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之舌可比雄师数万——三国那些不辱使命的杰出外交官们

三国以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波诡云谲的历史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而各国之间虽尔虞我诈纷争不断,却也上演着一幕幕合纵连横、舌灿莲花的外交大戏,而这些身负重任、不辱使命的外交官们,也是构成和推动着那个时代的重要风景线,他们的故事,同样深入人心,值得我们铭记。


1.趁人之危,说降冀州——荀谌

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后馥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干、颍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馥曰:“为之奈何?”谌曰:“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若两雄并力,兵交于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同盟也,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冀州入于亲交,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愿将军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三国志.袁绍传》


英雄记曰:逢纪说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答云:“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于此之际,可据其位。”绍从其言而瓒果来。

按《英雄记》载:图谋冀州乃袁绍集团密谋已久之事,在讨董联军集合之时,袁绍谋士逄纪向袁绍建言说“将军您现在发动讨董的大军却需要仰仗别人供给物资,如果不能占据整个冀州的话,将会无法保全自己。”袁绍听后回答说“可是冀州兵力强盛,我们的军队又饥饿疲劳,假如不能成功,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了。”逄纪献策说:“明公可以联络公孙瓒,诱使他来南方攻打冀州,公孙瓒一定会来到这里而韩馥也会惧怕他,这时可以趁机派遣使者向韩馥陈说利害 ,为他分析祸福利弊,韩馥一定会退让其位,在这时明公您就可以占据冀州了”。袁绍听从了逄纪的计策而且公孙瓒也果然以讨董之名行兼并之实,意欲袭取韩馥所在的冀州,韩馥虽然平庸,但也还是具有警觉性,听说公孙瓒从幽州来到了冀州,寻思你公孙瓒跟董卓又不认识,打个屁的董卓啊,莫不是想来借道打我?察觉到了公孙瓒的意图,而此前他曾亲率兵马迎击公孙瓒,在安平被公孙瓒所击败,因而韩馥只得退守驻地,坚守不战,内心惶恐不安,此时正值董卓被击败西入关中,袁绍于是还军延津,延津距冀州仅只有黄河一水之隔,韩馥又意识到此时袁绍也不再想着讨董而是也想图谋冀州,韩馥内心一时更加惶恐不安,一个公孙瓒就已经令韩馥吃不消了,再来一个袁绍,这恐怕非得要了他的命不可。而就在此时,袁绍借着这个机会派出高干和荀谌游说韩馥:“公孙瓒乘胜追击已经向南打到了冀州,冀州诸郡也纷纷响应公孙瓒的声势,而车骑将军今也以引兵东向,但他目前的用意尚不可知,我们内心里都认为将军您现在十分危险啊!”

韩馥慌了:“那我该咋办啊!”

荀谌借机说到:“公孙瓒提领燕、代之地的士卒,他们的军队骁勇善战,势不可挡。袁绍也是一时之杰,一定不会屈居于将军之下。而冀州是天下资源富集之地,如果他们俩合力进攻您的话,您的危亡的处境立马就能看到了。而袁绍与将军有旧,又是同盟关系,现如今为将军您打算,不如将冀州让与袁绍,袁绍得到了冀州则公孙瓒无法与之抗衡,袁绍一定会重重地善待将军。冀州落入与您亲附交好之人的手里,这也会让将军留有让贤之名,而您的人身安全也会如泰山一般稳固,还望将军不要再犹豫了。 ”

韩馥向来胆怯,只好答应荀谌的计策。但手下耿武、闵纯等人强烈反对,进言道:“冀州虽然偏远,但也是带甲百万,粮谷足以支撑十年之久的地方。袁绍属于孤军,又是在客场,一切都要依靠我们才能生存,就像处于我们股掌之上的婴儿一般,只要断绝他们的补给,就可以马上扼杀他们,怎么能想着把整个冀州都送给人家呢?”

