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观点摘要:"非接触作战"理论,不仅变革着战争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变革着战争的方式和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对现代战争产生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非接触作战"对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影响,对于非接触作战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非接触作战的典范-军用无人机

在不与对方接触,不受敌方火力威胁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自身在防空区外远距离上发射空对地弹药以及高超的情报能力等有利条件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是多年来许多军事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但因受武器装备作用距离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远距离打击兵器和远距离侦察器材的发展以及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为实施这一目标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建立在远距离打击基础之上的"脱离接触,间接打击"的"非接触作战"理论应运而生。

一、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激光武器想象图

先进的作战思想引导和规定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作战基本规律的要求,"非接触作战"思想理论也不例外。"非接触作战"理论将使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新的变化。在广泛融合新材料一技术、激光技术、隐形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精度、远距离、智能化的武器弹药的基础上,构成"非接触作战"的主要火力系统。

  • (一)对我军武器装备的性能提出了挑战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我军空警-2000预警机

美军之所以要打"非接触作战",除了害怕伤亡,不惜用"金弹子打鸟"外,关键是在技术上解决了"用什么打"的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发观即意味着摧毁"、"开机就等于死亡"。我军的侦察预警监视系统、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各种作战平台机动能力与强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打赢高技术战争固然需要先进的作战理论作指导,但在胳膊够不着、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 (二)远距离高精度制导武器成为发展的重点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精确制导导弹

远距离精确打击要求优先发展射程远、精度高的各种战略战术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炮弹等新型智能化武器弹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提高武器的射击精度成为可能。在这些新技术的作用下,新的武器弹药发射后可以自主寻找攻击目标,识别敌我,自动升空俯视战场,进行战场破坏和干扰,命中概率高,杀伤力大大增强,并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高机动能力。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火药技术的发展,各种武器装备的射击距离将大大提高,随之将产生作用距离远的各种战略战术导弹。这些为远距离、高精度、智能化武器弹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 (三)促使多功能侦察夜视器材的发展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用于侦察监视的间谍卫星

随着高精度武器弹药要实现对敌有生力量的摧毁,就必须要有准确、实时的军事情报,而传统的侦察手段的局限性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迫使新型、高效的侦察器材产生,以便为战场指挥员提供近实时、高精度、长时间的侦察、监视、目标定位和作战效果评估等情况,使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根据提供的目标图像,电子信息,识别伪装,及时了解敌人员、车辆、装备的位置和动向,选择攻击目标。并要具有全方位、全天时、全天候的探测能力和高速自动化处理能力。

  • (四)软杀伤武器多样化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航天飞机发射CG图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武器弹药对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随之出现攻击电子设备和网络的"软"杀伤武器。突破由以往通信、雷达范围的对抗,扩展到火控系统、制导系统、目标跟踪、战场监视和指挥系统的全面对抗。通过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线路,改变敌电压等多种方法,专门攻击敌雷达、通信和指挥系统的电子器件、电子设备,瘫痪其电路,发射高功率微波病毒,将伪数据或有害程序嵌入敌信息系统,引起敌误操作或抹掉系统中原有的数据或程序,破坏计算机网络或系统的正常程序,使敌军中枢神经瘫痪、指挥中断、雷达迷盲、通信混乱、探测失灵、武器失控。将病毒植入卫星、航空、航天器,干扰破坏侦察器材的导航能力和设备,攻击其地面站,释放低频射线、微波和粒子束等物质干扰人的大脑功能、视觉,、听觉,使人烦躁、恶心、头痛、视角模糊,甚至昏迷、失明、神经错乱,丧失活动能力,武器装备丧失功能。人为地诱发闪电、降雨、引导台风和制造地震,使敌方洪水泛滥,交通中断,设施毁坏。

  • (五)对我军现行的武器装备配套系统提出了新要求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F-16战机

目前,我军武器装备单个武器性能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整体型谱与强敌相比较单一,进攻和防御能力较弱。海湾战争中,美军F-16频频击落伊拉克米格-29,并非米格-29性能不如F-16,关键是与F-16成一体的预警指挥系统为其提供了实时的战场信息态势,给米格-29布下了天罗地网。由此可见,现代作战是系统对系统作战,单个武器无论再先进,没有配套的系统来保障注定要吃败仗的。

二、对编制体制的影响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我军DF-26战略导弹

"非接触作战"的核心思想是"脱离接触、远程攻击、精确打击"。相对于过去,交战双方的空间位置和打击的手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作战样式体现为典型的体系对抗,节点瘫痪。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军队编制体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战争的结局。与"非接触作战"所要求的编制体制相比,我军目前的编制体制滞后之处主要体现在:

