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觀點摘要:"非接觸作戰"理論,不僅變革著戰爭的物質基礎,同時還變革著戰爭的方式和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對現代戰爭產生更深刻、更久遠的影響。本文重點研究了"非接觸作戰"對武器裝備和編制體制的影響,對於非接觸作戰研究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非接觸作戰的典範-軍用無人機

在不與對方接觸,不受敵方火力威脅的情況下,通過利用自身在防空區外遠距離上發射空對地彈藥以及高超的情報能力等有利條件達到戰爭的目的,這是多年來許多軍事家們所追求的目標。但因受武器裝備作用距離以及其他條件的限制,這一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遠距離打擊兵器和遠距離偵察器材的發展以及電子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為實施這一目標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基礎。建立在遠距離打擊基礎之上的"脫離接觸,間接打擊"的"非接觸作戰"理論應運而生。

一、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激光武器想象圖

先進的作戰思想引導和規定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是作戰基本規律的要求,"非接觸作戰"思想理論也不例外。"非接觸作戰"理論將使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產生新的變化。在廣泛融合新材料一技術、激光技術、隱形技術等多種技術的高精度、遠距離、智能化的武器彈藥的基礎上,構成"非接觸作戰"的主要火力系統。

  • (一)對我軍武器裝備的性能提出了挑戰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我軍空警-2000預警機

美軍之所以要打"非接觸作戰",除了害怕傷亡,不惜用"金彈子打鳥"外,關鍵是在技術上解決了"用什麼打"的問題,基本上做到了"發觀即意味著摧毀"、"開機就等於死亡"。我軍的偵察預警監視系統、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和各種作戰平臺機動能力與強敵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是有目共睹的現實。打贏高技術戰爭固然需要先進的作戰理論作指導,但在胳膊夠不著、眼睛看不見的情況下只能被動挨打。

  • (二)遠距離高精度制導武器成為發展的重點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精確制導導彈

遠距離精確打擊要求優先發展射程遠、精度高的各種戰略戰術導彈、制導炸彈、制導炮彈等新型智能化武器彈藥。電子技術、激光技術和其他技術的發展和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使提高武器的射擊精度成為可能。在這些新技術的作用下,新的武器彈藥發射後可以自主尋找攻擊目標,識別敵我,自動升空俯視戰場,進行戰場破壞和干擾,命中概率高,殺傷力大大增強,並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抗干擾能力和高機動能力。能源技術、材料技術、火藥技術的發展,各種武器裝備的射擊距離將大大提高,隨之將產生作用距離遠的各種戰略戰術導彈。這些為遠距離、高精度、智能化武器彈藥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 (三)促使多功能偵察夜視器材的發展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用於偵察監視的間諜衛星

隨著高精度武器彈藥要實現對敵有生力量的摧毀,就必須要有準確、實時的軍事情報,而傳統的偵察手段的侷限性不能滿足這一要求,迫使新型、高效的偵察器材產生,以便為戰場指揮員提供近實時、高精度、長時間的偵察、監視、目標定位和作戰效果評估等情況,使指揮員和作戰人員根據提供的目標圖像,電子信息,識別偽裝,及時瞭解敵人員、車輛、裝備的位置和動向,選擇攻擊目標。並要具有全方位、全天時、全天候的探測能力和高速自動化處理能力。

  • (四)軟殺傷武器多樣化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航天飛機發射CG圖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武器彈藥對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隨之出現攻擊電子設備和網絡的"軟"殺傷武器。突破由以往通信、雷達範圍的對抗,擴展到火控系統、制導系統、目標跟蹤、戰場監視和指揮系統的全面對抗。通過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線路,改變敵電壓等多種方法,專門攻擊敵雷達、通信和指揮系統的電子器件、電子設備,癱瘓其電路,發射高功率微波病毒,將偽數據或有害程序嵌入敵信息系統,引起敵誤操作或抹掉系統中原有的數據或程序,破壞計算機網絡或系統的正常程序,使敵軍中樞神經癱瘓、指揮中斷、雷達迷盲、通信混亂、探測失靈、武器失控。將病毒植入衛星、航空、航天器,干擾破壞偵察器材的導航能力和設備,攻擊其地面站,釋放低頻射線、微波和粒子束等物質干擾人的大腦功能、視覺,、聽覺,使人煩躁、噁心、頭痛、視角模糊,甚至昏迷、失明、神經錯亂,喪失活動能力,武器裝備喪失功能。人為地誘發閃電、降雨、引導颱風和製造地震,使敵方洪水氾濫,交通中斷,設施毀壞。

  • (五)對我軍現行的武器裝備配套系統提出了新要求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F-16戰機

目前,我軍武器裝備單個武器性能雖有一定的提高,但整體型譜與強敵相比較單一,進攻和防禦能力較弱。海灣戰爭中,美軍F-16頻頻擊落伊拉克米格-29,並非米格-29性能不如F-16,關鍵是與F-16成一體的預警指揮系統為其提供了實時的戰場信息態勢,給米格-29佈下了天羅地網。由此可見,現代作戰是系統對系統作戰,單個武器無論再先進,沒有配套的系統來保障註定要吃敗仗的。

二、對編制體制的影響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我軍DF-26戰略導彈

"非接觸作戰"的核心思想是"脫離接觸、遠程攻擊、精確打擊"。相對於過去,交戰雙方的空間位置和打擊的手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種作戰樣式體現為典型的體系對抗,節點癱瘓。系統結構決定功能,軍隊編制體制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戰爭的結局。與"非接觸作戰"所要求的編制體制相比,我軍目前的編制體制滯後之處主要體現在:

