山東,惟父一人迴鑾至京,稍具人子之心,當如何哀痛,乃大阿哥全不介意,只如照常當差,並無哀慕之忱……今看三阿哥亦不滿意,年已十四歲,全無知識。此次皇后之事,伊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識大體,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說!”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在封建帝制時代,不孝是極大的罪過。而皇帝意猶未盡,又殺氣騰騰地挑明說,大阿哥、三阿哥對母后之死幸災樂禍,有覬覦神器的野心。因此,這二人絕不能成為太子人選:

“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們誅殺。但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大阿哥、三阿哥日後若心懷不滿,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讓他們兄弟相殺,不如朕在之日殺了吧!”

怒氣衝衝的皇帝轉過臉來又告誡滿洲大臣,今後如有人奏請立皇太子,“朕必將他立行正法,斷不寬貸”!(《清史稿》)

其實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個皇子的表現並無太大不妥。皇帝的這些激烈言辭不過是他在孝賢皇后之喪中的失常舉動之一,然而兩個兒子卻難以承受這樣猛烈的打擊。因為這一番驚嚇,大阿哥永璜竟患了重病,並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憂懼而死,上距嚴厲的廷訓不過一年零九個月。

聞聽大阿哥驚懼成疾,從皇后之喪中清醒過來的皇帝也十分後,悔彌留之際,皇帝親臨皇子寢處視疾,素幔中的大阿哥眼淚汪汪地對親臨視疾的皇帝說:“兒不孝,不能送皇父了!”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皇帝因此痛悔不已。為彌補心靈上的不安,皇帝追贈永璜為定安親王,使他成為諸子中第一個得封親王爵者,並且其名號由永璜長子綿德繼承。綿德因此成為乾隆諸孫中第一個未降等襲封親王的。皇帝並破例讓綿德即於皇長子所居別室治喪,不必遷移外所。終其一生,皇帝對皇長子一支都給予了特殊的關愛。

雖然因為防範過甚痛失親子,皇帝此後並不在防範子孫方面有絲毫放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長孫綿德與禮部郎中秦雄褒私下“相見送禮”。按理說,皇孫與京城官員見個面,接受個小禮物,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然而在皇帝眼裡卻是無法原諒的。老皇帝嚴厲處分,革退了綿德的王爵,廢為庶人,罰他去守泰陵。並將秦雄褒發遣伊犁,連綿德的師傅也受到處分。同年七月,一個山西小吏向出繼出去的四阿哥投信,被凌遲處死,四阿哥也因背了個黑鍋,於幾個月後憂懼而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山西巡撫喀寧阿風聞六阿哥和皇次孫建儲有望,就向六阿哥永瑢及綿恩呈遞請安片子,並“送魚數尾”。綿恩等鑑於前事懼不敢受,將其事奏報給皇帝。皇帝因此褒獎綿恩,喀寧阿受到傳諭申飭。正是由於皇帝的嚴厲果斷,使諸子諸孫十分注意約束自身的言行,終乾隆一朝未發生爭儲之事。除了死去的那些阿哥外,十二阿哥因為生母那拉皇后為皇帝所厭惡,根本沒資格列為皇儲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分別過繼給履親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為孫,因而也被排除掉了立為皇儲的可能。皇帝真的要決定立儲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這狹小的範圍中做一抉擇。

儀表欠佳的永璇

八阿哥永璇是皇帝身邊最年長者,他文才不錯,也能畫平遠山水,但為人輕躁,做事顛倒。有一次皇帝分派諸皇子去西郊黑龍潭祈雨,八阿哥本當值班,卻遍尋不見。一問才知道他帶著親隨侍從忙中偷閒到城裡玩去了。在嚴峻苛刻的皇帝看來,這無疑是不能容忍的重大過錯。加以他又有腳病,儀表欠佳,皇帝對他不抱期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封個儀郡王了事。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氣量不足的永瑆