而韩馥接下来的话则映证了荀谌的对症下药的高明之处:“我为袁氏故吏,而且才能也比不上袁绍,认清自己的德行而让贤,这是古人 都崇尚的事情,你们干嘛要担心这个呢!”韩馥手下的从事赵浮、程奂请求带兵抵御袁绍,韩馥又是坚决不听,坚决要将冀州让贤给袁绍,于是袁绍得以自领冀州牧,占有冀州。


2、据理力争,单刀赴会——鲁肃

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

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鲁肃除了单刀会上的不俗表现,之前还有过联络并说服刘备与其达成合作的外交功绩。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在建安十三年刘表病卒之后,荆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局,曹操或因得知消息并已准备充分的缘故,于这年七月大举南征,而孙权这边也在这一年在江夏最终成功攻杀宿敌黄祖,也有借机进一步染指荆州的意图。于是鲁肃于此时进谏孙权,说到:“荆楚之地与我国邻接,顺水而往可达北方,外连江、汉,内隔山陵,有如金城一般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这块地盘,可以当做建立帝王之业的根基。如今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和,军中的将领也由此分为两派。加之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交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向刘表的儿子们吊唁,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将领,以及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乐于从命。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则天下就可以平定了。现在如不速去荆州,恐怕会让曹操给捷足先登了。”

孙权听了鲁肃的建议立刻派遣鲁肃出使荆州。在鲁肃刚到夏口的时候,就已听闻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于是星夜兼程加速行进。等到到了南郡的时候,又听说刘表之子刘琮已经归降曹操,刘备惊惶奔走,想要南渡长江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于是直接去迎见刘备,在当阳长阪坡,与刘备相会,鲁肃向刘备详细转述了孙权请求联合的意图,并陈述了江东的强盛巩固,劝说刘备与孙权合作抗曹。刘备十分高兴。这时诸葛亮正跟随着刘备,鲁肃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的朋友”,两人当即结下交情。刘备于是到夏口,派诸葛亮出使东吴拜见孙权,鲁肃也返回复命。

由此可知鲁肃对于孙刘联盟的促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成功联络到了刘备并完成了孙权授予的使命,更在此后刘备亲赴京口向孙权求督荆州时力劝孙权借地,开启了孙刘两家关系的蜜月期。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刘备在逐渐做大之后同时也暴露出了他的枭雄本质,转而便因拒绝归还荆州的原因交恶孙权,引起孙权震怒。尤其是在诸葛亮于建安十九年被调入蜀,荆州由关羽开始主政之后,【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面对关羽的屡屡寻衅和猜疑,鲁肃一直以大局为重【以欢好抚之】。然而当孙权忿于刘备背信弃义遣吕蒙武力夺取三郡的时候,刘备的动向却是自领五万大军亲下公安摆出一副寸土不让的架势,这无疑极大的打击了东吴以鲁肃为代表和主要执行者此前以大局为重时的对于刘备的拉拢策略,因而当东吴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往日奉行的对刘备的政策受到质疑和动摇亟待反思和调整之际,鲁肃也不得不被迫转型为了对刘强硬派,亲自与关羽在益阳对峙,两国交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而这场单刀会,则是大战即将开启前的一次双方军事长官之间的会晤。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鲁肃的历史形象不同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其迂腐、文弱形象的刻画。事实上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少时曾【学击剑骑射】,被父老称为“狂儿”,并且还有【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的记录,而且根据《吴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的这段记载可知鲁肃不光胆识过人,而且也有值得称道的武勇,同关羽一样皆为一方守土大将。而这次单刀会则是由鲁肃发起,提出双方各自驻扎兵马于会议室百步之外,只邀请关羽及其麾下主要将领单刀与会。

针对关羽【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的言论,鲁肃回复【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同时还于会议上责备数落关羽说【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而关羽面对鲁肃有理有据的声讨也只能是【无以答】。而对于单刀会后【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这一成果,陈寿认为 鲁肃对此也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3、临危受命、连合东吴——诸葛亮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一事可与鲁肃的事例结合起来解读。

在刘备于当阳长阪与鲁肃相会被鲁肃说服达成与江东合作的共识后脱险到夏口获得一丝喘息之机之际,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曹操这个重大威胁很快就会到来,向刘备提出了身使东吴向孙权求救的请求,鲁肃得知诸葛亮之请,便先行回到正在柴桑观望局势的孙权处复命并为其打通关节。

