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以後,中國封建皇朝就下坡路了?

用戶51159283024


我覺得題主這個說法並不是特別準確,唐朝之後封建王朝並不是一味地下行,也出現了大繁榮的時期,我們可以具體來聊一聊這個有趣的話題。

我們概念裡一直覺得唐朝是封建社會的頂峰,因為這個朝代有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就。政治上,經過幾任皇帝的作為,到了唐玄宗時期,勵精圖治、擴張疆域,在民族關係上實行和解(和親)政策,保證了國家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長。經濟上,從貞觀之治伊始到開元盛世,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減輕人民負擔,發展農業,使國力不斷強盛,。杜甫詩裡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文化上,唐詩幾乎就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湧現了許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和千古流芳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他們的唐朝文化留給世人的最美回憶。外交上,《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多達70餘國,中國的商品和文化迅速向日本、新羅、天竺等國家傳播。開元盛世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

但“安史之亂”,讓這一切繁華化為煙雲。我一直覺得,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政治事件,因為它讓一個繁花似錦的王朝逐漸走向了衰敗,讓璀璨奪目的文化向野蠻的殺戮倒退。到了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外敵入侵,唐朝政府已經是名存實亡,難復昔日輝煌。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是個混亂的過渡時期,此後歷經宋、元、明、清等幾個大統一時代。這些朝代也出現了各自的繁華時期,因為作為統治者,最終的目的也希望國家安定,他們才可以高枕無憂,但這需要賢明君主的作為。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大力發展生產,鼓勵商業,特別加強對南方的開發,數任君主對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特別重視,宋朝的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得到重大發展。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有三項誕生於這個時期。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南方的臨安幾個城市人口達到百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展示了東京汴梁的繁華景象。柳永那首《望海潮·東南形勝》描寫了臨安(杭州)的繁華與美麗。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據說金朝就是看了這首詞才窺覬宋朝的繁華,大舉南侵。貪婪和戰爭是毀滅一切美好的罪魁禍首。

此後到了元朝,雖然中原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元曲等世俗文化得到發展,多民族得到了融合,中國的疆域也大大擴大了。到了明朝,同樣擁有繁華的階段,比如史料記載,萬曆年間,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國家經濟還是得到了發展。豐富多彩的城鄉生活也讓慕名而來的外國傳教士們看花了眼,利瑪竇等外國學者們,更是驚呼“遠比歐洲富裕得多”。尤其是小說的創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西遊記》、《金瓶梅》、《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創作於這個時期,民間文化蓬勃發展。

到了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幾任皇帝的作為,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華局面。那時的大清國,是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疆域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統一蒙古、東北、新疆、西藏、臺灣,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所以,唐朝後的封建王朝其實並沒有走下坡路,真正的落沒應該是從清朝晚期開始。為什麼會有無法超越唐朝的印象,那是因為“開元盛世”的盛況實在是太令人嚮往,它站在一個令人仰止的高度,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特別是外交方面,萬國來朝,那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國強民富、安居樂業,中華民族終將得到世界的尊重。


顧空城


雖然盛唐總是令人懷念,但後面的大一統朝代無不是巔峰的代表。

首先說宋朝,雖然武功比不上漢唐,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政治最昌明、生活最豐富的朝代,沒有之一。北宋歲入1.5億貫,南宋也有1億貫,直至清末才趕上這個水平。宋朝的生活休閒極度發達,沒有宵禁讓夜生活特別豐富,破百萬的大城市也不足為奇。

其次說明朝,著名的不和親、不投降、不納貢。只有站著死,沒有跪著生,明朝也忠實履行了這個說法。另外,明朝將強大的蒙古人趕到了蒙古高原,兩次救朝鮮于危難,鄭和下西洋向各國宣揚了大明的聲威。大明朝,中國火器和工商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只因天災人禍導致了最終的滅亡。

最後說清朝,滿清君主權力集中達到頂峰,對於國土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清朝時期奠定了國家的版圖,並實行了有效的統治,相對於前朝的勢力範圍有了巨大進步,清帝國極盛時期的領土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


