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天鎮縣從“雞鳴聞三省”到糧賣亞歐美

農民日報記者 吳晉斌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地處晉、冀、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稱。全縣80%的土地屬於山地丘陵,總人口23萬,農業人口19.1萬,其中貧困人口4.76萬,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西省深度貧困縣。為厚植扶貧產業基礎,近年來,天鎮縣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實現了貧困村有脫貧產業、有帶動主體、有合作經濟組織,貧困戶有增收產業項目、有勞動能力的有技能“五有”機制不斷完善,脫貧產業快速發展、科技支撐保障有力、產銷銜接更加緊密、龍頭帶動格局初步形成。

天鎮縣地處雁門關農牧交錯帶。近年來,天鎮縣以功能農業、旱作農業為方向,積極鼓勵小雜糧種植,逐漸形成了谷、黍、紅芸豆、黑大豆等地方特色小雜糧品種產業新格局,並被確定為國家級出口小雜糧質量安全示範縣。在逐步打開國內市場後,天鎮縣把目光瞄準了海外市場,至今累計完成出口創匯1700萬美元。

以紅芸豆產業為例,天鎮縣計劃在全縣發展種植5萬畝。作為龍頭帶動企業,天鎮通航糧貿有限公司承接種植了紅芸豆2萬畝,按保底價5.0元/公斤向農戶收購。天鎮縣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使小雜糧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形成龍頭連市場、企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雙贏”。

陽光下,一排排精美的塑料大棚泛著光芒;萬頭奶牛繁育中心擠奶大廳內,空氣中都散發著淡淡的乳香……位於天鎮縣二十里鋪工業園區的天鎮中地生態牧場,現存欄良種荷斯坦奶牛1.3萬頭。全年生產鮮奶6.5萬噸,銷售收入3.15億元,利潤5000萬元。

該牧場的落地運行,不僅是全縣畜牧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還拉動了全縣的玉米種植產業。據牧場負責人介紹,園區全年可收購當地青貯玉米8萬噸、飼料玉米9000噸。輻射帶動周邊1200戶農民種植青貯玉米3萬畝,總收入3600萬元,純收入2800萬元,年增收300萬元。

2016年起,谷前堡鎮就牢牢抓住靠近天鎮中地生態牧場的區位優勢,引導水源條件良好、土地資源富足的東馬坊、一畔莊、十里鋪、水桶寺、沙屯堡等村,集中連片流轉土地,種植青儲玉米、苜蓿等飼草作物。當地村民有了跳出土地束縛的底氣,有的應聘去園區工作,薪資達5500元/月還可享受五險一金,有的選擇外出務工,人均年勞務收入最低達1.5萬元……

依託北京中地萬頭奶牛產業園,推進土地託管、整村流轉、入股分紅,發展優質飼草基地;依託大偉嘉金豬扶貧項目,發展120個千頭生豬育肥場;依託驢、羊、雞的傳統養殖優勢,扶持發展一批專業合作社、家庭小農場,打造“1萬頭奶牛、10萬畝果蔬、20萬羽蛋雞、30萬畝雜糧、40萬隻綿羊、50萬頭生豬”的特色種養格局……天鎮縣通過培植農業龍頭企業,“點”上突破,“面”上開花,推動傳統種植“糧經”二元結構向農牧種養“糧經飼”三元發展,逐步走出一條變“特色”為“精品”、向“優質”要“優價”的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走進天鎮縣,荒涼的沙土坡上遍佈深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遠望如一片沁人心脾的藍色湖泊。黑石樑百村光伏電站,是覆蓋101個貧困村、惠及深度貧困人口的重大項目,2016年9月立項。按照國家政策,如果在2016年12月31日前併網發電,一度電能收入0.88元,遲一天就會變成0.75元,電價一定就是20年。為了給貧困村多爭取一些收入,當年10月1日,項目迅速開工。複雜的岩層地質和突發的氣候變化,給如期併網帶來巨大挑戰。為了搶進度,縣鄉村三級黨組織全力以赴,黨員幹部兩個月堅守山頭,吃方便麵、喝礦泉水、睡冷帳篷,終於趕在12月31日前實現併網發電,創造了當年開工建設、當年併網發電的奇蹟。

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黑石樑荒草密集,沒有人煙。經過一番土地平整,幾個月時間電站就建成了。建電站不用村民花一分錢,佔用的是村裡的荒山荒地。村子能靠發電有收入,大夥兒舉雙手贊成。電站負責人對記者說,10MW黑石樑光伏扶貧電站年有效利用小時達1816小時,位居全省前列。

黑石樑光伏扶貧電站的成功經驗,僅僅是天鎮縣大力推進光伏扶貧的縮影。近年來,天鎮縣搶抓全國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的機遇,在全省率先實現光伏扶貧全覆蓋,全縣每個貧困村每年能獲得8萬元的集體收入。目前,全縣光伏扶貧電站裝機總容量達到了6.48萬千瓦,累計發電6356.86萬度,實現收益5783.02萬元,發放收益5189.2萬元,受益貧困人口1.5萬戶3.4萬人,廣大貧困群眾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陽光”溫暖。現在,天鎮縣光伏電站在建設、運營維護、收益分配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生態,為全縣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著持續不斷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