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祕風情畫

荷蘭畫家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的作品常常取材於市民的日常生活,將其中最樸素的瞬間記錄下來,在畫面上他慣常使用黃色、綠色等色調,使畫面既有一種莊嚴的肅穆感,又能感受到平靜的力量,迅速的沉靜下來,比如他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記錄下了一位少女的回眸瞬間,其中對光線、色彩的掌握驢火純情,能夠透過畫作感受到人物鮮活的人生。

美國作家家特蕾西•雪佛蘭就是維米爾的忠實崇拜者,她下定決心要看遍維米爾一生中畫作的真跡,在欣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時,她突然被一種藝術的蓬勃生命力所擊中,於是虛構出了一個發生在17世紀的了浪漫愛情故事,發表於1999年,小說一經出版就佔據了美國圖書排行榜的前幾位,全球銷量達到500萬冊,這個故事也算是對於維米爾畫作的想象產物,具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

2003年英國青年導演彼得·韋伯改編成了電影,並一舉獲得第76屆奧斯卡最佳藝術執導、最佳服裝、最佳攝影等多項提名,影片忠實還原出小說的主題和精神,讓觀眾更能夠通過這個淺顯易懂的故事體會這幅畫作背後的精妙之處。

今天,我將從敘述結構、鏡頭語言、色彩表現、主題內涵四個方面來解析一下電影與小說的差異之處和魅力所在,讓觀眾在情感的自由流動中感受屬於17世紀的寧靜與美好。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01、影片改變了小說中編年體的講述方式,採用雙線並列的敘事手法,將小說中的事件發展順序重新排列組合,並將結尾部分進行了重新改編,最大程度還原並昇華了小說主題。

小說採用的是編年體的敘述方式,一共分了4個部分,1664、1665、1666、1676,通過四個特俗年份來講述少女葛麗葉在13年間的發展變化,她從一個隊世界懵懵懂懂的少女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利用時間的推進展現了人物內心的發展變化過程。

影片採用的是雙線敘述方式,第一條線是圍繞葛麗葉進入到維米爾家中,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與維米爾發展出一段戀情的情感線。第二條線則是葛麗葉在維米爾的點撥下表現出的對藝術的超強領悟力和感召力。這兩條線索彼此交織,共同推進葛麗葉的成長壯大,最終才呈現出偉大不朽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影片在改編過程中簡化了一些小說中並不重要的人物,比如葛麗葉的小妹阿格尼絲,她在疾病中去世,讓葛麗葉難過不已,還得到了東家的特別關照,但是這條副線並不利於這兩條線的展示,因此便刪除了。還有她被送到瓷磚廠當學徒的弟弟也並未提及,這樣就使被生計所逼的葛麗葉更如浮萍一般的無家可歸,增強了她身上的悲劇性,為劇情的發展埋下伏筆。

在小說的結尾部分,雪佛蘭更注重人物的現實性,當維米爾因病去世後,他把珍珠耳環送給了葛麗葉,而葛麗葉選擇賣掉它來償還丈夫欠下的債務,這是現實生活逼迫的結果,反映出生活的艱辛,而在電影中,葛麗葉收到珍珠耳環時陷入了沉思,有些無語凝噎的味道,刪除了其他那些現實的元素,更加理想化的渲染出影片的主旨。

影片不同於小說對於現實的直接映射,而是用委婉的方式表達出葛麗葉從少女到成熟女人的變化過程,這本來是一個憂傷的故事,在傷感的氛圍中結束更讓觀眾感慨和讚歎,相對於小說中葛麗葉對自由和愛情的追求,影片更注重女性在愛情中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成長。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02、採用維米爾常用的標誌性用光對人物形象和劇情發展進行影像處理,通過多處饒有新意的鏡頭處理凸顯戲劇高潮,利用俯拍、仰拍體現人物心理,並精心安排人物在畫面中的比例,達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導演彼得將故事地點放置在維米爾的故鄉進行拍攝,一方面讓影片更加真實反映出真實的創作環境,另一方面代爾夫特優美的環境也很適合突出影片傷感的基調。導演使用了維米爾標誌性的黃色作為主色調,將這種黃色層層疊疊鋪滿了整個畫面。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影片的每一幀畫面都宛如維米爾的畫作一般古樸典雅,這幅優美的荷蘭風情畫對於表現維米爾略帶壓抑的心境很有幫助,通過穿越雲層的光線散射在古老寧靜的街道上,讓整個小鎮沉醉在寧靜安逸的氛圍之中,進而開始講述這個悲傷的故事,忠實反映出那個年代特有的歷史風貌。

在最為經典的一場戲中,導演通過一組正反打鏡頭,使用了同一動作的重複,將葛麗葉打耳洞的心理變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鏡頭聚焦在維米爾對葛麗葉輕輕的擦拭著淚水以及嘴唇的過程,這象徵著維米爾已經佔有了葛麗葉的身體,而葛麗葉默默留下的淚水著代表了其中的委屈和無奈。

影片中的鏡頭也表明了人物之間的關係,比如葛麗葉與屠夫交談時以及後面的相處,都採用了平視的拍攝方法,這表明他們身份的平等,都屬於底層人民,無法改變自己的階層屬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而在葛麗葉卑微的感情經歷中,鏡頭往往是居高臨下的,這象徵了對她行為的蔑視,帶有明顯壓抑的情感表達。而有時候鏡頭又會變為仰視,比如葛麗葉與屠夫親吻時,似乎他們的愛情得到了昇華,這樣的拍攝角度有利於表現他們純淨的心靈。