以史知今


安史之亂後,漢人已經不相信外族。變本加厲就變成固守中原,對征服外域甚至吸取其他文明成果不積極。除了元以外,其他朝代過於保守。元朝又存在對地方管理不周,內部腐敗(民族歧視有但不是非常嚴重,元朝漢人能當相,其他少數民族也能高居要職)等問題,後世也沒有一個朝代能重現唐的輝煌了。

有的說: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也是中華歷史由盛轉衰的節點。

整個民族的性格由外向型變成了內卷型。

唐朝是外向型中華的巔峰,所以能打下的疆域是最大的。

清朝是內卷型巔峰,所以實際控制的地域是最大的。

有的說:清朝開創了康乾盛世,而康乾盛世又是封建經濟的巔峰,大清遠邁漢唐這句話不是隨便說出來的。只是所謂盛極而衰,王朝都有周期。





中外歷史百匯


大唐盛世是什麼光景,兵強馬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領先,萬邦來朝。

唐以後咋就一朝不如一朝了呢?特別是到了清末,世界列強崛起,再瞧這大清啊,只剩下縮脖子捱揍了。

原因很多,今天我從國防安全這個角度來淺析。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

一個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一是發展問題,二是安全問題。

唐朝以後,多數封建帝王重文輕武,對國防安全大大忽視了。

不僅如此,有的帝王們擔心武將造反,還刻意弱化國家軍力,減少軍備投入,殺害優秀將領。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的團滅功臣這些事就不提了。

從北宋的靖康之難,到明朝的清兵入關,再到清末八國聯軍進北京,封建王朝無時不在受到外部勢力的侵擾。其中南宋、大明兩個封建王朝就因少數民族入侵而亡。

沒有穩定的外部環境,社會發展受到衝擊、停滯、甚至倒退也是必然的。中華民族也從遙遙領先人類文明到徹底落後,一步步跌向深淵。

國雖大,忘戰必危。沒有強大軍事支撐的民族就是花架子,別人一碰你就倒,捱打落後是難以避免了。


微山秋水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是非常強盛的,但是在這之後唐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安史之亂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在唐朝尚武即使是文人也配劍那可不是裝飾“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可不是說說的李白就劍術絕倫。唐詩中的文人渴望從軍期盼建功立業的詩句比比皆是。大唐榮耀軍功居首這就養成了唐人骨子裡的對戰爭的渴望對暴力的崇拜。中原王朝有走向衰敗的轉折點就是唐朝。

然而物極必反,當唐人將周邊的異族人的頭顱變成自己的軍功後仇恨的種子在他們的後代心中種下。當大唐如日中天時他們順服的如同小貓一樣可是李隆基將大唐的遮羞布扯下,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本來就是胡人此時化身猛虎吞噬了大唐的安寧。

  自此後,中原王朝對武力萬分忌憚趙宋更是將武將的地位打到谷底人們的精神面貌由此轉變。不再是尚武會吟詩作對才是正道能東華門唱名才為人傑。由宋始文制武成為常態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唐朝尚武最後弄的藩鎮割據丟了天下這為後來的王朝借鑑,限制武力提倡以文治天下讓天下有志之士都讀書以此囚籠天下江山也可永固了。

  可是事與願違,都讀書了好男不當兵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打來了,國破家亡山河淪喪。唐朝是盛極而衰它的滅亡導致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性格都急劇變化由自信開放尚武變成了內斂含蓄崇文。唐的滅亡是個轉折點,是民族血性丟失的開始。喪失了開拓進取的民族面貌,之後的日子裡再也沒有漢唐的“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豪邁氣概。只有明清專制的橫行近代的屈辱現代的復興。





小華歷史


在唐朝以前,異族再怎麼兇惡也沒有到威脅王朝生死的地步。在唐朝之後,異族的實力開始猛漲,甚至在中原建立王朝,這是為什麼呢?

