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最沉重的電影是什麼?

浴火破繭


看得不多,就不說“最”了吧。《素媛》那樣的我都不願意看。精神受不了刺激。

說說《驢得水》吧,看了悶得慌。

《驢得水》是被歸為喜劇類的。但它的喜,也不算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痛快得多,而《驢得水》是灰色的。

初看,會笑。

再看,還有感動。

可是看著看著,味兒就不對了。那感覺就像你笑著笑著就覺得臉僵了,哭著哭著就只想沉默了。

故事被設定在了1942年,但觀眾完全用不著特意去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時間的設定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它是超越政治和時代,直擊人性的,是任何時間任何群體都存在的人性的話題。

四位老師躊躇滿志地來到貧困山區辦學校搞教育,因為沒有水,他們養了一頭驢來拉水。為了養驢的開銷,學校的開銷,再加上幾位老師的小私心,他們將這頭驢上報為學校的第五位老師。除了生源越來越少,其他一切安好。就當校長正在和老師們籌劃著動員學生回到學校上課的工作,一封上頭即將突擊檢查的電報打破了這份蕭條的寧靜。為了隱瞞“驢得水“的事,校長和老師們找了一個當地的銅匠來扮演這位並不存在的英語老師。銅匠不配合拍照,因為”照相會短命”。在校長和其他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認下,女老師王一曼“睡服“了他。哪成想,負責監督教育的特派員完全不懂英語,竟讓他們矇混過關了。

如果謊報教師人數只能算人性的弱點,那麼這次集體默認下的“睡服”事件,便是人性對權利和貪慾的一次獻祭,而祭品,就是女老師王一曼,而沒有人會感謝祭品。往後,每一個人的每一次屈服,也越來越慘烈和徹底,對地位,對金錢,對體面生活的渴望,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實在渺小,人性不堪一擊。

片中的人物設定都是對現實的映射。每個人都代表著特定的人群,都有不同的弱點。

孫校長,創立了這所學校,有著自我實現的抱負,但他性格圓滑,容易妥協。他的“做大事不拘小節“的座右銘不過是對自己軟弱的辯解,因為他既沒有原則,也沒有底線,更沒有反抗的勇氣。

裴奎山,這個人從開始就招人討厭。他精明圓滑,自私膽小,工於算計。向王一曼表白的時候,故意拿她以前的“名聲”來表示“雖然你名聲不好,但我不嫌棄你“,如果真的喜歡,又何來的嫌棄?裴奎山的喜歡,水分太大。這點從他追求失敗以後,處處伺機報復,就可以看出來,小人一個。

影片中最勇敢激進的要數憤青周鐵男了,學校需要錢設立獎學金,他可以捐出工資;他沒有佔過“放蕩“女教師王一曼的便宜;在張一曼被所有人欺負的時候,他甚至可以算沒有參與;為了保護佳佳他可以一夫當關,他保護的是人性最後的尊嚴,可是在槍響的那一刻,他屈服了,下跪了,而且屈服得徹底。他的一跪,讓觀影者心頭的又一堵牆轟然倒塌。

片中的女主角張一曼熱情奔放,真誠勇敢。在彈幕中,我能看到很多人在攻擊她的放蕩。裴奎山聽別人說,她以前在城裡有很多黑歷史,我們也聽裴奎山說她在城裡有很多黑歷史,從影片開頭,只裴奎山的一句話,我們就信了這個傳言對不對?這就是人性的黑暗,如果說張一曼是犧牲品,影片中的所有人,也包括觀影的我們(彈幕為證),都是推她上祭壇的一員。其實,我們真正的能夠坐實她“放蕩“的戲碼,一個是關於裴奎山的,一個是關於銅匠的。她或許喜歡過裴奎山,但裴奎山的齷齪表白,讓她明白了他不是真的喜歡她。而對於銅匠,她是被別人和自己一起道德綁架了的犧牲品。她同情他的無知,喜歡他的簡單真實,而最後又被迫傷害了他,她是自責的。至此,張一曼被綁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所有人都鄙視她,甚至包括她自己。張一曼的命運是映照人性的一面鏡子,照出所有人的嘴臉,而她最後的死是對人性最終的審判。

特意把銅匠發在最後,因為這個小人物,最可憐,也最可恨。這部影片感人之處就兩處。一、銅匠第一次離開學校的時候,笨拙地向張一曼解釋他不能留下來也不能經常來看她的理由,並深情地為張一曼唱了一首蒙語歌,感動到張一曼了,也感動到我了。二、當銅匠老婆帶著銅匠來找張一曼算賬的時候,窩囊的銅匠突然變得勇敢起來,奮起保護張一曼,像個男人一樣。可是張一曼接下來的話卻一棍子把他打入了地獄。銅匠的靈魂是從次開始扭曲的。

這部影片,是關於人性的評價,銅匠老婆說:“你們才是牲口。”

她不止說張一曼,她說的是“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