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當我第一眼在故宮博物館看到永樂大帝朱棣的畫像時實話實說非常震撼,不為其他,只為朱棣作為大明一朝唯一能夠與他父親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提並論的明代君主,雖然他只執政了二十二年,但大明在他的治下可以說是明朝最為鼎盛的一段時間,所以當我看見畫像之後心裡突然有種膜拜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偉人,如果還有人不是很瞭解朱棣那麼請跟隨我的文字來認識這位好到極致壞到做絕的永樂大帝朱棣。本文將為大家還原一個活生生的朱棣並且隨著畫像讓大家能在認識朱棣的同時認識在朱棣身旁的子女與愛人甚至包括仇人!

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朱棣畫像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了皇帝集權,更定官制,正式設立內閣以總攬底務,又在其父所設錦衣衛之外另設宣官控制的東廠,加強特務統治,為了肅清漠北,他遷都北京,並前後五次遠征塞外,最後死於北征途中。派遺鄭和等人下西洋,客觀上加強了明朝同海外諸國的聯繫,促進了文化交流。在國內經濟方面,他繼續推行洪武以來的各項有利政策,促成了明朝經濟的繼續發展。


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朱元璋畫像


在文教方面,朱棣頗有可述者,他曾下令纂集《永樂大典》《性理大全》《五經大全》《四書大全》,兩修《明太祖實錄》,其中尤以萬二千八百多卷的《永樂大典》為犖犖大觀者。朱棣以效法父皇自詡,不少學者也認為他的行為像太祖,這在“好殺”上尤其如此。

朱棣即位伊始,便對於不肯降附、仍忠於建文帝的朝臣大肆殺戮,其家屬或同被誅殺,或被流放邊遠,或被髮教坊司等處。其中方孝孺竟因公開頂撞朱棣而被朱棣誅其“十族”八百多人,甚至連他的門生也不放過,其殘暴酷虐亙古罕見,一時間正直之士屠戮殆盡。南明弘光朝太僕少卿萬元吉奏疏中說:“靖難以後,正氣漸就損削,故釀為今日獪猾賣國之徒屈膝拜偽、面見顏見人也,”實為有見地之論。

曾在北邊叱吒一時的朱植,從此滅了氣焰。對於直接必欲斬盡殺絕而後快,雖襁褓之中的幼兒亦不放過,其政敵懿文太子和建文帝的家屬,朱棣更是不遺餘力地誅戰,忍委實令人髮指。

  1. 朱棣於洪武九年(1376年)十七歲時成婚,十九歲時得長子,四十歲時得長孫,妻女子孫俱全。然而,受政治的影響,他的家庭並不安定,尤其是皇儲問題,在永樂朝一直十分敏感,父子兄弟相猜嫌,乃至在他死後不久,險些又釀成一場新的“靖難”之變,更有不少朝臣因捲入皇室的紛爭而罹禍。


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徐達畫像


  1. 朱棣髮妻徐氏,其父便是號稱開國第一功臣的魏國公徐達。洪武八年(1375年)冬,朱元璋召來徐達說:“朕與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煙,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徐達頓首拜謝,元璋所選燕王妃便是他的長女。
  2. 徐氏待字中,貞靜好學,素有“女諸生”之稱,元璋對她早已有耳聞。次年徐氏出嫁,成為燕王妃,這一年她十五歲。徐達以開國功臣又聯煙皇室,自是榮耀無比,以後他的另外兩個女兒又分別嫁給了皇十三子代王朱桂、皇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只是他自己並沒有等到女兒成為皇后、自己成為“國丈”,先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病死。
  3. 他死後朱元璋深表哀悼,追贈中山王,但明人徐禎卿的《翦勝野聞》卻記載說,徐達正是在病中吃了皇帝的賜食才死去的。朱棣起兵靖難謀位,徐家以重臣兼近親無可避免地捲入這場叔侄紛爭。
  4. 首先是徐達長子襲封魏國公徐輝祖,他是建文帝的忠實擁戴者,發覺燕王有異圖,曾主張扣留尚在南京的三個外甥作人質,當二外甥高煦竊其良馬逃走時,他又派人窮追,深得建文帝寵信。他曾統兵出戰燕師,燕王渡江後仍組織兵丁奮力抗拒。
  5. 金川門失守,徐輝祖躲到父親祠堂中,不肯向姻兄弟下拜稱臣。朱棣讓他自供罪狀,他只在紙上書寫其父開國功勳和御賜鐵券中的免死令,朱棣一怒之下將其革爵禁錮於家,直到永樂五年(1407年)死去。
  6. 看在岳父和妻子的分上,朱棣勉強令輝祖之子徐欽嗣公爵,後又藉故廢為庶民,直到仁宗即位才復爵。徐達季子左都督徐增壽與長兄截然相反,他與朱棣友善,靖難兵起,他經常將建文朝廷虛實密報燕王,燕兵渡江,被怒極成兇的朱允炆揮劍砍死在殿下。燕王即位,追封增壽定國公,子孫世襲。
  7. 這樣徐達後輩中便有二個公爵世襲,分居南北兩京,其顯赫家世為其他功臣望塵莫及。作為燕王妃,生死榮辱攸關,徐氏無可選擇地必須站在丈夫燕王一方。靖難兵起,她和王世子高熾長期居守北平,免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
  8. 朱棣率軍突襲大寧謀劫寧王,朝廷兵統帥李景隆則乘虛重兵包圍北平,形勢十分危急,徐氏與世子謀劃防守,城中兵少,她便親自激勵將校乃至士之妻誓死抵抗,皆披甲上城拒守,終於等到燕兵回師解圍,幫助朱棣渡過了最艱難的初創時期。徐氏由王妃進封皇后。她雖然全心全力幫助朱棣奪取天下,但對於以誅戮建文帝擁戴者為特色的永樂初政卻有不同看法,她曾規勸朱棣:“當世賢才皆高皇帝所遺,陸下不宜以新舊間”,即不能只重用燕藩舊人。