1.元朝和清朝就不用說了,直接就是異族建立的王朝。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如何當上皇帝的,不用多說了吧。所以宋朝就開始了重文輕武。靖康之恥和這個舉措也有很大的關係。完全不考慮異族想要入主中原的狼子野心,反而天真的認為只要朝貢就能安寧。可打敗仗去朝貢,也不想打勝仗讓武官起來。

2.軍隊訓練是成體系的,但是宋朝卻頻繁的跟換將軍,簡直就把軍隊當玩笑了,真以為異族的刀不鋒利了。異族沒有這些"陋習",即使有也遠遠沒有宋朝嚴重。而且宋朝這種不重視軍隊的思想,甚至抑制的行為,士兵們哪有動力去殺敵。

3.宋朝之所以異族被異族所滅,就是因為皇帝對朝中武官看的太嚴了,甚至打壓,這就導致了朝廷中沒有足夠能力的將軍,即使有,對打勝仗的心思也沒有那麼重。

即使宋朝再怎麼輝煌,在面對異族的時候都採用柔和的方式,豈不知這之後增長異族的野心。再輝煌的朝代在面對類似靖康之恥的事件時,都黯然失色。拳頭不夠大,怎麼光鮮的衣服、再怎麼豐厚的家產都是為他人徒做嫁衣。


秦國尉


原因很簡單:

中國在唐朝達到鼎盛時期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文化科技,軍事實力,領導智慧,選舉制度,政權組織,人口規模,地理形勢等等數據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就像今天的美帝。所以強盛是不言而喻的。

1.唐朝之前的隋朝為唐奠定了良好的實力基礎且人心思統。

2.五胡亂華時期,東晉與宋齊梁陳比較完善的保存了九品中正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家族統治與輔佐]和漢人分氏族集團統治的制度;儘管北方主要由異族統治,但主要是採取漢文化和漢制度來管理。特別是冉閔大規模殺胡以及鮮卑族北魏孝文帝胡服漢化之後,漢民族因制度,文化,服飾上的先進性而迅速同化其他少數民族,並使之成為自身一部分。這為隋唐的統一強大累積了實力基礎。

3.反觀唐安史之亂之後,正是因為中原文化的相對優越性,並擴而廣之,周邊的民族不斷學習漢唐文化與上層統治的先進部分,並結合自身優勢,逐漸與中原並駕齊驅。加之唐以後軍閥混戰,人口急劇減少,科技優勢隨之下降,更要命的是,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給外族,反而使異族在實力對比上處於支配地位,也是後來宋朝在戰略上始終處於下風的重要原因。另外宋朝的崇文抑武的國策,上層建築中在統治上的決策過程中太注重民主討論,拖拉扯皮,勾心鬥角的“n權分立”,對外政策畏首畏尾,往往造成貽誤戰機,從而更加重了敵國的狼子野心與自身的積弱積貧。

3.漢晉隋唐的上層建築的統治核心除皇室外以一兩個同姓同血緣的大氏族為主,往往在關鍵時刻一致對外。最多是這個氏族取代那個氏族,儘管壓抑了下層百姓的仕途。宋以後廣泛採取科舉制度,變形成了各個門派的師生保舉依附體系還有賣官鬻爵的官僚體系,每次科舉考試不一定是相同的人主考,自然會形成不同的集團。,具有諷刺一味的是:而同時遼金實行的是緊密的漢晉隋唐的而宋朝遺棄的九品中正制

4.金滅遼,北宋時,學習或掠取了大量的科技或人才,加強自身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服飾,風俗,長處;元滅宋時也一樣同金人的做法,大量中原,江南人口被屠殺,被擄掠,科技文化上的優勢喪失殆盡,並隨著蒙元的西征傳到了西方,才有了西方的文藝復興的發端。

5.明朝雖然是漢人的統治,但是沒有繼承漢唐隋晉宋的優點,繼承的是宋朝的所謂民主制度,276年內政爭不斷,內耗不已,末年更是兩面作戰,最後被李自成輕而易舉的攻破北京。特別是南明初,李,明兩家因是世仇因此在清軍打敗李自成後,強大而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的方針的打擊下,迅速滅亡,。明清政治體系幾乎是一樣的,大力推行程朱理學的腐朽落後的封建禮教思想。特別是清,為了鞏固維護自己的異族統治,殘酷屠殺擁有最先進科技文化與生產關係已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中原與江南的漢人達五千萬,而後大興文字獄遏制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進步思想的傳播,所以在被西方武力轟開國門前,中國一次次缺少或喪失了恢復大唐盛世的條件或機遇,也就不奇怪了


