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看到網上有人吹捧、打賞一款“防疫大課堂觀後感生成器”,我第一時間翻出學生們提交的與戰疫有關的文章,確認一下,自己的學生是不是也會用這種荒唐的軟件來糊弄寫作、貶低自己。

常有學生覺得我對待寫作的態度過於迂腐。他們覺得,有些寫作任務就是形式主義,比如報告、心得,網上有很多,隨便應付即可。我覺得這是可恥,人獲得自我表達的機會,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用低級手段玩弄自己的表達和寫作,看上去輕鬆,卻是在潛移默化地嘲弄自己。

2020年春天這場疫情,熬到最後,給了我們太多值得反思的事情:勇氣和怯懦、無畏和自私、真情和謊言……到疫情快熬到頭的時候,來了這件和寫作有關的荒唐事——自嗨作假與狗屁不通!

現象級“思政大課”衍生出的鬧劇

據說,這款所謂的“防疫大課堂觀後感生成器”源自一門現象級的“思政大課”,四位高校名師網絡授課,和上千萬大學生共同探討這次疫情告訴了我們什麼、青年該擔當怎樣的責任,數據顯示,這門課有超5000萬人次在線觀看。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看留言評論,這堂大課贏得了不少青年的讚許:“學生們在線留言,‘抱著隨便聽聽的心理,誰想到就聽入迷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疫情期間,新一代青年絕不做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

既然反饋不錯,那麼隨之而來的觀後感大概不會錯吧,但荒唐也就從此開始。很多學生還在收納心情、梳理思路,或者運筆如風,或者按照常規在網上一番搜索,準備開始東拼西湊。網上悄然出現了這樣一款文章生成器——“防疫大課堂觀後感生成器”。

瞬間,只要知道的學生馬上就像重新遇到了2020年的春天,有評論為證,讓人不知道該擺出一個什麼樣的臉色面對這些“大學生”: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有高手簡單分析了一下這個應用的運行機制,其實比較簡單,文章分成三大段:

  • 首段,交代觀看課程的背景,捎帶說兩句非典和我們面對新冠肺炎的感受;
  • 次段,列舉抵禦新冠肺炎過程中,湧現的各種“感人”的事例,多采用排比、羅列的方式;
  • 尾段,帶著感嘆號的表決心!

文章生成的原理就是依託這種簡陋的“三段論”展開,在後臺分別準備10段以上的開頭、舉例和結尾,第二三段的內容有關聯性,可以互相調整順序,就會隨機組合出至少2000種以上的觀後感文章。

對於中學階段掌握了哪怕一點點寫作基本能力的學生來說,這種組合的文章都顯得太過拙劣,但事實告訴我們,確實有一大批接受了12年以上閱讀寫作訓練“天之驕子”,進入高校之後,仍然不會寫作。面對一場註定會改變人類命運的疫情,他們還是隻會請機器替自己思考和表達。

文章的最後一段,慣例就是表決心,只是,這樣隨機生成的決心,有誰敢信任,這樣隨機生成決心的一代青年,讓人只會覺得荒唐。

30萬人、90萬篇文章

如果把這件事當一個玩笑看,可能很多人會輕鬆一些,看大家的評論,這些生成文章的大學生們集體洋溢著一種如獲至寶的歡樂,進入程序,你還能看到竟然有不少人很講規矩,排隊給製作者打賞: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生成器的製作者透露,到3月10日中午13點,有289922人使用了這款文章生成器,共生成了927617篇觀後感,其中有553人參與打賞,收穫1074.87元,滑稽的一點在於,製作者還拿出1010元,捐給了韓紅慈善基金會。

至此,這個渾身充滿荒唐色彩的觀後感寫作遊戲,從頭到尾都充溢著網絡色彩:從應付寫作開始,發展為用遊戲的形式拼湊感受和決心,幾十萬人參與,生成近百萬篇文章,結尾的時候調性突變,來了一次充滿愛心的捐款。

這個結尾,像極了一個被生成的“表決心”!

“風月同天”過後,我們該怪誰

身為一個語文老師,無奈地搖頭苦笑完之後,對語文的敏感讓我迅速把“風月同天”和“生成觀後感”聯繫起來。

新冠疫情伊始,來自日本的防疫捐贈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引起一場全民討論,面對危局,我們心有所感想要張嘴表達內心的喜悅或哀傷時,脫口而出的那幾個字不僅代表我們的心情,還吐露出我們所有的文化修養。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給學生講課,說到作文潛在的價值,我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

你的文章雖短,但它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暴露出你幾乎所有的文化修養。鄙俗、荒誕,還是雅緻、幽靜,你心裡是鐵青色的戈壁灘,還是光風霽月、楊柳依依,一覽無餘。

“風月同天”這件事火了之後,據說媒體間還有過爭論,我和幾個媒體的朋友聊天提到這件事情,扯來扯去,有明白人講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特別能點透在這件事情背後國人的心態,他說:

無論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是“武漢加油”,都能表情達意,這就夠了,人類發明文字的功用就是如此。區別是,箱子上的詩句,醫院裡被焦慮重圍的讀書人,都勾起了很多人內心的掙扎——這種文明人說話的狀態,體面,真好!