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徐皇后畫像


  1. 對於追封徐增壽公爵,並令其子承襲,雖是加恩親弟親侄,徐皇后也一直持異議,始終不肯向朱棣謝恩。她還曾勸朱一效法帝堯“施仁自親族始”,優禮宗室,對丈夫以自己好惡還曾將六部林院等職官的妻子召入宮中,賞賜給冠服鈔,鎮壓宗親略有微辭,提醒丈夫不要過分驕縱二子、三子。對於自己的女兒則是教導她們事夫之道・不能僅限於供奉衣食,還要輔佐他們忠心盡力於朝廷。
  2.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徐皇后病篤,臨終前再勸朱棣要顧念百姓勞苦,“廣求賢士”“明別邪正”,“宗室親之以恩”、“無驕畜外家”。
  3. 徐氏終年四十六歲。朱棣對皇后之死深為痛惜,諡為“仁孝皇后”在南京靈谷寺、天禧寺設大齋追薦亡靈,允許百官前往致祭。永樂七年(1409年)在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為皇后建陵,將其靈樞北徙葬入,後來朱棣也葬在這裡,這便是位居昌平諸陵之首的長陵。
  4. 朱棣還效仿其父之於馬皇后例,終身不再立後。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清査繼佐《罪惟錄》等記載雲,徐皇后死後,朱棣曾有意續娶皇后四妹妙錦,但妙錦與長兄一樣忠於建文帝,不滿姐夫所為,不肯入宮。朱棣惱羞成怒,威脅妙錦母謝夫人說:“夫人女不歸朕,更擇何等婿耶!”於是妙錦被逼出家,終老於南京聚寶門(中華門)外王姑庵。


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徐妙錦畫像


  1. 徐皇后生育了三子二女,即皇長子仁宗皇帝高熾,皇次子漢王高煦,皇三子趙王高燧,皇三女安成公主(下嫁西寧侯宋晟之子宋琥),皇四女成寧公主(下嫁宋旻之子宋瑛)。朱棣一生共有四子、五女,除皇后所生外,庶出皇四子高爔年幼而殤無封。庶出三女:皇長女永安公主,下嫁都督袁洪之子袁容,袁容初稱燕府儀賓,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守之功,成祖即位進封駙馬,凡有巡幸皆奉命居守,死後贈沂國公;皇次女永平公主,下嫁李讓,李讓為燕府儀賓時也對岳父忠心不貳,協助世子居守北平,力戰朝廷兵,甚至牽連老父被建文帝殺死,成祖即位之後進封其為駙馬,死後念其戰功追贈景國公;皇五女常寧公主,下嫁西平侯沐英之子沐聽,永樂六年(1408年)二十二歲即死。
  2. 朱棣諸子女均出生在他即位之前,四子、長女、五女均早於他而逝在靖難存位保全身家這一點上,朱棣全家的態度是一致的,休慼相關,成敗在此一舉。世子和王妃及幼子居守北平,二子隨朱棣在外征戰,兩個女婿或居守或出戰,同心協力志在必勝。其中猶以二子朱高煦(生於洪武十三年十二月)戰功顯赫。高煦自幼性情兇悍,在京師就學時不肯讀書,言行輕佻,為祖父所厭惡。太祖駕崩,高熾三兄弟代表父親赴京吊臨,舅父徐輝祖以高煦一貫無賴,對他嚴加防範,高煦怙惡不悛,竟盜得輝祖的良馬,獨自渡江北遁,途中擅殺無辜吏民,行至北平西南的涿州,又毆斃驛站的驛丞。