十一子成王永瑆更具文藝天分。他的詩文精潔,尤善書法,早年學歐陽詢、趙孟頫,出入王羲之、王獻之筆法,臨摹唐宋各家名帖,均造極詣,名重一時,論者以為清朝自王若霖以下,成王一人而已。同時代享有盛名的書法巨擘還有鐵保、翁方綱、劉墉,與成王並稱四大家。乾隆是個風雅天子,每每臨幸成王府第,觀賞他的書畫佳作。不過,對十一阿哥的寄情翰墨,皇帝也並非一味贊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的一天,皇帝見十五阿哥永琰手持扇上有題畫詩名,落款為“兄鏡泉”三字,一問才知“鏡泉”是年方十四五歲的十一阿哥別號,皇帝以為天家子弟不當如此效仿漢人陋習,所以下旨斥責,不許宗室貴族取號,因為過於文弱,難免丟掉滿洲的勇武,並說這些細節“所關國運人心,良非淺鮮”。皇帝對十一阿哥的不滿尚不止於此,這位阿哥柔而無斷,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怪脾氣越來越多,越來越吝嗇。據說一次乘的馬死了,即命烹馬肉代膳,當天王府即不舉炊。傳出去,成了整個朝廷的笑話。這樣的人,顯然也無人君之相。

聲色犬馬的永璘

至於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幾個中最不成器的。這個老兒子從小就不喜歡讀書,性情也輕佻浮躁。年紀稍長,就常常溜出宮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狹路曲巷尋花問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皇帝八旬萬壽慶典前大封諸子,六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都封了王爵,永璘只封個貝勒,從此對皇位徹底死了心。他曾對親近的人說:“即使皇帝多如雨落,也不會有一個雨珠兒滴我身上。將來哪位哥哥當了皇帝,能把和珅府邸賜給我,也就心滿意足了。”和珅身敗後,他的同胞兄長嘉慶皇帝果然將為王公大臣垂涎的和府賜予永璘一半,從此,永璘燕居邸中,唯以聲色自娛而已。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唯一還不讓皇帝失望的,只有十五阿哥永琰

和其他三個皇子比起來,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聰明的一個,卻是缺點最少的一個。

十五阿哥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立為太子時年僅十三歲。他的生母魏氏,是漢人出身,系內務府包衣,外祖父為內管領清泰,身份並不高貴。

但這個孩子有其他幾個不及的優點,“以勤學聞名”。他自認為天賦平常,所以學起習來異常用功,三九寒冬,深更半夜,還經常手不釋卷。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另一個突出之點是他的孝順與“端淳”。在乾隆的嚴厲督責下長大的永琰,品格端方,為人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他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剋制自己,不為任何聲色所誘惑,不做任何出格過分的事情。正史筆記,絕少關於他的負面記載。

據說,在四個皇子中,年僅十三歲的皇十五子是最懂事、最勤奮的一個。當時出使天朝的朝鮮使臣回國後,向他們的國王彙報見聞時多次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 (《朝鮮李朝實錄》)。

歲月不待人,年過花甲的乾隆必須做出決定。他在傳位密詔中小心翼翼地寫下了永琰的名字,但十三歲這個年齡對於一個繼承人來說,還是太小了,這棵看起來不錯的幼苗能否長成參天大樹,誰也不能確定。

好在上天似乎對永琰也比較滿意,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到六十年(1795年),永琰一直身體健康,他的表現,也越來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在乾隆心中,為這個接班人打了八十分。讓皇帝滿意的有四點:

第一,從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自制力強,富於恆心和毅力。他生活有常,舉止有度,學習勤奮,辦事認真,從不逾規矩一步。這是最讓乾隆欣賞的。

第二,此人品質“端淳”,待人真摯,善於為他人著想。他富於同情心,十分重感情。他時時處處克己忍讓,生活儉樸,從不追求自己的個人享受。最為難得的是,這個皇子修養極佳,為人謙遜,很少發火,待人從無疾言厲色。