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后并未开门见山的直言求救之意,而是先旁敲侧击的以孙权彼时的行为和态度为其陈说孙权将要面临的处境。诸葛亮首先点明了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彼时的时局之中权重最大的三方,而现如今曹操一步步扫除军阀,荡平天下,收取荆州的声势无以复加,刘备由于错失时局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而逃奔至此,那么也请正在隔岸观火的将军您根据现在的情形审时度势一下,如果能起用东吴的军队与中原实力强劲的曹军相抗衡,就应该及早与曹操断绝关系,严阵以待;如果自知不能抵挡曹操的军队,何不考虑避免战争,向对方俯首称臣呢?现在您表面上说服从曹操,内心里又犹豫不决,情势危急而不当机立断,无疑会大祸将至啊!

孙权听了很受触动,同时也很不爽诸葛亮点破“心机”,便对诸葛亮反唇相讥道,如你所说,刘备干嘛不投降啊!

诸葛亮等的就是孙权的反问,说到,田横只是齐国一位壮士,尚且知道信守道义不受欺辱,更何况我家主公乃帝室之胄,英才盖世,群士仰慕,犹如众水归海。如果功业实在无法成功,这也是天意,又怎么能再做曹操的下属呢 !诸葛亮在这里将刘备放置到了一个道德高度之上,并且放大刘备坚持抗争的精神来淡化当前事功不济的现实,同时也向孙权强调了刘备的决心和态度,暗示孙权也应该站在刘备的同一战线对抗曹操,不要屈服于曹操。

孙权被诸葛亮这么一激,勃然大怒,年轻气盛的说到,我不可能令整个东吴的土地和十万军队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经决定了,既然你说除了刘备以外没人再可以抵挡住曹操,但是你看看刘备新败于当阳之后,还能继续抵挡住曹操么?

诸葛亮确认了孙权的意思之后,选择了对孙权摊牌并为孙权分析了曹军的不利条件。对孙权说到,我家主公虽然在长阪遭受失败,但现在收合起来归队的士兵以及关羽所带领的水军精兵也有万人左右(显示自己拥有水战助力的资本),刘琦那里聚集的江夏战士也不下万人。曹操的部队远来疲敝,但一听说追捕刘备,都到了派出轻骑一日一夜疾行三百余里的地步了,这就是兵法中所谓的“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向来都是兵家大忌,谓之“必蹶上将军”。而且北军不习水战,再者荆州的民众也都是受曹操兵势的威逼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不得已归附曹操,现在如果将军您能真的派出一员猛将统领着数万兵马与刘豫州同心协力的话,一定能够打败曹操,曹操军队一旦被打败必然会撤回北方,这样的话荆州及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起来,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将形成。而成败之机,全在于将军今天作何选择。

最终孙权折服于诸葛亮的口才与智慧,大喜之余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人带领水军三万人跟诸葛亮一起去夏口刘备那里共同抵抗曹操。

而孙权也因此一面之缘对诸葛亮极为爱惜与赏识,陈寿言孙权【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可见诸葛亮对于两家联合功不可没。


4、巧舌如簧、智对曹丕——赵咨

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於是诸县及五谿民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吴书曰: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答曰:“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间,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帝曰:“吴可征不?”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咨频载使北,人敬异。权闻而嘉之,拜骑都尉。咨言曰:“观北方终不能守盟,今日之计,朝廷承汉四百之际,应东南之运,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权纳之。

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兴师伐吴,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巫县、秭归,直达夷陵地界,同时又派遣大夫马良以利诱动武陵蛮反叛为其助力,面对刘备举国精锐来伐的浩大声势,孙权一面请和于刘备遭拒,另一面对曹丕虚与委蛇,希望以臣服的姿态争取曹丕延缓对吴的军事动作甚至于为吴助力,于是在此背景下,孙权派出了都尉赵咨出使曹魏,为孙权作缓兵之计,争取时机以集中精力应对刘备。

赵咨出使曹魏 ,在曹魏朝堂之上被曹丕问询,然而曹丕所问既非国事,亦失正言,直接对吴国使臣发问如何评价吴王孙权?让对方使臣公然评价对方君主,这明显就是在刁难使臣,给他下绊子,在没有知乎无法借鉴高赞回答回复曹丕的情况下,我们的赵咨同学一出口,那就是妥妥的机智妥当,无懈可击。

我主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嘲讽到,哟喂,你说说看,都聪明仁智雄略在哪啊!

