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有關前後《出師表》的爭議


三國曆史上流傳下來有兩個《出師表》,一個是《前出師表》,另一個是《後出師表》。很多史料目前認可都是出自諸葛亮手筆。但一直存在很大爭議,一直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偽作,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沒有人懷疑,《前出師表》是一部千古名篇,《前出師表》是諸葛亮寫於第一次北伐前,滿篇言辭懇切、憂國憂民、感人至深。把一個受先帝知遇之恩的託孤老臣的忠誠和對後主的期望表達的淋漓盡致。至今讀來仍讓人深為感動。以致後世流傳一句話:讀《出師表》不哭不忠。可見此篇的感染力度。


但《後出師表》卻有一個很大爭議,《後出師表》寫於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現在很多人考證此篇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一說出自諸葛亮侄子諸葛恪之手,一說是出自東吳書生張儼之手,其中趙雲生卒年份不合理,諸葛亮文風不對,以及滿篇表達的思想風格不像諸葛亮這些都不說了,網上很多資料大家可以去查。


著名的《古文觀止》也把《後出師表》收入其中。無數人讚揚這是千古名篇。這裡,我們僅從《後出師表》的內容來深度剖析下,為什麼這篇文章應該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先說說陳壽的《三國志》裡有關諸葛亮的資料的由來。


目前流傳下來的三國史料,最為人認可的就是陳壽寫的《三國志》,你要是隻信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的話當我沒說,諸葛亮死後,陳壽收集並專門編輯出版了一套《諸葛亮集》,但裡面沒有《後出師表》。


通觀陳壽寫的《三國志》,極為客觀詳實,連曹操墓旁有于禁的跪像都詳細記述了,所以說其真實度非常高。這是一個有力的側證。


當年諸葛亮執掌蜀中大權時,或許是因為權傾朝野,其施行的嚴刑峻法,不希望史家記錄下其負面的一筆,或許是諸葛亮覺得史家誇誇其談、只會誤事。反正具體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設史官。那也就是說蜀國沒有專門收集歷史資料的官員。

但當時真實資料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事實是這樣的,當年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消息傳來,作為這個國家的擎天之柱,蜀國不亞於塌了半邊天,劉禪和大多數大臣頓時陷入一片惶惶不安之中,正在眾大臣為這個蜀王朝的支撐者的逝去哀慟不已的時候,反而是諸葛亮政見的一直反對者蜀漢大學者譙周最為清醒,他立即趕往諸葛亮的丞相府邸去收集資料。因為

作為一個學者,只有他才真正明白,這些資料對後世的重要性!


譙周這個人我們知道,雖然極力反對諸葛亮耗盡國力北伐的戰略決策,在歷史上也沒留下什麼名氣。但譙周學問造詣很高,甚至曾被劉禪委任為太子老師。譙周此人後來在魏軍兵臨成都城下之時力勸後主劉禪投降,被後世很多人罵為賣國賊。但客觀地說,也是順應大勢,當時天下三分,兵禍連接,百姓苦不堪言。譙周既讓黎民百姓免受了戰禍之苦。又為完成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再說又不是向異族投降,個人認為,說他是賣國賊實在有些有失偏頗!


諸葛亮一生為了完成先帝的理念,不顧蜀國孱弱的國力,致力於北伐,最後拖垮了蜀國,以致魏軍進入四川時,蜀中百姓"俱面有菜色",魏將鄧艾進入成都時,老百姓竟舉鮮花夾道歡迎。這充分證明了譙周反對北伐的正確性。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譙周本人處事也以大局為重,基本可以說是隻對事不對人,在諸葛亮權傾朝野的環境下,在舉國支持諸葛亮北伐的背景下,激流孤舟、獨自力抗,這其中需要多大的勇氣?充分反映了其的性格!尤其在對待學問方面,譙周更是相當客觀和公正。


譙周收集到諸葛亮的大量文獻和資料後,並沒有篡改和銷燬,而是將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也充分反應了其對事不對人的行事風格。就好像民國時期被魯迅罵的極慘的胡適一樣,在魯迅死後反倒為魯迅說話。其人格和人品所以不應該被懷疑。


而譙周正是陳壽的老師。所以我們今天猜測陳壽的《諸葛亮文集》,資料很多來源應是他老師譙周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縱觀整個《諸葛亮文集》,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這也充分證明了資料沒有被進行修改。


而《後出師表》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我們現在去剖析一下這篇文章中體現了什麼樣的思想和精神也許就能找出答案。


為了分析方便,這裡必須把《後出師表》全文先發下(為下文引用時方便,所以在每個自然段的前面加上分類):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後出師表


【一】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二】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三】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四】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五】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六】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七】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八】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九】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不得不說,《後出師表》確實辭藻很華麗,文采也很飛揚,尤其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感人,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但為什麼說它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呢?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首先,看完這篇文章。你絕對感受到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破罐破摔的絕望心態。


第一段的意思通俗點解釋就是:戰是死,不戰也是死,那如去戰!反正都是死!和第一次北伐時《出師表》的心態完全是天壤之別。


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久經風雨、廟堂高位的身份和閱歷,怎麼可能短時間心態就崩潰到了這種地步?況且當時蜀國才開始第二次北伐,國力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這已經不是一個舉足重輕的高位者的正常思維了!更像是一介布衣誓與對方血濺街頭、同歸於盡的混混心態了。


