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曾國藩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湖南湘鄉人,27歲考中進士,十年之後已經升任為副部級高官。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老老實實熬資歷,最多也就是一部尚書。畢竟,有那麼多京官在排資論輩,無論是智商、情商、心機、背景……優於他的人並不在少數。至於後世,副部級官員則是隻多不少。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曾國藩

1852年,已過不惑之年的曾國藩突然接到母親的死訊。他悲痛欲絕,很快回家奔喪。正在這個時候,太平軍已經席捲天下,並且迅速攻入湖南境內。在這個背景下,曾國藩奉命組建一支地方團練,圍剿太平軍。經過十幾年的苦戰,曾國藩終於擊敗了太平軍的主力,並且攻克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城。

戰後,曾國藩的部隊已經發展到了10萬人以上,也就是著名的湘軍。他被朝廷加封為太子太保,並被封為一等侯爵,而且世襲罔替。此時,他的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然而就在清廷和湘軍上下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時候,有一支名叫捻軍的隊伍卻馳騁於黃淮流域,橫掃千軍如卷席,清軍前後損失慘重。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張樂行

捻軍,是一支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一帶的民間反清武裝。他們最早起源於山東,是一種遊民組織,後來逐漸擴展到淮河流域。他們劫富濟貧,屢屢和清軍對抗,並無明確的政治目標。太平天國興盛的時候,他們一度和太平軍聯合作戰,並且擁護地主出身的安徽渦陽人張樂行為盟主。

1862年,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攻入皖北地區,很快擊潰捻軍的主力,張樂行兵敗被俘,不久被殺。他的侄兒張宗禹不願意投降,率領殘部繼續活動於河南、安徽、湖北等地。1864年,他帶領捻軍在豫西和陳得才、賴文光等人率領的太平軍會師,準備東進救援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城。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賴文光

途中,這支聯軍遭到僧格林沁的包圍並且陷入絕境。聽說天京已經被清軍攻克,主帥陳得才萬念俱灰,服毒自盡。餘部紛紛向清軍投降,只有張宗禹、任柱、賴文光等人不願投敵,帶著少數人血戰突圍。突圍後賴文光整訓部隊,建立了全新的捻軍,簡稱新捻軍或者東捻軍,以區別於張宗禹的西捻軍。

東捻軍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易步為騎,奔馳豫、魯、蘇之間,聲勢復振。逐漸變為一支數萬人的騎兵部隊,對清政府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剿滅這支隊伍,清廷再次派出名將僧格林沁率部追殺東捻軍。此時的僧格林沁因為曾經擊潰過捻軍的主力,所以比較驕橫,以為可以迅速剿除東捻軍。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帶著一萬多人,跟在東捻軍後面窮追不捨。東捻軍利用他急於求戰的心理,避而不戰,一直拖著他兜圈子。僧格林沁越來越急,不分日夜行軍,幾乎連馬背都不下。開始清軍士氣高昂,到了後來已是精疲力盡,累得甚至舉不起馬韁繩。僧格林沁經常吃不上飯,有時隨便喝口酒然後繼續追擊。

最後僧格林沁由於過於急切,帶著少數人脫離了大部隊,被東捻軍包圍于山東曹州的高樓寨。經過激戰,清軍全軍覆沒,僧格林沁則被斬殺於麥田裡。清廷聞訊以後,如喪考妣,據說“ 輟朝三日 ” 。卻說曾國藩曾經接到援助僧格林沁的命令,但是湘軍已經被裁,又和僧格林沁合不來,選擇了婉拒。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李鴻章

此時,清廷已經很難找到更驍勇的部隊去圍剿東捻軍,最後只好下旨讓兩江總督曾國藩前往山東剿匪。說實話,清廷打心底並不願意依靠漢人去剿除東捻軍。但是朝中無人,也只能捏著鼻子請湘軍和淮軍出山。至於曾國藩此時已經54歲,進取之心大不如當年,加上湘軍大多被裁,他並不願意去山東。