影片中的畫面經常使用平衡對稱的方式進行構圖展現,這樣的畫面會給觀眾沉穩端莊的感覺,如同畫作本身,葛麗葉的溫柔一瞥使平衡的構圖方式更具美感,表現出祥和寧靜的和諧氛圍。在很多畫面中,也有呈現斜線的畫面分佈,作用是讓畫面更加靈動,多用於反映繁忙的工作場景,凸顯出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03、利用低飽和度對畫面人物進行呈現,使用不同的照明方式體現光影結構,增強物體的立體感和人物的生動性,紅褐色的色調基礎加深了觀眾對於“神秘情感”的想象,白黃色的色調讓畫作更忠於原型。

維米爾迷戀於色彩的五光十色,對於黃、藍、銀灰等色調相當痴迷,在影片中常常使用低飽和度的顏色對人物進行呈現,比如在表現家庭環境時,往往是極致的冷色調,由此顯得人物冷峻無情,可是當葛麗葉與男主一起活動時,畫面則改為明快的高飽和度色調,因此來營造溫馨浪漫的氛圍。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對於光線的使用,導演也運用自如,比如在維米爾女兒誣陷葛麗葉偷梳子的那場戲裡,採用的就是頂部的硬光源來表現人物臉上的清晰線條,來彰顯維米爾的硬朗,這些光源效果的使用其實表現的就是人物內心的活動變化,具有很明顯的指代作用。

在葛麗葉和維米爾的感情發展中,他們的活動多集中在房間內,白天的陽光較為充足,這時沒有在房間裡進行補光,而是從窗口進行打光,任由光線在房間內進行衰減,由此來表現維米爾慌張的心理和葛麗葉小鹿亂撞的思緒變化。

在表現葛麗葉的面部特寫時,往往採用正向柔光進行處理,這樣葛麗葉除了下巴鼻子等處有明顯的陰影外,其他臉部都在亮色區域內,這讓人物臉上的光明變化非常微妙,增強了畫面的審美藝術,更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神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維米爾在與妻子爭吵時,當時他背對窗戶,採用逆光來勾勒人物形象,讓維米爾隱秘在黑暗之中,豐富了人物的光影層次,這樣也更好地傳達出了維米爾話語中的深層含義。還有很多場景採用了側面光線的方式來增強人物的立體感,這些都是光線對於人物的表現作用。

意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曾說“我們得干預彩色電影,去除它慣常的真實性,以當時的真實性取而代之”,這體現的就是導演對於色彩的掌控能力。影片除了黃色基調,還有紅褐色的暗色基調,包括在商人評價畫作之時,畫面也都是深褐色,這種顏色給人一種包容歡快的直觀感受,無疑與人物的內心十分貼合,既表明了他身份的懸殊,也表現出主僕之間曖昧的情感糾葛,導演正是通過這種畫面色彩佈局將人物關係連接到一起,獲得的效果出人意料。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04、從少女到成年,從對藝術的追求到生活的真諦,從人性的慾望到現實的殘酷,影片透過小說的表象將更深入的哲理思考傳達給了觀眾。

維米爾生於1632年,43歲時就過早離世,他對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創造屬於大師級,只要談到維米爾,第一個印象必然是這幅小體例作品,那攝人心魄的美不言而喻,小說想要透過這幅畫作給予觀眾更明確的指引,為了創造這部作品,畫家、模特以及家庭都付出了艱辛的代價。

小說中,在維米爾臨死前,他還特地從商人手中借閱了幾天,由此可以看出這幅作品對於作者本身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在創作的過程中,他的岳母和妻子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反映出的世態炎涼真實、動人。岳母為了整個家族,偷偷給葛麗葉耳環,他通過出賣女兒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而女兒則把感情放在首位,她堅決抵制葛麗葉對於丈夫情感的佔有,所以在得知葛麗葉戴上了她的耳環之後痛徹心扉,這代表了愛情的喪失。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葛麗葉是影片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她迫於生計委曲求全,在主人、商人、屠夫之間不停地遊走,他想要真正的愛情,也想學習藝術創造,儘管她天賦異稟,仍然難逃被屈辱和拋棄的命運,這就是底層人民的一部血淚史。

她從不懂事的孩子,經過藝術薰陶和生活沉澱,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女人,可以支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這中間有維米爾的巨大貢獻,影片對於維米爾的形象是正面的,他一方面留戀於藝術創造,另一方面對畫作中的人產生了情感,我們可以看做是為了藝術創造而進行的代入體驗,他必然對葛麗葉有情感,但是這種情感會讓他們走到一起嗎?我想是不會的。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小說給出的命運走向其實也正是作者的想法,而影片中葛麗葉的依依不捨似乎讓她成為了柔情蜜意的化身,但是現實生活中,為了藝術放棄婚姻、人生、家庭的人有很多,他們最終都成功了嗎?藝術家總是孤獨而寂寞的,人的慾望沒有盡頭,要想保持旺盛的創造力,可能會像畢加索一樣保持著源源不斷的情人來激發靈感,但那只是極少數的特例,沒必要將其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之上。

影片想要美化這種美好的情感無可厚非,裡面流露出對於古典主義思潮的讚美,湧動著暗香浮動的感人情愫,這種最美好的情感隨著維米爾的去世而倍加傷感,幸好留下了這幅名作,每當欣賞它的時候,總會帶給我們關於生活、愛情和人生的哲理反思。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紀未被揭開的神秘風情畫

結語: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像畫作一樣充滿了精巧的構圖以及對光線的苛刻要求,與小說相比,在情感渲染上更為出眾,可以用“不著一字,盡顯風流”來形容,維米爾在生活中和作品中都顯示出對藝術的不斷追求,他這種對藝術純淨的情感追求比藝術本身更加令人動容,時至今日,這幅畫作仍然深深打動著無數熱愛藝術的人,影片作為一次很好的“背景揭秘”補充了我們對於畫作背後故事的想象,表現出了極致的藝術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