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說句實話,要是把古代人給放到現在的酒桌上,快速的給他灌兩杯高度白酒,順便領去KTV溜達一圈,他怎麼也得下水溼身。

翻閱了一些資料,發現在古代其實主要喝的酒是低度數的米酒和黃酒,根據古書記載顯示,這兩者的生產釀造工藝大概是差不多的,只不過這米酒釀造用的原材料是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為主的原材料,而黃酒的原料就多一些了,不止於這些,還包括其他的一些原材料。

另外,米酒喝的是新酒,也就是剛剛出鍋的酒,而黃酒一般都是陳酒,米酒在保存足夠的一段時間後也就變成黃酒了。

總體來說呢,黃酒可能也包括住了米酒,度數方面會比米酒稍微高一點。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泱泱華夏,地大物博,地產豐富,每個地方的叫法和情況都不太一樣,所以,說法也是很多,眾說紛紜,可能跟我們有些地方的說法還不一樣。

無論黃酒或者米酒,都是穀物為主的發酵酒,製作過程比較的簡單,一般都是把米飯給蒸熟,晾涼以後,拌上酒麴,再進行發酵,發酵完成之後用篩子把酒糟給過濾乾淨,過濾以後的酒給放到罈子裡面進行封存,到差不多的時候拿出來喝就行了。

這種發酵酒,普通老百姓都能釀造,釀酒的技術肯定沒辦法跟現代相比較,有時候酒體裡還會殘留一些米渣,喝的酒也不是完全的清澈透明,還有一些肉眼可見的渾濁,所以,在以前也稱呼古酒為“濁酒”,北宋大詩人范仲淹曾寫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千古名句。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由於釀造技術低、工藝簡單,大多數釀造出來的酒的度數並不很高,普遍都是在十度以下,最高的也不會超過十五度的,技術在粗糙一點的則可能只有三五度的樣子。

三五度的酒是個什麼概念呢?其實這跟水已經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喝這樣的酒自然是能喝多少水,酒就喝多少,當然是千杯不醉了。

但是咱們古時候的酒,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時間的發展,工藝的進步,提純技術也越來越高,酒的度數也在慢慢的提升。

不過,黃酒這種類型的發酵酒,即使技術再完善、再成熟,它的釀造工藝在這裡,度數也不會很高。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徹底的提高了白酒的度數,是由於蒸餾釀酒的技術的出現。

由於時間太過於久遠,蒸餾酒是我們國家的自主發明,還是傳自他家,目前眾說紛紜,還不是很好考證,甚至具體出現的時間,都無法完全確定。

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一書裡認為蒸餾酒是在元代時期出現的:“燒酒(就是蒸餾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和發酵酒相比,蒸餾酒的釀造技術的進步主要是體現在蒸餾器上面,通過蒸餾來進行提純,含有雜質會更少,甚至可以直接提純出來酒精。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在元代的古書文獻中已經有關於蒸餾酒以及蒸餾器方面的相關記載,如果是據此來認定蒸餾酒的最早起源是在元代,也是不嚴謹的,經過很多學者後來的考證,其實是在宋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存在蒸餾器了。

而且在唐詩裡面,也有和蒸餾酒相關的詩句,《荔枝樓對酒》這首詩裡面有寫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而另外一詩中也有寫道:“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可見唐代已有蒸餾酒。

而在我們近代出土的東漢的古文物裡面,也發現有青銅器的蒸餾器,雖然缺少更多、更全面的歷史資料作為支撐,但是種種跡象來表明在我們古代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出現過蒸餾酒。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也有一種可能是這樣,蒸餾酒在古代出現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並沒有得到古代中原人的認可和喜歡,而由於遊牧民族在北方所處的寒冷氣候條件,所以更容易接受、也更喜歡高度數的蒸餾酒,後面宋代以後,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強大,建立了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之後,文明之間經過發展融合,蒸餾酒在元朝的時候得到了快速的認可。

在歷史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蒸餾酒並沒有完全的取代黃酒的地位,尤其在中原地區以南的廣大地區,黃酒還是存在著廣闊的市場。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那麼總結起來,應該是這樣,在元朝之前,一般喝的都是黃酒,度數非常的低,跟喝自來水水一樣,從元朝以後,酒就形成了一個分水嶺,如果是喝蒸餾酒的人,應該不可能能夠做到千杯不醉的,但是喝黃酒的人卻依然照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