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私房钱”怎么来的?

皇帝存私房钱这事,并不是从乾隆开始的,早在秦朝,皇帝的小金库和国库就是分开的。管理皇室内部财务的叫“少府卿”,少府是帮皇帝打理个人财产的机构,少府卿就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管理国库的叫“治粟内史”。这个“治”就是治理,“粟”就是小米,在当时是重要的口粮,“内史”是周朝遗留下来的官名,治粟内史字面上的意思是主管粮食的大臣,引申为掌管国库的官员。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怎么来的?


秦朝以后的大多数时期,皇室的财产和国库的资产也都是严格分开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主要是为了防止皇帝的挥霍。皇帝用自己的钱,不用跟谁商量;想要动国库的钱,就需要跟掌管国库的大臣商量,甚至要跟大臣们开会讨论。记录明朝历史的《明实录》里面有这么一件事,万历皇帝有一次说私房钱不够花了,想从国库拿20万两白银贴补一下家用,结果管国库的大臣一脸不乐意,还价还到10万两,万历好说歹说又往上加了5万两,最后要了15万两。皇帝如果大肆挥霍,导致国库空虚,一旦遇上灾荒或者战争,国家就危险了,所以,皇室财产和国库资产分开,皇帝挥霍的欲望就多少可以受到大臣们的制约。而且对皇帝来说,个人财产和国库分开倒也省得麻烦,花自己的钱,不会有人在旁边啰嗦。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怎么来的?


乾隆年间也是这样,不过乾隆皇帝比较有意思,他能挣会花,虽然不能伸手找国库要钱,日子照样过得滋润。那乾隆皇帝的私房钱是从哪儿来的?

说起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个官僚机构,叫作“内务府”。你在清宫剧中经常会听到这个名字。这是清朝设的一个机构,主要负责宫廷的日常事务,也就是皇家的饮食起居,清朝皇帝的收入和支出都通过内务府。内务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为皇帝创收,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官庄的地租收入,二是当铺的商业收入。

我们先来看官庄的地租。民间一般把官庄称为“皇庄”,就是皇家庄园。今天北京十号线上有一站叫作“海淀黄庄”,这个黄字是黄色的黄,其实原本写成皇帝的皇。海淀黄庄这一带,原本就是清朝皇帝的一处皇家庄园,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反封建,就把皇帝的皇改成了黄色的黄,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海淀黄庄。其实,这些皇家庄园在清朝的官方叫法是官庄。官庄定期把收上来的地租交给皇帝,地租可以是货币,比如白银、铜钱,也可以是粮食、瓜果、蔬菜之类的农产品,这些统统都供应了皇室。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官庄的土地来自哪里?

官庄土地的第一个来源是圈地。你对这个词可能有印象,康熙初年的权臣鳌拜,有一项重要的罪名就是圈地。所谓圈地,就是清军入关以后,王公贵族圈占土地的行为。一开始,还只是圈占无主荒地,后来发展到强行圈占百姓的土地,这就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终于在康熙八年,朝廷发布命令,禁止了圈地。圈地虽然后来是禁止了,但在禁止之前,清朝皇室自己也参与了圈地,圈来的土地就成了官庄土地的一部分,清朝皇帝的第一桶金。

第二个来源叫作百姓“投充”。所谓投充,原本的意思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投靠旗人,给他们做家奴,寻求庇护。但清朝初期,一些汉人地主也主动带着土地去投靠旗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朝廷有优惠政策,汉人地主主动带着土地投靠的,可以保留一些自留地,这些土地不用向旗人交租,于是很多汉人地主就主动投靠。你想啊,当时王公贵族们正忙着圈地,说不定哪天你家的地就被他们圈走了,你要是主动投靠,认某个旗人做主子,他就会给你提供庇护,你多少能自己留点地。

