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名心理學家菲利普做了一項實驗:他找到兩輛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停放在一箇中產階級的社區,而另一輛則放在混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他先是把停在布朗克斯區的那輛汽車車牌去掉,頂棚掀開,結果一個星期後,汽車就被人偷走了,而那輛停在中產社區裡的車,一個星期都沒有人動。之後他又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幾個小時後,汽車就被盜走了。

在這項實驗的基礎上,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的理論:

如果有人砸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那麼就會有更多的窗戶玻璃被砸壞。

所以"破窗效應"裡都有一個"引爆點":

就是出現某一種現象,或事情發展到某一種程度時,人們就會放棄對這些人或事的保護,最終導致事情變得越來越壞。

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上學期期末,我去學校參加孩子的家長會,老師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班裡一個男生總是不交作業,上課時不是扯前面同學的頭髮,就是給旁邊同學的手臂上畫烏龜。

幾次三番的教育對孩子沒有任何效果,無奈,老師只好要求他請家長。

第二天,孩子爸爸到了學校,沒等老師開口,他就先拉著兒子狠狠地揍了一頓,然後開始了對老師長達半個小時的"訴苦":

老師,你是不知道,這個傢伙在家是怎麼氣我的。

為了他我和他媽媽是操碎了心,但他就爛泥扶不上牆,學啥啥不會,做啥啥不行,但搗亂能力卻是一流。

你說,這樣的孩子我要怎麼來管教?

我也是傷透了心了,也不知道我上輩子是做了什麼壞事,這輩子讓我受這個罪……

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老師說:從孩子爸爸的話裡,他沒有聽到任何要如何幫助孩子進步的話,所得到的所有信息總結為:

你不行,我不喜歡你,你讓我的生活一團亂。

我想,老師能聽出的意思,作為每天與他相處時間最長的孩子,會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嫌棄"嗎?

他的心裡有了被討厭、被遺棄的感覺,還會想要上進嗎?沒有。

我相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都是能耐心地教導、細心地提醒著孩子。

但當孩子一次次地做不出讓父母滿意的樣子時,父母的態度就開始改變了,開始變得急躁,開始發脾氣。

而父母第一次的發脾氣,就是第一扇破窗。

而後來一次次的挑剔、批評和譴責,就是砸向孩子的第二扇、第三扇、第四扇破窗……

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孩子在父母的一次次打擊和批評中,剛開始可能還是會努力去完成,但完成的效果卻是成功的少、失敗的多。

久而久之,孩子沒有了成功的體驗,沒有了努力的力量,那麼他就只能放棄。

我想,一部分孩子放棄上進、自暴自棄的原因,從"破窗效應"裡或許就能得到解釋。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謹慎"破窗效應"的發生。

沒有幾個父母會承認自己不愛孩子,但愛孩子不是打擊和批評,只有尊重、接納和表揚才是孩子向上的驅動力。

父母想要孩子向上,就得給孩子向上的動力,接納你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這是非常重要的支柱。

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我打擊你、批評你,都是"為你好"

面對孩子做錯了事,很多父母都會採取批評或者是說教的方式。

衝著孩子一頓亂吼後,再來一番語重心長的說教,最後的結尾話幾乎都是:我這麼做也是為你好。

但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這種方式,卻是他們不能承受的。

他的心裡開始有了不安的情緒,他不知道下一次的批評會在何時到來,也不知道自己將要進行的下一個動作是否能讓父母滿意,於是動也不敢動,只能呆在原地。

宮崎駿說: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理解、欣賞和鼓勵。

一個經常被父母"挑剔"的孩子,他的成長過程中會沒有安全感,很難去信任他人,也很難在親密關係中去放鬆地敞開自己。

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打擊不是教育,更不是愛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長期經受父母批評的孩子都會在內心感到壓抑。

他會在內心自我強調:如果我再乖一點,再聰明一點,就能預知父母對我的需求,就不會讓事情變得如此糟糕了。

曾經有人問過姜文:這麼多年,你覺得自己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姜文回答:沒跟媽媽處理好關係。

他拍電影賺了錢,拿著錢給媽媽買了房,但媽媽不願意搬去住。

他的電影讓他在社會上獲得了很多的讚譽,但媽媽卻一直對他不冷不熱,從來沒有當面肯定過他。

沒被肯定過的孩子,內心一定是自卑的。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其實一直都在等一句父母的誇獎。

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童年留下的創傷需要拿一生去治癒

不要以為你對孩子隨口而出的貶低和批評,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它會一直伴隨著孩子長大,直到成年。

只是有些人很幸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幫助,走了出來。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他們從曾經的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複製著父母的那套模式用在了自己子女的身上。

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這樣代代相傳,讓一代又一代人跟著受傷。

從現在起,讓我們再次"學"做父母吧,不要再打擊自己的孩子,更不要因為自己在外面的不順而遷怒於孩子。

他的沉默和不知所措不是你發洩的傑作,只是他太小還無力反抗,但他的內心卻在受傷。

破窗效應: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的打擊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寫在最後

父母們,多鼓勵、多誇獎我們的孩子吧,孩子很脆弱,沒法做到我們理解中的"越挫越勇"。

但孩子也很堅強,只要父母對他持續的尊重和支持,他就能呈現出驚人的力量。

家,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土壤的品質。

孩子只有從自己的家庭中汲取到無窮的力量和勇氣,長大後才能反哺於深愛的小家和我們的社會。

從現在這一刻起,給我們的孩子成長的力量和勇氣吧,趁還來得及,趁還不算晚。

我是 ,80後二胎職場媽媽,科學育兒的推崇者和踐行者。

關注我,和我一起分享孩子成長路上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