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讥讽同伙,“盗明清墓的就傻,挖出鼎,也没命卖”

“盗墓”在古代是一个“职业”,里面分类很细,有的专攻汉墓,有的专攻明清,如果两个对调,一定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同是“盗墓”,其中的门道很大。盗墓门类不同的人还互相嘲讽,盗汉墓的说,“盗明清墓的就是傻啊,挖半天挖不出值钱东西,就那么一堆瓶瓶罐罐,被抓到就是一个死,有命赚没命花,就算挖到一个大鼎,那也没胆卖,市面上不让流通。”

不同盗墓贼还各有一套“流程”,这套“流程”跟他们的“工具”一样奇怪。

有组织有纪律——

解放前,盗墓活动还不算是“团伙”,一般是两个人,在夜色掩护下,带着工具穿梭其中。这两个人一般是亲戚,熟悉的关系便于结成利益同盟而不是因利益不均而大打出手。

解放后盗墓团伙增多,一般是三到四人,他们其中一些有约定的“规矩”——比如,墓洞外不能有土。盗墓的都有点真本事,墓洞外不但能让它没土,连一个褶皱都没有,看上去像没人走过一样,这一切细节都会被处理得很好。

盗墓贼都是有几分本事的人,墓洞里机关虽然多,但他们都能巧妙避开。为了掩人耳目,盗墓贼一般不会选国家挖掘的工程,就算是盗皇陵,他们也有办法从自己打开的墓洞进去,以最快的速度拿走值钱的东西。

对于自己的“本事”,很多盗墓贼很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盗墓犯,被称为盗墓界的“祖师爷”、“关外第一高手”的姚玉忠就曾声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挖通秦始皇陵!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他想,必然能做到。盗墓者的世界跟武侠一样,有一个分三六九等,有各种奇招,能飞檐走壁,能杀人于无痕。那是属于他们的“世界”,虽然肉身藏于深深的黑暗中,而身姿依然轻盈穿梭其中,驰骋纵横。

工具发展——

盗墓是一门“手艺”,是“发家致富”的绝学,盗墓贼为了顺利盗墓,发明了一系列“工具”。洛阳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现在洛阳铲更新了,传统的木柄太长,容易暴露目标,后来他们用螺纹钢管代替了木柄,还能拆卸,特别方便。洛阳铲分重铲和提铲,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中国古代很多朝代,看上去一样,其实各有特点,在墓葬文化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盗墓者就研究出针对性的盗墓工具。比如挖汉墓多用重铲,挖唐墓多用扁铲······

虽然“盗墓”是个拿不上台面的“职业”,但对于盗墓者来说,他们还是有组织的团伙,并且作案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精当,即使现在拿去盗墓,也是很实用的工具。

盗墓贼对墓穴的研究,比考古专家还要精专。

在汉朝,西汉的墓室一般不带耳房,东汉是带耳房的,一个细节的差异,就是鉴定墓葬年代的标志。

唐朝的墓葬一般是砖墙,墓砖与墓砖之间,没有粘合的东西。唐代的墓葬有穹顶结构,汉代不用砖墙,也不用穹顶结构,一般用木头。明清不但有砖墙,砖墙之间还有石灰,有的地方有铁片加以巩固,所以特别结实。

明清的墓要盗起来的确困难很多,因为当时生产技术先进很多。

所以说盗墓的门道很深,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