  • (一)军兵种结构比例不够合理,打击手段有限

过去我军长期应对的是陆上大兵团兵力兵器之间的正面较量,注重部队陆上战争的作战能力。而相对于"非接触作战",我军的编制体制在军兵种结构比例方面则显得不够合理,实施"非接触作战"的打击手段极为有限: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陆军炮兵

首先是陆军庞大,但在"非接触作战"中的地位下降。过去交战双方作战,空中火力突击、炮兵火力和导弹打击都是作战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阶段,是为最终地面接触作战创造条件。因而,陆军规模及作战能力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决定力量。而在"非接触作战"的样式下,作战力量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陆军作用大大降低。例如在海湾战争中,在已基本达成战争目的的情况下,地面战争仅持续了四天就宣告结束。同样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采用"非接触"的打击方式,在没有动用陆军的情况下就达成了战争目的;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海湾战争

二是海、空军力量所战比重小,"非接触作战"能力有限。"非接触作战"样式下,海、空军成为作战力量的主体。近几年我海、空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总体所占比重还较小,武器性能水平与发达国家武器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还较低;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我军火箭军部队

三是火箭军部队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有限。从我军目前火箭军部队的装备性能来看,基本具备与敌军相抗衡的作战能力。主要问题表现在火箭军部队的规模相对较小,武器系统建设不够完善,与之作战相匹配的侦察、预警等信息获取的手段有限等方面。

  • (二)过分强调军、兵种界限,指挥协调难度大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战略核潜艇

从"非接触作战"打击方式上看,一是使用陆基战术导弹;二是使用空中作战平台,从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三是使用海基和潜射巡航导弹。可见在"非接触作战"样式下,要综合协调好各军兵种的力量,形成"非接触作战"的合力。而我军目前采用的是陆、海、空三军及火箭军部队的军兵种体制,各军兵种之间界限明显,采用相对独立的指挥领导体制。这种条块分割的编同的作战思想。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骑兵对抗德国坦克

目前,我军总体上在"精兵、合成、高效"上有了一定提高,但陆军"非接触作战"能力以及应付"非接触作战"的能力相对较弱,体制编制明显不适应"非接触作战"这一新的作战思想。滞后的体制编制,形不成整体、高效的作战能力,用机械化时代的体制编制来打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用中世纪的骑兵对抗德国机械化的钢铁怪物所演出的悲剧又有什么两样?武器装备的更新,要求变革传统的编制体制,确定新的力量体制,适应变化的客观实际,以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确保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国产第一艘航空母舰——山东舰

第一,必须推行精兵政策。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装备部队,军队的数质量与作战能力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质量建设占居主导地位,迫使军队减少数量,压缩军队的总体规模,提高人员素质,增强驾驭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能力,以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迫使军队减少应付全面战争所需要的部分力量和技术简单、易于组建的部队和核威慑力量,保留能够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兵力和应付局部战争以及各种危机的"基础力量"、常规部队和特种部队,扩大海空军和技术兵种、专业兵种的比例。减少繁琐的中间指挥层,缩短反应和指挥时间。重视提高军队的重建、扩充能力。远距离精确制导武器的诞生,打破了前线和后方的战场格局,这就要求在装备上打破先现役部队,后顶备部队的模式,实现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的一体化,以提高兵员质量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由海陆空三军组成的三军仪仗队

第二,编制结构进一步合理。为了使军队更有效地发挥远距离精确打击的能力,军队各军兵种结构必须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到和平时期的军事需求,又要考虑到战时的兵力扩充,谋求便于组织指挥、便于机动和隐藏、便于发挥火力和独立作战的编制结构,力求形成全能型的作战力量。整体结构只要存在着任何薄弱环节,都将严重制约军队整体效能的发挥。

第三,兵力结构混合化。"非接触作战"理论的产生,将取消军种界线。形成不同兵种之间、分队之间的合成,甚至混编,使内部结构严密、协同作战能力强,形成陆、海、空、天一体部队,以便充分发挥其整体作战效能。

非接触作战,推动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促进传统编制体制变革

朱日和演习画面

第四,军队编成小型化。军事信息技术的发展,前线指挥官可直接获得各种情报,中间指挥人员将失去存在的必要。为了提高作战效益,就迫使其减少中间指挥人员。精确制导和大威力兵器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对大部队构成了严重威胁,也迫使部队编制向规模小、指挥层次少的小型化方向发展。通过结构的优化组合,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提高作战效能和反应速度,以便于组织指挥,便于隐藏和机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