官庄土地的第三个来源是抄家。如果有人犯了罪,皇帝派人去抄家,犯人家里的田产往往就被皇帝据为己有,变成了官庄的土地。比如,乾隆年间有一个大臣叫承安,他的曾祖父就是康熙年间的名臣纳兰明珠。承安就被乾隆皇帝抄了家,理由是他嗜酒成性,玩忽职守。这个罪名有点莫名其妙,承安的曾祖父纳兰明珠曾经被康熙指责说他结党营私,背着这么大的罪名都没被抄家,而承安只是爱喝酒,就被乾隆抄了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承安的家产非常丰厚,光土地就有四十多万亩。这是什么概念?乾隆把承安的土地据为己有以后,官庄的土地总共也不过一百多万亩,其中来自承安的土地占到了三分之一。所以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乾隆就是眼红承安的家产,才随便找了个罪名,抄了他的家。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怎么来的?


除了经营官庄,内务府还搞商业活动,比如开当铺。乾隆年间,内务府前后一共开了26家当铺,这些当铺有的是皇帝自己出钱开的,有的是抄家抄来的。内务府当铺的经营很有意思,负责当铺经营的都是皇帝指派的官员,而且皇帝对他们都有业绩上的要求。如果当铺的年收益率达到了八厘也就是8%以上,负责经营的官员就可以得到奖励;如果年受益率不到八厘,那么负责的官员还要自掏腰包把不足的部分给补上。

内务府官庄和当铺的收入,在乾隆皇帝的私房钱里其实并不占大头。官庄产生的都是农业收入,农业的赚钱效率肯定是比不上工商业的。当铺在理论上是一桩很赚钱的生意,但内务府当铺长期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官员向当铺借债不还。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怎么来的?


清朝官员的合法收入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京城的官员,就更穷了,但官员的开销却很大,特别是人情往来,都是钱堆出来的,于是很多官员就找人借钱。你如果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应该还记得里面有一个情节是说,大量官员向国库借钱造成了国库亏空,四阿哥胤禛就和十三阿哥胤祥一起,担负起了追讨欠款的工作,结果得罪了很多官员。其实,当时官员们的债主除了国库,还有一个就是内务府的当铺。因为当铺手上有不少流动资金,时间一长,这竟然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官员向内务府当铺借钱,到还钱的时候就从他们的俸禄里面扣。但很多官员到死也还是还不上钱,于是内务府当铺就出现了大量的坏账。内务府当铺背上了这么多坏账,就很难经营了。乾隆年间内务府就曾有官员上奏,说内务府的当铺现在除了开在黄金地段的,其他都维持不下去了。可见,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当铺并不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那么乾隆皇帝收入的大头是什么呢?主要是两块,一块来自国家财政收入,另一块来自大商人。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前面不是说皇帝的私房钱和国家财政收入是分开的吗,怎么国家财政收入又成了乾隆私房钱的大头了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清朝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叫作内务府包衣。包衣这个词,你可能在清宫剧里经常听到,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啊,包衣的全称是包衣阿哈,这是一个满语词汇。“包衣”就是家里的,“阿哈”就是奴才,包衣阿哈就是家奴的意思,后来简化成了包衣。包衣是旗人家里才有的,他们要替主人做家务,还要帮主人从事各种生产劳动。

皇帝家里也是有包衣的,这些包衣都在内务府工作,称作内务府包衣。内务府包衣因为和皇帝关系比较近,如果获得皇帝的宠信,就可能获得很高的地位。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的家族之所以一度非常显赫,就是因为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做过顺治皇帝的内务府包衣,曹玺的妻子还做过康熙皇帝小时候的保姆,所以康熙和曹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对于曹玺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可以说是非常信任,康熙曾经先后六次南巡,有四次都住在曹家。

皇帝对于自己最信任的内务府包衣,经常派出去做官。比如,曹寅就曾经担任过江宁织造,负责监制宫廷所需的丝绸制品,可以说是一个肥缺。皇帝派包衣出去做官,目的往往是让他们帮自己创收。比如关税和盐政这两项,就经常被内务府包衣把持着。为什么是关税和盐政?因为这两项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财源。关税就是货物通过税关时缴纳的费用,盐政就是国家对食盐制造和销售的管理。食盐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盐业收入在古代长期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