第三段更不像諸葛亮之風格,居然說劉禪的智力不如劉邦,身邊謀臣不如張良(不知道是不是有點自黑的意思),所以得靠計謀才能取得北伐勝利。這更不靠譜,歷史上除了那些想篡權的大臣,有幾個敢這樣明面上貶自己的皇帝的?當然也有,比如海瑞,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但諸葛亮不是海瑞。我們知道,諸葛一生唯謹慎,無論在軍事作戰還是在人情世故上,劉備走後,他雖然被尊為尚父,但對後主仍是恭敬有加,所流傳下來的奏摺和資料從沒顯示過敢越雷池一步。諸葛亮飽讀史書,歷史上那些功高震主被卸磨殺驢的例子他比誰都清楚。

這樣的句子確實不大可能在他文章中出現。


第四段也顯得非常突兀,平地裡忽然扯上劉繇和王朗。更有意思的是說:"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孫策據有江東是什麼時候的事?這和劉繇和王朗都根本扯不上任何關係,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時候,就時時關心天下大事,怎麼可能出現這麼大的失誤?以諸葛亮當時的年齡來推算也絕對不大可能出現老年痴呆失憶之類的症狀。這又是一個漏洞。


而第五段對曹操能力的大加讚揚,並言下之意說自己不是他的對手。滿段曹操的光輝事蹟,結尾表示雖然自己比不上但仍要去打,這還是那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雖無傲氣但有傲骨的諸葛先生嗎?況且這是奏請出兵的出師表,拍板還得老闆同意,沒點鼓勵性語言,後主能下決心同意嗎?所以以諸葛亮的情商和智商,萬不會在奏章上來此拙劣的一筆。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第六段,其實根本意思就是說我哪裡總會得勝?這看起來更像是失敗後的狡辯和推卸責任。我們知道,諸葛亮絕對是一個勇於擔當的人,第一次北伐,因為錯用了馬謖失去街亭,而導致北伐失敗,事後雖然殺了馬謖,但餘下的責任諸葛亮全部自擔了起來,在事後的奏章中對自己的犯下的錯誤大加韃伐,並自貶三級,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為自己的失敗而狡辯呢?


第七段說不長時間了喪失了許多人。但那上面名字除了趙雲基本都是無名之輩。而且趙雲據考證,是公元229年死的,而《後出師表》是在二次北伐前,也就是公元228年寫的。這個疑點網上資料有,就不贅述了。


但上面說:"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意思是再不打仗,還會折損三分之二,看字面意思是這三分之二都會老死,認為蜀國軍隊只有靠吃老本,再不北伐軍隊就會無力北伐。然而當時的蜀國人口上百萬,這是一個用腳想都能明白的問題,怎麼可能沒有新生力量補充,這還是一個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的大宰相的思維嗎?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好吧,就算說的是將領,但就算是一個土匪頭子,還知道再小的地方也會有人才出現。水泊梁山不就是這麼一點點發展起來的嗎?何況三分天下的蜀國,諸葛亮這樣一個大戰略家難道就這樣的眼光嗎?


第八段中"今民窮兵疲",在當時準確的表示應是"民貧兵疲",看來諸葛亮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客觀現狀,但在百姓窮困,兵力疲憊的時候,為何還要去戰,拖的民不聊生。為何不修生養息,徐圖發展,再謀進取。歷史上這樣的完成霸業的先例也不是沒有。


而非要捆綁上整個蜀國的國民,去打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如果這篇文章是諸葛亮寫的,那麼諸葛亮就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名聲,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這一宏圖壯舉。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這個所謂的宏圖壯舉,說為了完成先帝遺願也好,說為了青史留名也好。反正事實上就是把一個羸弱的國家和人民綁在自己理想的戰車上,義無反顧地衝向無盡的深淵,這到底是偉大還是自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留待大家去評述吧。


此段倒不是考證諸葛亮是不是此文作者,事實上,從諸葛亮的資料和記載中可以看到他也確實是這樣的人,那就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完全可能把千萬人綁上他的戰車。但他可能從沒想過,老百姓真的願意這樣嗎?


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深閨夢裡人!蜀國老百姓的無數累累白骨都成了這些人攀登宏圖霸業下的墊腳石。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至於最後一段,第九段,其中說曹丕登基後,以後的統一事業將越來越困難。這個好像也有點問題。曹丕篡漢,不錯,是讓魏國軍政開始高度統一,給北伐帶來難度。但要知道,此舉也在政治上給魏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那個時代的人在傳統的周禮思想影響下,正統觀念是非常強的,劉備為何天下人才都來投奔,此點正是核心原因之一。


當時天下雖然實際上已經三分,但大多數人對漢室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畢竟四百多年的感情傳承還是非常強大的。而中國人講究忠義,對篡權逆賊一般是深惡痛絕的。曹丕這麼做,不正是拿錢都買不來的政治契機嗎?不正是宣稱自己是漢室正統繼承人的蜀漢所求之不得的嗎?曹操已經威服天下的時候仍不敢廢掉獻帝就是出於這些考慮。作為一個卓越的政治家,諸葛亮文章中怎麼會這麼分析呢?


結論:看完後,縱觀整篇文章,讀完就感覺了一點:雖然文采很好,但眼光低下,邏輯混亂,悲觀失望,還不停地為自己辯白。就像一個亂世下偏安一隅的一個老人坐在門檻邊不停地發著牢騷。這還是那個大眼光、大格局而被譽為神一般存在的諸葛亮嗎?

《後出師表》全文深層剖析,為什麼絕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所以,如果你一定認為這是諸葛亮的手筆,並且還認為諸葛亮是位偉大的政治家。要同時滿足這兩點的話。那麼,諸葛亮必須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