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集團馬脊樑礦因地制宜幫助侯家夭村脫貧致富

3月初的黃土高坡,晴空萬里,袋子裡金黃色的玉米顯得格外生氣勃勃。50歲的侯家夭村貧困戶王進手腳利落地取出飼料倒進羊圈裡的食槽,完全不輸年輕人。他靠著馬脊樑礦幫助申請的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引進了40多隻羊,每年增加收入3萬餘元。靠穩定的養殖收入,他在2015年摘掉了“貧困帽”。2018年,他又享受了一項產業扶貧政策:國家光伏發電政策,讓貧困戶每年能參股到合作項目中,依託產業持續增收。


“多跑腿”摸清貧困底數
“沒想到種了大半輩子地,還能當股東,拿分紅,實在太感謝馬脊樑礦扶貧工作組了。”王進說。2015年,該礦按照集團公司統一安排,立即組織了17名在政治、組織、作風建設上優秀的黨員幹部駐村工作。通過走訪入戶、查漏補缺,科學分析侯家夭村的當前貧困形勢,該礦黨委班子成員研究決定,一定要踏實認真地摸清貧困人口數量,再開展扶貧工作。該礦建立了《扶貧工作手冊》《脫貧戶檔案》等相關資料填寫制度,並實行了黨員幹部“一對五結對幫扶”制度,全村76戶貧困戶全部由該礦黨員幹部承包,結成幫扶對象,通過定期走訪、電話聯繫等方式,做到了每一個貧困戶底子清、情況明,隨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為精準幫扶提供了可靠依據。
“勤動手”發展脫貧產業
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駐村工作組認識到,對侯家夭村而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至關重要。給錢給物,只能解決一時之困,發展生產、安置就業,增加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才能斷掉“窮根”、開掘“富源”。為此,他們對侯家夭村進行了多次調查研究,進一步認識了當地的自然、歷史、農業生產力等狀況。

侯家夭村位於天鎮縣南河堡鄉,地處偏僻,土地貧瘠,當地歷來種植玉米、高粱、小米等雜糧,但由於水源匱乏,村民們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為確保村民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駐村工作組從基本建設入手,自2015年至今,田間路過水橋、灌溉用機井、配套管道設施全部投用,使300畝旱田地變成了水澆地,極大地方便了村農戶種植、收割;為了發展產業“新路子”,經多方調研考察,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以及貧困戶共同商議,從天鎮本地購回寒改羊30只,修建800餘平米羊舍,建起了“集體分紅”養殖場,每年每戶可分紅160元,採用“借本付息”的方法,讓貧困戶發展養驢產業,每戶多增收400元。“水甜了,收成好了,心也寬了,沒想到還能過上現在這樣的日子。”村民王增老人激動地說。
“多用心”徹底實現脫貧
“扶貧需扶志”,如何在貧困戶豐富的物質基礎上加深鞏固,不致未來脫貧斷檔,這就需要大家堅定信心,打心裡要靠自己的行動去實現奔小康。針對這一問題,該礦扶貧工作隊想方設法找新路子、新方式,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
作為馬脊樑礦派駐工作的帶隊領導、侯家夭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洲,先後邀請礦各政工負責人為村民講解黨的政策、方針,再積極邀請專家為村民開展養殖、種植技術培訓,並送去了專業知識書籍,進一步提高了大家的政治意識和法律意識,還大大提升了養殖、種植的技能水平。去年,在該礦黨政的大力支持下,全礦黨員幹部自發捐款,成立了“孝善基金委員會”,並以此建立了“愛心超市”,就是通過自主做好事賺取積分,再在超市裡兌換生活用品,一改過去貧困戶坐等扶貧物資上門的狀況。這種將現實表現與積分兌換相掛鉤的形式,進一步喚起了貧困群眾的“精氣神”。同時,該礦為村裡安裝了磨面房、休息涼亭,為全村住戶更換了油布、窗簾,噴漆了大門、粉刷了牆壁,提高了村民生活質量,扶出了一片新氣象。(左智 蘭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