第三,從學業上看,經歷了二十多年嚴格、系統、高質量的帝王教育,永琰的成績非常突出。永琰對儒家天理人心之學,頗有心得。他的修養是建立在學養的基礎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騎射成績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和曾祖父,但在兄弟當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從外表看,嘉慶皇帝是清朝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嘉慶皇帝的外表,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缺點:他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膚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勻停,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臉型介於方臉和圓臉之間,顯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經過從小就開始的儀表訓練,他在出席大的場合時,總是舉止高貴,鎮定自如。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嘉慶皇帝繼位時,時年三十六歲。這個年齡既精力充沛,又富於經驗。生命由青春期的,轉為中年前期的穩健有力,正是主掌一個龐大帝國的最佳年齡。

三代之後最平穩的“禪讓”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舉行的這個典禮儀式盛大華美,氣氛祥和安寧,連天氣都是如此晴朗燦爛。上午九點整頭戴玄狐暖帽,身穿黃色龍袍袞服,外罩紫貂端罩的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寶座。老皇帝那雙慈祥中透著威嚴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緩緩掃向殿前廣場,殿前廣場上,翎頂輝煌、朝服斑斕的上千名王公大臣在莊重的“中和韶樂”中,如潮水一般拜興起跪。九時三十二分,隨著坐在寶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顆寬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寶”微笑著遞到跪在他面前的嘉慶皇帝手中,一個空前的紀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平穩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權力交接一直是中國皇朝政治制度中最易進發的瘡口。最高權力終身制的一個最顯著弊端即是權力更替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在任期制下,權力交接有著規範的時間和程序,授與受者都有充分的準備時間。然而在專制制度中,你無法準確預知老一代統治者何時去世,權力更替的時間因而不能確定。在任期制下,權力授受雙方通常都是在健康狀態下,這保證了權力交接棒順暢自然。然而,在世襲制下,權力交接必然出現在統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時,臨終者的手已經無力有效揮動手中的權柄,在交接棒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意外:或者是權力大棒被斜刺裡衝出來的冒險者奪走,或者老一代統治者被迫不及待擔心夜長夢多的繼承人提前推出跑道,或者是在老皇帝去世後,權杖落地,出現一段充滿危機的權力真空期。所以,中國曆代以來權力交接之際,不是血雨腥風、誅族滅門,就是杯弓蛇影、疑雲重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歷代皇帝都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常見的是預立太子,然而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太子不是容易做的。從古至今,一帆風順的太子屈指可數,擔驚受怕,險象環生,几上幾下,身陷囹圄,甚至身首異處的比比皆是。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比如唐朝,第一個太子李建成死於弟弟李世民之手。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與父親反目成仇,謀反被廢,幽禁致死。唐高宗和武則天所立的前三個太子李忠、李賢、李弘,都被武則天殺掉。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先是被廢為庶人,隨即賜死。自憲宗以後,皇帝生前所立太子幾乎無一能即位,大抵老皇帝一死,太子就被宦官殺害。

有清一代的權力交接,雖然不如唐代一樣血腥,也同樣問題多多。史上最為失敗的立太子事件,無疑發生在乾隆的爺爺康熙時期。為了解決接班問題,康熙早早立了太子,其間廢而復立,折騰了數十年時間最終的權力交接還是鬧得腥風血雨,不明不白。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玄武門之變

只有乾隆皇帝,在這個問題上順風順水。賴父親創立的秘密立儲制,他當初的即位相當順利。

可以說,在堯舜之後的中國統治者中,只有乾隆一個人真正成功地實行了“禪讓”。自從三代之後,“禪讓”就成了中國專制政治中一個美麗的夢想,成了統治者“成聖成神”的標誌。可惜,所有的效仿者都畫虎不成反類犬。公元前318年,燕王噲效仿堯舜,主動禪位與子之,可是這次禪讓並沒有帶給燕國任何的好處。三年後,“燕國大亂,百姓恫怨”,齊國幾乎滅燕。在此之後出現的“禪讓”,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老皇帝被逼無奈被小皇帝奪了權的代名詞,比如唐玄宗與唐肅宗;就是權臣篡位的遮羞布,比如曹魏代漢。唯一一次自願的禪位發生在宋徽宗時期,至於為什麼禪讓,原因讓人羞於啟齒。