这问题其实不好回答,既不能冒犯对面这位以刻薄著称的敌国君主,因为你会当场凉凉,但是你又不能胡诌丢了自家老大的面子,不然你回去也会死的很难看(参考张温称美蜀政)。

赵咨清了清嗓子,开始抖机灵了。

起用鲁肃于草根阶级,是他聪明的地方;提拔吕蒙于士兵之列 ,是他明智的体现;俘获于禁却不杀害,说明他宅心仁厚;攻取荆州的过程中兵不血刃,说明他智谋高超;占领三州之地而虎视天下,证明他有雄才;而今天能够屈身称臣于您,足以体现他的谋略。

这波吹的毫无ps痕迹,几乎把渣权一生能讲得出的事情全概括了……尤其是最后那句坦诚屈身称臣也是孙权的谋略,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傻吗?前面说的好好的,这一句就给说漏嘴了,回去不会被打死吗?事实上赵咨回去并没有被打死,还被孙权给嘉奖了,而赵咨的这句大实话跟孙权建安十八年给曹操的书信中明言“春水方生,公宜速去”的套路是一样的,孙权说这句大实话的用意是认为曹操也是个聪明人,而他以长江的水文现象告知曹操要知难而退无疑也会令曹操感觉到受到了来自孙权的尊重,曹操也果然因此而赞赏孙权说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赵咨这里也是一样的,明白无疑的告诉曹丕称臣于他这就是孙权打定的主意,一来表明在先后称帝的曹丕与刘备中孙权更认可曹丕的“合法性”,马屁拍的润物细无声,二来也让曹丕明白这是孙权深思熟虑过后做出的最为“明智”的选择,也会令曹丕打心眼里重视起孙权的这一行为,这样其实是有利于完成孙权所交代的“麻痹”曹丕的外交任务的,结果也证明了赵咨的段子很成功。

此外对于赵咨的应答,裴松之用《吴书》的内容补充了细节。

曹丕对着赵咨开孙权的嘲讽:“吴王有学问吗?”

赵咨回答:“吴王有万艘战船浮于江面之上,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内心时常存有经营治理国家的要略,有空闲下来的时间,也会去博览经史传记,记录搜集一些奇异的观点和事情,不像那些腐儒一般只会寻章摘句。“

曹丕又试探性的问赵咨:“吴国可以征讨么?”(我如果就是要打你怎么办)

赵咨回复:“大国有善于征伐的军队,小国有利于据守的险要。”(能咋办,你来打呗!)

曹丕又问:“吴国惧怕魏国吗?”(擦咧!你们这么头铁的吗?)

赵咨回道:“带甲之士百万,有长江、汉水为护城河,何惧之有?” (四滴,就四辣么头铁!)

曹丕嘴上没占到便宜,就问:“吴国像你这样能说会道的人有多少啊?”(你小子嘴皮子挺利索 啊)

赵咨吹牛逼说:“聪明的不行的那种人往少了数大概也有八九十个吧?哦,你问的我啊……我这种的大街上随便捡一个就是。”

赵咨强势解释了什么叫对答如流,反应敏捷。

回去后的赵咨不仅不辱使命的圆满完成任务,还根据自己出使魏国得到的情报(见刘晔反对曹丕封孙权为王的言论 )给了孙权一个绝妙的建议:“依我看北方终究不是恪守盟约之辈,就今天的形势来看,朝廷趁着汉祚已延续四百年之际应承东南的时运,应当改年号,正服色,来顺应天意和民意”,孙权听取了他的建议,由此改年号为黄武,东吴成为独立王国。


5、不卑不亢,复通邦交——郑泉

吴书曰: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间居每曰:“原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权以为郎中。尝与之言:“卿好於众中面谏,或失礼敬,宁畏龙鳞乎?”对曰:“臣闻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后侍宴,权乃怖之,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泉临出屡顾,权呼还,笑曰:“卿言不畏龙鳞,何以临出而顾乎?”对曰:“实侍恩覆,知无死忧,至当出閤,感惟威灵,不能不顾耳。”使蜀,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