在身處絕境的時候,最能引發人們對秩序、文明、理性、溫情的渴望,“武漢加油”是標語式的鼓舞與號召,“山川異域”喚起的則是我們在危局、焦慮之中對自己是文明人的認同,簡單幾個字,能夠緩解甚至挽救我們心中的荒涼之感。這時候,誰都不會說文字是沒用的。

正是被這種形式喚醒了,在中國扛過最艱難的時期,回贈給日本物資時,我們也終於想起了中華文明本身是一個充滿了詩意表達的詩性文明,在箱子上,我們也有心地寫上: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個瞬間,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們被迫想起來,原來我們是盛產詩歌的文明人。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我自己寫,也就這種狗屁不通的狀態了

如果沒有這個“生成觀後感”的事情,我們這些當語文老師的可能會鬆一口氣,一次全球性的瘟疫之後,通常會帶來全人類層面的反思。上一次蔓延歐洲的黑死病,揭開燦爛的文藝復興。果真如此,我們完全可以期待疫情結束之後的全民反省中,如何提升我們的文化修養也會躋身反思。

反省還沒有開始,不會寫作、要生成觀後感、求網絡幫我們表決心就給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別太樂觀,你身邊有整整一代人連狗屁文章都寫不同。

簡單總結一下給這個小程序的評論,高頻出現的話是:我自己寫也就這個水平了。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明明是狗屁不通的文章,竟然讓這幫大學生覺得“自己寫的水平也就如此”。這該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尷尬,還是大學教育的可憐。當語文老師的不少都知道,錢學森先生有一個質疑中國教育的問題,叫“錢學森之問”,與之相呼應的還有一個質疑中國語文教育的著名問題,叫“呂叔湘之問”,內容很刺人:為什麼中國的學生,花了12年時間,用了幾千個學時的時間,仍然不能讀書、不會寫作。

有人質疑呂叔湘先生這個問題,覺得不對,這次的文章生成器告訴這些人,老先生的著急,沒錯。

也會有人想隨手抹平這件事:不就是大學生們想偷懶應付一下作業的戲謔行為嗎,犯不上這麼上綱上線。我相信,這種人不會少,還會有一些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他們為什麼想息事寧人,我心裡的“小人”悄悄說:或許,他們也是一要寫文章就找網絡的人。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我雖然是個中學語文老師,經常自怨自艾,哀嘆語文老師的身份尷尬,整個國家還沒有從內心深處尊重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我瞭解中國的大學對待寫作的態度,雖然有清華大學高調地給所有本科生開寫作課,但大部分中國高校,仍然很少把寫作能力當成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來培養,如果要追究“讀後感生成器”的根源,這種傲慢、偏狹的態度也一定要算進來。

當語文老師時間久了,其實,我們很多同行已經擁有了某種“免疫力”,不就是寫作嗎,沒這種能力好像並不影響大家好好地活下去,沒必要較這個勁,語文老師需要這樣給自己寬心。但是,這件小事放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不得不讓我們緊張。

如果不會寫作是因為每天的生活很刻板,經歷太少,對一個刻板的題目無感,筆頭乾涸,似乎能理解。但整個國家被這樣一場席捲全球的瘟疫困在家中一個多月之後,仍然無感,就顯得有點可怕了。

我們不好說這幫“大學生”歡樂地去“生成觀後感”是因為懶惰,還是麻木,他們是已經習慣了讓別人替我們思考、表達,還是已經喪失了好好說人話的能力,這是這個觀後感生成事件,最讓人心悸的地方。

催淚的戰疫故事竟攔不住30萬人用網絡生成器刷“抗疫觀後感”

看著這場鬧劇,翻完學生交給我的作文,我心中還是平靜下來了,我手裡的作文裡沒有這種僵硬生成的文章。昨天上網課,我也剛好給自己的孩子們講過,在這樣一場瘟疫中,我們該怎麼發掘和表達內心的感受:

我們的生活就是一泓靜水,疫情是一塊石子,扔進來,打破了我們的平靜,寫作文,就是要寫平靜被打破的時候我們的心情。

焦慮、無聊、困擾、緊張、恐懼、疑惑,每個點都可以變成文字。日常的生活是怎樣的,講一個小故事給大家,戰疫這一個多月的生活是怎樣的,講一個自己的或看到的故事給大家。

不要無聊的排比和列舉,一篇關於新冠肺炎的觀後感文章,要的是你看到或聽到的故事,要的是一個正常人講完這個故事後,最自然的反應

這樣給我的學生講解的時候,我心中多少有些希望,至少,在我們的努力範圍內,可以讓這些孩子不要像上面那一代人,只會用網絡生成狗屁文章。

-END-

作者 | 格物谷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