這一次,歷代王朝權力交接之際的血腥、緊張、衝突都被乾隆巧妙化解。在中國歷史上,這確實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創舉,是專制時代權力平穩交接的個完美典範。歷史學家對乾隆的這一舉動一致高度評價,其中以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言最有代表性:

惟我高宗純皇帝當大一統之運,臨御六十年,親傳寶位。猶時勤訓政,享年到八十有九,今上自受禪後,極尊養之。誠無一日不親承色笑,視宋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數焉。然則兩宮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備,真開闢以來所未見,豈不盛哉!

“千古第一全人”

對於禪讓之舉,乾隆非常看重。他把這一舉動,當作自己生命中最後一件大事,當成了六十年統治的完美壓軸。

乾隆認為,這一舉動,標誌著他成了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人”。

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熾、最自負的君主,他時時處處,要超越歷史,創造紀錄,把自己大大地寫在歷史上。因此,越到晚年,他就越看重自己在歷史排行榜上的位置。他樂此不疲地把自己和歷代帝王比較,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自己確實是偉大得無與倫比。開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後來是比政治安定,比軍事成就。在這些都比無可比之後,他開始和歷代帝王比年齡、比在位時間、比兒孫數目。這項工作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作《古稀說》。之所以對七十這個歲數如此重視,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年齡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另一方面,因為乾隆是大清開國以來六位君主中第一個活到了七十歲的人。在他之前,努爾哈赤壽六十八,皇太極五十一,順治二十四,康熙六十九,雍正五十八。太祖和聖祖都接近了古稀的門檻,只有乾隆成功地跨過去了。在功業上,他早已經成為第一,如今在年齡上,他又成了第一。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清朝極盛時疆域圖

中國人所向往的多福、多壽、多子孫。第一條乾隆皇帝已經無可挑剔居於歷史最前列了。第二條他的排名也越來越靠前,而第三條他則有可能開創一個歷史紀錄。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初,皇帝下了一道不同尋常的詔書,封自已的長孫綿德為固山貝子。如前所述,綿德因為私下與官員交往,前些年被革為庶人,如今突然獲得榮封,是因為他立了什麼特殊功勳嗎?其實不是,綿德的晉封只是因為他的府內將要誕生一個嬰兒。雖然得了孫子孫女在早婚的皇室並非什麼大事,但綿德府中將要降生的這個嬰兒可非同尋常。如果出生的是一個男孩,那麼他將是乾隆皇帝的第一個玄孫。也就是說,他的出生,標誌著乾隆將要五代同堂。這在人均壽命不長的古代,是極大的喜事。

閏三月初八,一騎快馬把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傳到了皇帝所巡幸的江寧。皇元孫誕生,五世同堂的願望實現了。群臣額手稱慶,皇帝大擺宴席,款待所有大臣。皇帝的高興可以想見,他立刻寫了一首詩飛章報喜達行軒,歡動中朝及外藩。

乾隆成了古往今來第一個五世同堂的皇帝。元世祖和明太祖在這一點上也沒法與他相比,在福氣之大上,他已經被確認為古今第一。乾隆五十年(1785年),皇帝又發現了另一個歷史第一:他成了超過七十歲的皇帝中紀年最長的皇帝之一。他因此作詩一首:“七旬登壽凡六帝,五十紀年惟一人。漢武卻非所景仰,宋宗高孝更非倫。”大意就是,七十多歲的皇帝有六個,但在位五十年的人就我一個,我很得意。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因為廓爾喀求和,乾隆親撰《十全武功記》,將即位以來的十次戰爭拼湊為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平定準格爾得勝圖