我们先看关税。清朝皇帝经常派出内务府包衣去担任税关的负责人,也就是税关监督。这些包衣为了讨好皇帝,上交关税收入时一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交给户部,算作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部分交给内务府,成了皇帝的私房钱。比如河北张家口在当时是一处贸易要地,内地和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贸易经常在这里进行,所以清朝政府就在这里设了一处税关,由乾隆派出的包衣担任监督。乾隆十二年,张家口税关上交给户部的税银是2万两,上交给内务府的税银却达到了21396两3钱,比交给户部的还多。你看,关税收入就这样流进了乾隆的荷包。

盐政收入也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天津长芦地区历来都是重要的产盐区,今天那里还有一家国企,叫天津市长芦盐业总公司。在乾隆年间,当地的最高盐务长官叫作长芦盐政,这个职位经常由内务府包衣担任。长芦盐政除了管理盐务,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叫作“例贡”,就是定期向皇帝进贡,一年四次,分别是过年、端午、皇上生日、太后生日。进贡的一般是一些奢侈品,比如古玩、玉器等等。例贡是一项很正式的制度,在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甚至下了一道命令给长芦盐政,规定了每年用于例贡的具体金额,11700两。你看,国家的盐政收入也充实了乾隆的小金库。

除了在国家财政收入上打主意,乾隆还从大商人身上赚了不少钱。这里的商人主要是盐商,因为贩卖食盐在当时是暴利,盐商很容易发展成巨商。清朝并不完全禁止商人参与食盐的运输和销售,但盐商一定要先获得朝廷的授权,所以,盐商从一开始就是依附于朝廷的,对于朝廷的各种要求也很难拒绝,对于皇帝更是要唯唯诺诺,感恩戴德,唯恐得罪了皇帝,自己的生意就保不住了。

那乾隆皇帝是怎么从盐商身上赚钱的呢?首先是盐商的“报效”,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盐商受了皇帝的恩德,要出钱报恩。根据作者的考证,在乾隆年间,内务府几乎每年都会收到商人们的报效,淮扬地区的盐商占了其中的大头。乾隆十三年,内务府收到淮扬盐商报效的20万两白银,乾隆二十年,这个数字是80万两,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更是达到了100万两,数目是相当可观的。乾隆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所需的费用也经常出自盐商。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大清盐商》,主人公叫汪朝宗,他的原型就是乾隆年间著名的扬州盐商江春。乾隆第四次出巡时,江春提前把扬州的江园修缮一新,招待乾隆前来游玩,赢得了乾隆的称赞。到了第五次南巡时,乾隆更是直接住进了江春家里,和江春一起闲话家常,被江春视为莫大的荣耀。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怎么来的?


除了这样的报效,贷款利息也是乾隆从盐商身上赚钱的重要手段。盐商不敢得罪皇帝,皇帝要借钱给他们,他们自然明白皇帝是想赚利息,就算手上不缺钱,也不敢拒绝。而且,皇帝给的贷款利率也不算特别过分,年利率一般是12%,而民间高利贷的年利率都在30%左右。刚才说的大盐商江春,就曾在乾隆三十七年向皇帝借款30万两,后来每年都会缴纳36000两白银的利息。历史学家周志初曾经做过统计,在乾隆末年,每年获得的利息大约在30万两左右,这些钱也统统流进了乾隆的荷包。

你看,乾隆赚钱的手段是很多的,内务府的官庄和当铺、财政收入的挪用、盐商的报效和贷款利息,共同撑起了乾隆皇帝的荷包。那乾隆究竟赚了多少钱呢?内务府有一个机构叫广储司,专门替皇帝负责储藏和出纳。根据广储司的记录,从乾隆十年到乾隆六十年,内务府银库的总收入达到了6880万两,花出去的也不少,高达6770万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