  • (一)軍兵種結構比例不夠合理,打擊手段有限

過去我軍長期應對的是陸上大兵團兵力兵器之間的正面較量,注重部隊陸上戰爭的作戰能力。而相對於"非接觸作戰",我軍的編制體制在軍兵種結構比例方面則顯得不夠合理,實施"非接觸作戰"的打擊手段極為有限: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陸軍炮兵

首先是陸軍龐大,但在"非接觸作戰"中的地位下降。過去交戰雙方作戰,空中火力突擊、炮兵火力和導彈打擊都是作戰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或階段,是為最終地面接觸作戰創造條件。因而,陸軍規模及作戰能力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力量。而在"非接觸作戰"的樣式下,作戰力量結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陸軍作用大大降低。例如在海灣戰爭中,在已基本達成戰爭目的的情況下,地面戰爭僅持續了四天就宣告結束。同樣在科索沃戰爭中,美國採用"非接觸"的打擊方式,在沒有動用陸軍的情況下就達成了戰爭目的;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海灣戰爭

二是海、空軍力量所戰比重小,"非接觸作戰"能力有限。"非接觸作戰"樣式下,海、空軍成為作戰力量的主體。近幾年我海、空軍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總體所佔比重還較小,武器性能水平與發達國家武器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實施遠程精確打擊的能力還較低;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我軍火箭軍部隊

三是火箭軍部隊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有限。從我軍目前火箭軍部隊的裝備性能來看,基本具備與敵軍相抗衡的作戰能力。主要問題表現在火箭軍部隊的規模相對較小,武器系統建設不夠完善,與之作戰相匹配的偵察、預警等信息獲取的手段有限等方面。

  • (二)過分強調軍、兵種界限,指揮協調難度大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戰略核潛艇

從"非接觸作戰"打擊方式上看,一是使用陸基戰術導彈;二是使用空中作戰平臺,從防區外發射精確制導武器;三是使用海基和潛射巡航導彈。可見在"非接觸作戰"樣式下,要綜合協調好各軍兵種的力量,形成"非接觸作戰"的合力。而我軍目前採用的是陸、海、空三軍及火箭軍部隊的軍兵種體制,各軍兵種之間界限明顯,採用相對獨立的指揮領導體制。這種條塊分割的編同的作戰思想。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騎兵對抗德國坦克

目前,我軍總體上在"精兵、合成、高效"上有了一定提高,但陸軍"非接觸作戰"能力以及應付"非接觸作戰"的能力相對較弱,體制編制明顯不適應"非接觸作戰"這一新的作戰思想。滯後的體制編制,形不成整體、高效的作戰能力,用機械化時代的體制編制來打信息化時代的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用中世紀的騎兵對抗德國機械化的鋼鐵怪物所演出的悲劇又有什麼兩樣?武器裝備的更新,要求變革傳統的編制體制,確定新的力量體制,適應變化的客觀實際,以實現人和武器的最佳結合,確保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就要求: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國產第一艘航空母艦——山東艦

第一,必須推行精兵政策。隨著高技術武器裝備大量裝備部隊,軍隊的數質量與作戰能力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質量建設佔居主導地位,迫使軍隊減少數量,壓縮軍隊的總體規模,提高人員素質,增強駕馭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能力,以實現人與武器裝備的最佳結合。迫使軍隊減少應付全面戰爭所需要的部分力量和技術簡單、易於組建的部隊和核威懾力量,保留能夠滿足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兵力和應付局部戰爭以及各種危機的"基礎力量"、常規部隊和特種部隊,擴大海空軍和技術兵種、專業兵種的比例。減少繁瑣的中間指揮層,縮短反應和指揮時間。重視提高軍隊的重建、擴充能力。遠距離精確制導武器的誕生,打破了前線和後方的戰場格局,這就要求在裝備上打破先現役部隊,後頂備部隊的模式,實現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的一體化,以提高兵員質量和部隊整體作戰能力。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由海陸空三軍組成的三軍儀仗隊

第二,編制結構進一步合理。為了使軍隊更有效地發揮遠距離精確打擊的能力,軍隊各軍兵種結構必須科學合理,既要考慮到和平時期的軍事需求,又要考慮到戰時的兵力擴充,謀求便於組織指揮、便於機動和隱藏、便於發揮火力和獨立作戰的編制結構,力求形成全能型的作戰力量。整體結構只要存在著任何薄弱環節,都將嚴重製約軍隊整體效能的發揮。

第三,兵力結構混合化。"非接觸作戰"理論的產生,將取消軍種界線。形成不同兵種之間、分隊之間的合成,甚至混編,使內部結構嚴密、協同作戰能力強,形成陸、海、空、天一體部隊,以便充分發揮其整體作戰效能。

非接觸作戰,推動武器裝備精確化、智能化,促進傳統編制體制變革

朱日和演習畫面

第四,軍隊編成小型化。軍事信息技術的發展,前線指揮官可直接獲得各種情報,中間指揮人員將失去存在的必要。為了提高作戰效益,就迫使其減少中間指揮人員。精確制導和大威力兵器的出現和廣泛運用,對大部隊構成了嚴重威脅,也迫使部隊編制向規模小、指揮層次少的小型化方向發展。通過結構的優化組合,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提高作戰效能和反應速度,以便於組織指揮,便於隱藏和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