實際上,這十全拼湊得十分勉強。十次戰爭中,有三次是一分為二出來,即把一次戰爭分成兩次。十次中有四次是失敗的,而且對金川之戰勝得尤其不光彩。

因為這個不嚴謹的十全武功,乾隆自稱“十全老人”。並且精選和田玉,鐫“十全老人”之寶。自得自滿之態,不能自掩。

如今,這個傳位大典的成功舉行,意義顯然更為重大。因為這是比堯舜都偉大的舉動。在舉行傳位大典之前,乾隆皇帝終於得意揚揚地說出了他的心裡話:秦始皇以後,禪讓都是徒有虛名。三代之時,雖然有過堯舜禹禪讓的盛事,但是授受者都是異姓,充其量可稱為“外禪”。只有他舉行的禪位大典,是空前絕後的“內禪”,“不但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視堯舜,不啻過之”。這正是他超越三代的標誌性行動。是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完人。

乾隆的遺憾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乾隆最大的遺憾是陷入了一場沒能取勝的戰爭。那就是平定白蓮教起義之戰。

陝西、四川、湖北的交界處,有一片著名的原始森林,稱南巴老林,此地山高林密,“高山長林綿亙千數百里,彌望蓊鬱,竟日不見人煙“(《三省邊防備覽》),本非宜人類所居。但是,乾隆中葉起,大批流民湧入這片森林,伐樹造屋,開荒種地。這些流民來源極廣,不但有四川、陝西、湖北三省,還有廣東、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方遷過來的百姓。“攜帶家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對這些移民的估計,保守的是十餘萬,有人說有百餘萬。大批移民的出現,說明了乾隆中葉人口壓力的嚴重程度。當時尚殘留的山區本不宜耕種,因為這些深山老林地勢險峻,土地貧瘠,且無法保持水土,地力耗損很快,勞動與收穫不成比例。在老林中生活是極為艱難的。雖然艱難如此,人們仍然樂此不疲。這說明大清王朝社會體制內的潛力挖掘到極限,仍然無法解決人口問題。又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迫在眉睫了。

流民雜居之地,向來是民間宗教的溫床。在其他地方被乾隆嚴厲打擊的白蓮教迅速在這裡滋生起來。“習教之人,入彼黨夥,不攜貨糧,穿衣吃飯,不分爾我。”這種廉價的烏托邦,對於缺衣乏食的窮苦移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因果報應,分毫不爽。乾隆剛剛完成禪位大典,宣佈自己成為了“千古完人”,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七,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起義在陝西、四川、湖北的交界處爆發,迅速蔓延到川、陝、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縣、廳、衛等二百零四個。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當太上皇這幾年,乾隆的全部殘存精力都用在了鎮壓起義上。僅三年時間,動用的軍隊已經有十萬,花掉餉銀已經有七千萬兩。雖然“猶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調兵遣將,起義的烈火卻越燒越旺。

掌握權力六十年來,乾隆還是頭一次這樣一籌莫展。野史記載,一日早朝已罷,嘉慶帝和和珅入見。

“珅至,則上皇(指乾隆太上皇)南面坐,仁宗(指嘉慶帝)西向坐一小機(每日召見臣工皆如此)。珅跪良久,上皇閉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語,上(嘉慶帝)極力諦聽,終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啟目曰:‘其人何姓名?’珅應聲對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蓮教首領姓名)。’上皇復閉目誦不輟。移時,始麾之出,不更問訊一語,上大駭愕。他日,密召珅問曰:‘汝前日召對,上皇作何語?汝所對六字,又作何解?’珅對曰:‘上皇所誦者,西域秘密咒也,誦此咒則所惡之人,雖在數千裡外,亦當無疾而死,或有奇禍。奴才聞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對也。”