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朱高煦畫像


  1. 靖難兵起,高煦如魚得水,在白溝河、東昌等重大戰役中率軍拼死決鬥,幾次扭轉了對燕師不利的戰局。燕軍孤師深入直逼南京,在江北浦子口被徐輝祖擊敗,朱棣進退無據,眼看陷入絕境,高煦適時率兵趕到。朱棣大喜,對高煦說:“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並親撫其背相誘:“勉之,世子多疾”結果高煦突出奇兵,朝廷兵大敗。《明史・漢王高照傳》說:“成祖(在靖難中)屢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是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評價。
  2. 燕兵入南京,朱棣登上了皇帝寶座,高熾三兄弟的矛盾日益突出起來,其核心問題便是立儲,即確認這浴血奮立高熾長子瞻基為皇太孫,進一步確認了子孫繼立的倫序,但對於擁戴太子、主張管東漢王的解縉、黃準等大臣卻進行了殘酷的打擊,不少人瘐死獄中。這些行為無疑是對太子的警告,本來就寬厚的高熾便更加小心謹慎,恭謹韜晦。但太孫瞻基少年氣盛,每欲與諸叔決雌雄。
  3. 《明史・漢王高煦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太子、漢王等同謁孝陵,太子身肥體胖,還患有足疾,行走不便,由兩個太監掖扶而行,不慎失足,走在後面的漢王高煦身材魁梧雄健,譏諷皇兄笨拙,說:“前人蹉跌,後人知警”。話音未落,身後的皇太孫瞻基應聲道:“更有後人知警也!”高煦回顧這位年僅十餘歲的侄兒,不禁大驚失色,當時他也許沒想到,十幾年後,自己竟敗在這個侄子手下。
  4. 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朱棣改封漢王於兩京之間的青州(今山東益都),高煦仍遷延時日,不肯就道。遠在北方的朱棣出於無奈,再次哄勸他說:“既受藩封,豈可常居京邸?前以雲南遠憚行,今封青州,又託故欲留侍,前後殆非實意,茲命更不可辭。”但高煦卻仍以自己未當成太子,受了委屈,照舊我行我素,私選各衛強健兵卒,募兵三千,不隸兵部作王府護衛,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打死了懲治不法王府侍衛的兵馬指揮使徐野驢。他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奢華,擅自使用皇帝用物。


是性格分裂嗎?好到極致壞到做絕歷史上都少有,殺伐君主朱棣

朱高熾畫像


  1.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棣迴鑾南京,對高煦行為已忍無可忍,下令囚之於西華門內,並說要廢為庶人。皇太子高熾聞訊“涕泣力救”,於是決定削其兩護衛,系掉其周圍的“狎暱諾諸人”,於次年三月再次徙封高煦於樂安州(今山東惠民),令他即日起行。高煦到封國後,表面上不再與父兄對抗,但暗中仍在活動。
  2. 不得不說高煦在朱棣靖難的時候是出了大力氣的,並且要說戰功高煦的戰功在所有跟隨朱棣靖難的將帥之中是最高的,不但數次在亂軍中取其主將性命之外還數次救朱棣於水火之中,所以在朱棣坐穩帝位之後對於如何立儲的問題上思考了很久很久,並沒有像其父朱元璋那般坐穩帝位馬上立長子朱標為太子,而是在其靖難成功四年之後才在眾多朝臣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之下立長子高熾為太子,但是太子高熾並不討喜隨時都有被朱棣廢掉的可能,當時朝中文臣大多擁護太子,武將大多擁護高煦,所以文官集團為了太子能夠順利即位又想出了擁護太子的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這一招,因為朱瞻基非常討朱棣的喜歡,於是朱棣又封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樣一來就徹底的斷了朱高煦想當太子的心思,事實也是如此,在皇太孫朱瞻基登基之後朱高煦舉兵造反結果被平反大軍包圍,見造反無望怕死的朱高煦居然自縛去見朱瞻基希望能夠得到自己侄兒的原諒,完全沒有絲毫當年在靖難時衝鋒陷陣提劍殺敵的風範,可惜就這樣都最終也沒能逃過一死,落下個造反的千古罵名與怕死自縛的笑談!

好了好了,再寫就又剎不住車了,關於朱棣的一切我已經盡力的查閱資料然後成文給大家欣賞,希望自己這幼稚的文筆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並且希望大家能夠多多的關注我,這才是我寫下去的最大動力,希望大家多回帖互動,最後祝大家幸福安康!

參考文章:《明太祖實錄》《明史》《弇山堂別集》《罪惟錄》《翦勝野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