herloo


唐朝為什麼經過安史之亂之後就走下坡路滑鐵盧了

最佳答案

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了。

唐朝雖然在鎮壓安史之亂之中獲得勝利,但最根本的問題—地方藩鎮割據問題並沒有解決,導致以後不斷髮生農民起義、形成很多割據政權。

安史之亂前後長達7年之久,是當時的一場大浩劫。當時人民流離失所,周圍荒無人煙,要想恢復原來的狀態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安史之亂削弱了唐朝的力量,為了補充力量,唐政府向人民橫徵暴斂,他們對人民的壓榨更激起人民的反抗。唐朝又要去鎮壓這些起義,這就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安史之亂後,唐朝力量的衰弱,周邊的少數民族藉機侵略。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1喀什葛爾的胡楊1


我只提供一個視角,

漢之前北方的匈奴,鮮卑,等五胡,聽說過誰寫漢詩,做漢詞,有史官給自己寫歷史嗎?

漢之後,五胡併入華夏,而後隋唐一統,聽說過北方的突厥人,寫漢詩,做漢賦,皇帝用漢文寫突厥史嗎?

然後到了宋,北方遊牧民族帝國整個變了樣子

遼國在文化上也仿唐制,開科取士,很多遼國皇帝的漢文化造詣都很高。比如遼聖宗耶律隆緒十歲能詩,一生作詩五百餘首;遼興宗耶律宗真工詩詞,善丹青,嘗以所畫鵝、鷹送於宋朝,據傳點綴精妙,宛乎逼真,宋仁宗亦作飛白書以答之,一時傳為美談。

金國

天眷二年,完顏亶仿照中原王朝,開始制定各種禮儀制度,政治上廢除勃極烈制度,行遼、宋漢官制度,設立三師、三省,完顏宗磐、完顏宗乾和完顏宗翰三人共同總管政府機構,建立了以尚書省為核心的三省制,基本實現了漢化。

元朝皇帝聽從漢族大臣建議,恢復和設置了名額有限的科舉制度,還設立了“儒戶”來保障讀書人的基本權益。

尊孔也是元朝統治者考慮的,他們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還設立了主講程朱理學的太極書院。

當然元朝漢化得不徹底,所以國祚不長,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總之吧,唐以前的漢胡,漢是漢,胡是胡。漢人主要就是農耕文明,胡人基本就是遊牧文明。所以胡漢之爭可以看作是農耕文明對抗遊牧文明,或者說先進對抗落後。

唐之後,漢還是農耕文明,但是胡卻迅速漢化,結果導致胡的文明既不是農耕也不完全是遊牧,而是融合了遊牧和農耕二元的一種新型制度。

遼,金在漢化的過程中,幾乎失去了遊牧文明的底色。元則在糾結和嘗試中內耗而亡。到了清,這種二元帝國如何治理的問題才徹底解決。也即是以漢文明為主體,對遊牧地區實行一國兩制。

其實,清帝國對北方蒙古和西方西藏新疆地區的掌控遠比漢唐要更強。

我說這些的意思是,漢唐時期,漢胡是先進對落後。隨著周邊地區漢化得越來越厲害,漢對胡的優勢越來越少,而胡由於融合了遊牧文明的一些長處反而對漢有了一定的優勢。其表現就是純漢族政權的表現越來越差。

從邏輯上來說,先進的文明必然會向周邊擴散,當擴散達到一定程度,先進性就會降低。然後自身如果出現問題,就會被周邊文明反客為主。

放到今天來看,英美在過去四百年當之無愧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先進的文明技術都在源源不斷的向四周擴散。制度的相對優勢越來越少,在制度不出現重大革新的情況下,英美在世界的地位逐漸下滑就如漢帝國在東亞的地位自唐以後不斷下降一樣。

大家可以想一想,秦漢落實郡縣制和儒學治國,唐宋落實科舉制度,而後的明其實在制度上相比而言只是修修補補。想一想美國,已經有多長時間沒有制度創新了。如果制度優勢不足,領先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高高在下喲


並沒有走下坡路,而是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豐富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農耕社會的管理方式不能滿足社會日益發展的需求了,於是管理方式和社會發展產生分裂,導致社會多元化形成的利益和訴求的衝突,感覺好像是下坡路,其實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在不斷融合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得到完善,進而煥發新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