但是清廷屢次催促,皇命難違,曾國藩只好帶著不到1萬湘軍和李鴻章的兩萬淮軍向蘇北進軍。他的部隊看似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實際上戰鬥力卻不怎麼樣。主要有三個原因:1湘軍進城後,墮落了。2淮軍不馴服,只聽命於李鴻章。3東捻軍以騎兵為主,參戰清軍缺乏馬隊,更缺乏騎兵作戰經驗。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捻軍

來到徐州後,曾國藩吸取了僧格林沁兵敗被殺的教訓。針對東捻軍機動靈活、以騎兵為主、精於游擊戰的特點,他提出了“重鎮設防”,“佈置河防”,並結合“查圩”的戰術。就是以重兵把守安徽臨淮、山東濟寧、河南周家口、江蘇徐州四地,並在東捻軍經常出沒的蒙城、亳州等地駐紮少量人對其進行阻擊。

同時佈置河防,東以運河為防線,西以沙河,賈魯河為防線,派水師和步兵聯防,防止東捻軍進入山東和河南的東部,最好能把東捻軍圍在運河和沙河之間。最後嚴查戶口,切斷百姓和東捻軍的聯繫。曾國藩的意圖,也就是力爭東捻軍成為孤軍,不斷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使得他們孤立無援、糧草匱乏。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捻軍分佈圖

薑還是老的辣,曾剃頭果然名不虛傳有點本事。但是曾國藩的部隊卻在隨後屢戰屢敗,無力阻擋東捻軍的攻勢。1866年9月,東捻軍突破潁河上游的開封、朱仙鎮之間的魯河防線,兩路人馬勝利在河南中牟附近會師。就這樣,曾國藩苦心經營長達一年的千里河防被摧毀了,他的剿捻行動正式宣告失敗。

就在這個時候,曾國藩的政敵們紛紛起來攻擊他,清廷也屢次下旨叱責他。他心力交瘁,終於病倒,向清廷請求辭職。清廷並未挽留他,卻直接委任李鴻章為新任欽差大臣,主持圍剿東捻軍的大業。後來,李鴻章依然採用老師曾國藩的戰術,卻很快擊潰了東捻軍的主力,賴文光兵敗被俘,很快被殺。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捻軍與清軍作戰圖

卻說西捻軍以張宗禹為主帥,和賴文光的東捻軍分兵後一度殺入陝西。後來西捻軍一直打到北京郊外的盧溝橋,以吸引圍攻東捻軍的清軍主力回撤。1868年,東捻軍覆滅於江蘇揚州,西捻軍南撤來到山東和河北交界的地方。不久,西捻軍的主力被李鴻章包圍於茌平南鎮,全軍覆沒,張宗禹跳河失蹤。

就這樣,曾經浩浩蕩蕩、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老捻軍、西捻軍、東捻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曾國藩曾經滅掉了更為強大的太平軍,卻為何搞不定東捻軍。同樣的職務、同樣的軍隊、同樣的戰術,為何曾國藩黯然下臺,學生李鴻章卻功成名就?難道,真的是老師曾國藩技不如人嗎?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捻軍與清軍作戰

我卻不這麼認為,曾國藩之所以失敗,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東捻軍機動靈活,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有便宜就來,見勢不對就跑,實在難以對付。無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都為此頭疼。2曾國藩遇到的阻力太大,束縛太多,朝廷也不信任他。3部下陽奉陰違,尤其是淮軍,只認李鴻章為主子。

據說,參戰官兵有不少人在戰前紛紛請假,不願意去寒冷的北方,也不願意繼續去賣命。清軍內部或者驕傲輕敵,或者腐化墮落,戰鬥力愈發下降,誰敢指望這支部隊能去打仗,尤其是打勝仗。李鴻章的淮軍還好,但是曾國藩根本指揮不動他們。李鴻章來到前線後,他們才紛紛俯首帖耳、士氣有所提升。

曾國藩滅掉了太平天國,卻為何搞不定捻軍

捻軍遺址

我以為,任何一個單位,任何一個團體,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借鑑下曾國藩圍剿東捻軍的經驗和教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必須時刻有危機感,才能不斷前進,不斷取得進步。另外,精誠團結,萬眾一心,一個團體才能戰無不勝。居安思危而且團結一致的團體或者政權,必然能永立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