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期,国际关系格局,从一超多强到多极化?

战国时期是大国兼并激烈的时期,也是各大国争相改革富国强兵的时期,大国崛起和衰落此起彼伏,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超多强的格局(前420年—前370年)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变法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独霸河西、灭掉中山、开拓东郡等。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号召三晋一体,组织军事同盟,一直对外侵略扩张,打的齐、楚、秦等各大国满地找牙,战国七雄中几乎被打了个遍。

整个战国初期接近六十年的时候,魏国称为中原首霸,三晋同盟下的魏国,实力碾压任何国家,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公元前420年—公元前470年,这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超多强的局面。魏国独霸天下,其他任何一国都不能与其争锋,魏国是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如楚国,齐国,赵国也是强国,但是与魏国差距很大。

战国前期,国际关系格局,从一超多强到多极化?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疆域图

战国前期,国际关系格局,从一超多强到多极化?

魏武侯时期的魏国疆域图

魏国霸业的衰落(前369—前354年)

魏武侯在位时,军事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使得魏国疆域进一步扩张,魏武卒横行天下。但是常年的战争使魏国的国库逐步空虚,霸业的物质基础开始动摇。再加上三晋同盟的瓦解,魏国优势开始丧失。魏惠王在位时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三晋同盟彻底瓦解,同时忽视了秦国,给秦国踹气之机,穷兵黩武任用庞涓全力投入到中原争霸。此时的魏国已经不像魏文侯和魏武侯时那么强大,霸业开始捉襟见肘,不断有国家向魏国挑战。

战国前期,国际关系格局,从一超多强到多极化?

齐魏争霸时期(前354年—前342年)

此时的魏国霸主地位遭到挑战,三晋内部的赵国并不臣服,东方强国齐国也想和魏国一争高下,取代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邯郸,邯郸告急,齐国派田忌和孙膑来救援,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的计策,在桂陵之战大败魏国。

公元前342年,魏国再次进攻韩国,齐国再次围魏救韩,在马陵之战再败魏国,魏国霸业由此衰落。

齐楚秦三国的崛起

齐国:齐威王运用邹忌变法,明君贤臣,整顿吏治,齐国国力蒸蒸日上。军事上拥有田忌和孙膑,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相继大败魏国,成为一方霸主。

楚国:楚悼王运用吴起变法,楚国政治面貌得到改进,军事上屡败三晋,向南开拓百越千里疆土。楚威王时期,楚国军事实力强大,向北击败齐国魏国,向南击败越国,蚕食越国大片领土。

秦国:秦孝公继位,运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爵等措施,使得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潜力巨大并极具扩张野心的军事强国。秦孝公重新吞并西戎,趁魏国在中原争霸之机,伺机进攻魏国河西。

战国前期,国际关系格局,从一超多强到多极化?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前354年—前328年)

公元前354年和公元前342年,魏国分别入侵赵国和韩国,两次被齐国击败,魏国精锐损失大半,魏国霸业旁落。魏国虽然两次大败,但是毕竟还是中原强国,公元前334年率先称王,并且和齐国徐州相王,说明魏国还是有实力的。

公元前354年—前328年,魏国加上后来居上的楚国、齐国、秦国,中原出现了四大强国并立的局面,也被称为战国时期的多极化时代,这一时期大概持续了二十多年。

《大争之世》20篇 《图史春秋》20篇

《从游牧部落到穆公称霸》20篇

《秦始皇系列》20篇《楚汉之争》20篇

《两汉盛世》20篇 《汉末三国》30篇

一共150篇文章,800幅图,敬请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