戴逸先生點評說:“一個叱吒風雲的英明君主,晚年對農民起義無可奈何,獨自唸咒,意欲制敵於死地,這種行為典型地反映出一個意志昏聵的孤獨老翁的心理狀態,別人幾乎不能理解。”
事實上,鎮壓這次起義最後耗費了清王朝白銀二萬萬兩,相當於當清政府五年的財政收入:使清軍損失一、二品的高級將領二十多人,副將、參將以下的軍官四百多人。可以說,正是這次起義,徹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後一層面紗,宣告了乾隆盛世的結束。大清王朝在這場戰爭中元氣喪盡,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榮光。

其實,歷史和世界不是沒給乾隆皇帝最後一次機會。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也是最大的一個盛世。這個盛世,幾乎在所有方面都達到了傳統政治治理水平所能達到的極限:無論是從權力制度的穩定性,還是物質財富的豐盈程度,還是國家疆域的最大化上,都已經達到了傳統政治的理想化境界。這一傳統盛世的形成,已經耗竭了傳統社會的所有動力。

與此同時,這個史上最大的盛世,也帶來了史無前例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的猛增使傳統社會機制的承受能力達到臨界點。要把這個盛世延續下去,唯一的可能就是突破傳統政治經驗的範疇,在“祖制舊法”之外尋找全新的出路。事實上,任何挑戰,同時都是機遇,比如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當時不僅困擾中國一國,也是世界各國遇到的普遍現象。自地理大發現之後,玉米、番薯、土豆、花生等新品種由新大陸向舊大陸傳播,導致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世界人口幾乎同步增長。18世紀,世界人口從六億四千一百萬增至九億一千九百萬增幅比例為百分之四十三點三七;中國人口則從一億五千萬增至三億一千三百萬,增幅為百分之一百零八點六七。

亙古未見的人口問題對世界各國提出了嚴峻挑戰。然而,正是這種挑戰推動了發展。世界許多國家的歷史表明,人口與資源的緊張往往會推動由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由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的第一步。歐洲國家正是通過大力發展工商業來吸納過剩人口,以工業化和城鎮化來解決人口壓力,從而逐步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如果中國能夠順應歷史潮流,把發展對外貿易、發展海外殖民作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法,那麼中國完全有可能搭上剛剛開啟的全球化之車,使中國主動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大門。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海市蜃樓

而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馬戈爾尼使團到達中國。英國想通過外交方式敲開中國的大門,將中國拉入全球貿易體系的做法最終歸於失敗,隨後英國人開始加大鴉片貿易,並最終引發鴉片戰爭。這是後話,當然我們不能苛責古人,但確實是乾隆皇帝這個自詡為“十全老人”的帝王親手關閉了拯救大清朝國運的大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進入嘉慶三年(1798年)以來,太上皇的身體並未見有什麼異常。嘉慶三年臘月底,八十九歲的太上皇得了輕微的感冒。新年將至,朝野上下,誰也沒有在意。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皇帝和諸王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依慣例來給太上皇拜年,上皇還能如常御座受禮。不料,初二,病情轉劇,身體各器官出現衰竭徵兆,陷入昏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上午七時,太上皇帝走完了他八十九年漫長的人生旅途。

在去世前一天,他還做了“望捷”一詩,期盼平定白蓮教的捷報早日到來。在遺詔中,他仍然念念不忘這最後的未了之事:

“近因剿捕川省教匪,籌筆勤勞,日殷盼捷,已將起事首逆緊要各犯,駢連就獲,其奔竄夥黨,亦可計日成擒,威功在即。”

結語——從“康乾盛世”到“嘉慶中衰”:

在全面盤點嘉慶皇帝的統治時,歷史書給出的詞彙是“嘉慶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後的則是“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腐敗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蝕到國家肌體的幾個重要器官,演變成了嘉慶晚期的淪肌決髓,全面擴散。國困民貧交織在一起,大清帝國已經被掏空了精華,成了風中之燭,所以在他之後,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才那麼容易地淪為任人宰割的對象。這個辛苦了一輩子的皇帝,後來是作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進入了歷史。

關於嘉慶皇帝,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