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的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三國志上有答案

蜀漢滅亡後,劉禪被遷往洛陽。一日,司馬昭宴請劉禪,酒過三巡,問:“你還思念蜀國嗎?”

沒想到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的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三國志上有答案

這便是成語樂不思蜀的典故。樂不思蜀的劉禪,被當作一個愚不可及,沒戲沒肺的笑料,被後世嘲笑了上千年。然而,近來也有一種說法,劉禪並不是愚不可及,而是大智若愚。

這是為何?持此種觀念的人認為,司馬昭詢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顯然是在試探劉禪,如果劉禪回答思念,難免被司馬昭猜忌;反倒是沒心沒肺地回答樂不思蜀,會讓司馬昭認為他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從而得以善終。

那麼,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弄清一個大前提,司馬昭是否真的猜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的劉禪,是否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若是,劉禪的回答,不失為大智若愚之舉;若不是,劉禪的回答則是荒唐可笑,或者自作聰明。

在這裡,我們不妨再看一看與劉禪同時代的其他亡國之君的遭遇。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吳後主孫皓被遷往洛陽。一日,晉武帝司馬炎召見孫皓,對他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

樂不思蜀的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三國志上有答案

作為亡國之君的孫皓該如何回應?在我們看來,孫皓應該乘機奉承司馬炎,稱讚他有遠見,並感謝司馬炎設座善待。總之,孫皓為了使自己免遭猜忌,一定要想方設法消除司馬炎的戒心,取悅司馬炎。

沒想到孫皓卻懟道: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直接告訴司馬炎,你當初想俘虜我,我當初也想俘虜你!

司馬炎很不高興,又問孫皓:“聽說南方的人喜歡做爾汝歌,你能作一首嗎?

孫皓歌道: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直到此時,孫皓還想著自己當初與司馬炎是相鄰的君主,照後世的邏輯來看,這是不是嚴重觸犯司馬炎的忌諱?

可結果是,史稱“帝悔之”,司馬炎非常後悔。但是,司馬炎並沒有猜忌孫皓,這位臭名昭著的亡國之君竟得以善終。

司馬氏對待亡國之君,竟是如此這般寬宏大量!既然司馬氏根本不會猜忌亡國之君,連孫皓這樣臭名昭著,且令皇帝難堪的亡國之君,司馬炎都能夠容忍,劉禪又何必在司馬氏面前過於裝傻?


樂不思蜀的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三國志上有答案

當然,有人會說,這個故事發生在“樂不思蜀”事件後,當時的劉禪,怎能料到司馬氏對孫皓如此寬宏大量。那麼,我們不妨再看一看另一個故事。

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氏掌控朝政,魏主曹芳頗為不滿,與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父親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結果事情敗露,幾乎所有參與事變的重臣都被處死,當然,魏主曹芳也被司馬師廢黜。

在我們看來,司馬師廢黜曹芳後,接下來,定是想方設法弄死曹芳,以除後患。可結果是,司馬師並沒有進一步迫害曹芳,曹芳活到西晉年間才去世,得以善終。

另一位魏國皇帝曹奐,禪位給司馬炎後,也沒有受到猜忌,反而被封為陳留王,活到了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時代,也是得以善終。

唯一不得善終的魏國皇帝,乃是高貴鄉公曹髦,但曹髦不是被司馬氏猜忌迫害而死,而是他主動反擊司馬氏,被小人成濟所殺。可即便如此,司馬氏仍然飽受極大的輿論非議,連司馬氏集團的老臣也頗有微詞,司馬昭不得不殺成濟以謝天下。

為何曹髦的死會給司馬氏造成輿論危機?為何司馬氏對亡國之君如此寬容?這是因為,魏晉時代並沒有迫害亡國之君的惡性慣例,給予亡國之君體面的生活,是那個時代貴族階層的共識。在司馬氏前,曹丕取代漢朝,也沒有迫害漢獻帝。這一點劉禪應該清楚。

樂不思蜀的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三國志上有答案

所以,當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時,劉禪回答樂不思蜀,根本不是所謂的消除司馬昭的猜忌,很可能就是沒心沒肺(如果是,說明劉禪是個自作聰明的糊塗蛋,明明不需要裝傻充愣,卻這樣做,導致自己不僅被時人嘲笑,還貽笑千載)。或者,是出於對當權者的諂媚。

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是愚不可及,我想,做過蜀漢大臣的史官陳壽非常有發言權。那麼,陳壽是如何評價劉禪的呢?

據《三國志 後主傳》記載,陳壽認為劉禪,“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

陳壽的意思是說,劉禪能成為怎樣的君主,完全在於臣子如何引導。被賢臣輔佐,即是循理之君;被奸臣迷惑,便是昏庸之主。

這當然是委婉的,甚至帶有粉飾的說法。

陳壽作為蜀漢臣子,對劉備劉禪父子有一定感情,所以在評價兩位帝王時,難免儘可能地說好話。比如陳壽評價劉備,“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拋開水分,陳壽眼中的劉禪,應該是一個:智商較低,沒有能力,也沒有主見的人,所以才像素絲那樣,染成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

陳壽的評價是契合事實的,在位前期,劉禪有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等賢臣輔佐,所以能成為一個勉強合格的守成之君;後期有黃皓亂政,便成了昏庸之君。而劉禪之所以能在諸葛亮死後,仍做三十年太平天子,除了前期有賢臣輔佐,關鍵還在於,蜀道艱難易守難攻,以及曹魏和司馬氏很晚才發動對蜀漢滅國的軍事行動,而非劉禪多麼英明神武。

所以,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大智若愚,而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