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
江表传曰: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吴主传》

夷陵之战刘备遭遇惨败,精锐尽丧,全军覆没,仅以身免,但孙权迫于曹魏的巨大压力最终仍选择借战胜之威寻求与蜀汉恢复关系,派遣郑泉于白帝城访问刘备,通好于蜀。

结合“聘”字释义及《江表传》内容来看,可知孙权发出和解是以只承认刘备的汉中王的政治名号为前提的,再根据后来刘备也派遣与郑泉同为太中大夫的宗玮入吴报命来看,无疑刘备也是被迫接受了这一政治条件的。

而《吴书》中刘备所言【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中的书信内容,大概就是《江表传》中孙权收到的那封,说明是刘备先致书 孙权“求复旧好”,而按孙权斤斤计较的刘备名号问题来看,也许刘备于来信之中仍然以汉帝自居,此举无疑令孙权感到不满和不以为然。于是郑泉根据孙权的指示回复刘备:“曹操父子欺凌汉室,最终篡夺了天子的宝座。殿下(正好映证孙权的政治主张)既然是汉室宗亲,本当有作为皇室宗亲护卫国家的责任,却不拿着武器为天下做出表率,而在此自立为帝,因此天下人并不认同你,这就是我家君上不回复你的原因。”

而即便如此,刘备颜面尽失也还是要吞下苦果请求重归于好,郑泉的不卑不亢既不辱使命,也成功达成了孙权的诉求,可谓尽心。


6、晓以利害,修复联盟——邓芝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邓芝使吴的背景对于蜀汉而言实在是不太乐观。

刘备驾崩于白帝城之时 ,虽有孙权派郑泉修复关系,刘备遣宗玮、费祎来往的前例,但诸葛亮仍然顾虑孙权听闻刘备去世会对蜀国有什么阴谋,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邓芝此时跟诸葛亮说现在主上年纪尚青,初登大宝,应当派遣大使再次申明蜀汉与吴友好。诸葛亮回复邓芝说:“我考虑这件事很久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总算是找到了!”邓芝问是谁 ,诸葛亮会心一笑,就是你这个小机灵鬼呀!于是派遣邓芝入吴修好于孙权。

孙权对此深表怀疑,一直晾着邓芝,邓芝无奈只得自己上书请求觐见孙权:“微臣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来的,不只是为了蜀国而来。”(自称蜀,可知邓芝为了争取孙权接见不惜自降身价),孙权于是接见了邓芝,对他说:“孤原本的确想与蜀国和亲,然而我担心新继位的蜀主幼弱,蜀国弱小而要面对外敌的强逼,被魏国所压制,自身都难保,由此犹豫不定啊!”

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合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有重重天险可以固守,吴国也有三江阻隔以为屏障,将这两条优势结合起来,互为唇齿,进可吞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自然之理。大王今天若想投靠魏国,魏国必定会优先让大王入朝朝拜,次者也会要求您派太子入为人质,如果您不接受,他们则有讨伐叛臣的借口,蜀国此时说不定也会看准时机顺流而下见可而进,届时,大王恐怕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孙权听了,沉默了许久之后说,你说的没错。于是自动与魏结交(当然通过吴主传可以知道孙权两年后才跟曹魏完全断绝关系),而与蜀国连和,并派遣张温回访蜀国。

后来蜀国又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对邓芝 说:“如果天下太平了,二主分治天下,拿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邓芝回应:“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果并吞魏国之后,大王您也不知道天命把天下许赐给谁。为君者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为臣者各自尽自己的忠心,而身为将领之人则握拿鼓棰擂鼓,争战才刚刚开始。到时候再一决胜负吧!”孙权大笑 :“你还真是个实诚人 !”之后孙权致书诸葛亮称道邓芝说:“丁厷言语浮艳,铺张浅薄;阴化言有不尽,失之含蓄;两人作为使臣都不是很称职,但是能够真正使两国重归于好的,只有邓芝一人 而已!”由此可见孙权对邓芝评价之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