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京剧鼻祖的是谁?

谢吟枫


如果说人物,那应该就是徽班进京的程长庚。

如果说剧种,那么皮黄的起源应该算是徽剧和汉剧,而部分武生戏和旦角戏还吸收了昆曲的曲牌和唱腔身段。

昆曲,是南剧之祖。

而徽剧和汉剧则是由北方的板腔体戏曲辗转到南方,又辗转进京形成了京剧。

北方的板腔体戏曲的鼻祖,可以说是秦腔,是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戏曲,所以戏曲行拜祖师爷要拜唐明皇,戏班子第一个扮戏的一定是丑角。(唐明皇当年就善唱丑角,当年唱戏娱乐时,用一玉质的面具遮盖面部,这也是丑角勾脸时的中间一块白的起源)。

这么来说,京剧可以说是集了南戏北戏之大成,由南方和北方两个戏曲起源融合产生的,被称为国粹,实至名归。


punkfox


帮你们科普一下:

京剧行也叫梨园行。在旧社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有供祖师爷等种种封建迷信习惯。梨园行供的祖师爷是唐明皇。

相传唐明皇既能打鼓,还讹传能唱小花脸。他和大臣们常在宫中的梨园内演唱,娱乐消遣,后来“梨园”成了戏曲行的代名词。演员的子弟称为梨园子弟。我们的祖师爷没胡子,春秋两季穿黄帔,戴九龙冠;冬夏两季穿素红褶子,戴王帽;年节穿红蟒。

不过,道光之后清朝宫廷内供的却是道光皇帝的母亲称为“御后祖师”。相传她原是唱小花脸的演员,被嘉庆皇帝看中,接进宫去生了道光皇帝,才被立为正宫。道光做了皇帝,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他母亲说出自己的身世,才感叹地说:“想不到我也是戏子啊!”意思是自己是唱戏的儿子。可后来讹传成演员就是“戏子”了。“御后祖师”是头戴冕旒冠的金身像。 再晃皇羌剿扌蔷纸腥├侠桑壮啤袄侠缮瘛薄4笛菰蹦茉诿沃惺芩傅恪⒋眨食谱媸Α?

武戏供“五昌兵马大元帅”。五昌是战国时期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孙武的总称。至于为什么供他们,就说不清楚了。

武行单供一位“觔斗祖师”白猿。不过这牌位不在桌上,而在桌下单设,连同五昌一起称“武猖”。如果写五昌神位那是代表五位神圣,写武猖神位,那就是代表六位神圣了。

乐队单供“音乐祖师”李龟年。李龟年是唐朝有名的音乐家,所以乐队以他为祖师。

管戏箱的单供青衣童子。青衣童子也叫指天划地聋哑童子。尊称叫指天划地佛。

梳头的祖师是南海观世音。因为观音菩萨是男的,女菩萨像是他的化身。那时旦角都是男演员扮演的,所以和观音男变女像拉上了关系,就以他为祖师了。他的牌位总是供在梳头桌的上方,梳头桌子除了戏具用品外,不许放其他物品,否则就是不恭的表现。

在祖师爷唐明皇雕像的两旁是一幅小銮驾:金瓜、钺斧、朝天镫。“五昌”是幅武銮驾:藤牌、弓箭、鸭子棍、锁链、堂板。

当然,你说的“鼻祖”是程长庚老板


格斗小伙


程长庚

(1811一1880)


程长庚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寓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


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自道光至咸丰年间,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献,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学的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那就是文武昆乱不挡,十门角色都能拿起来。由于他有这样扎实的根底,所以能演剧目十分丰富,不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会,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戏来说,五种颜色靠戏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长庚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他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


程长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他的投袖(单投袖),扬袖、捋髯等小身段,也无不讲求“端凝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


代表剧目有《文昭关》、《战长沙》、《华容道》、《群英会 》、《取成都》、《镇潭州》、《战樊城》、《鱼肠剑》、《取南郡》、《战樊城》、《让成都》、《举鼎观画》、《状元谱》、《镇潭州》、《法门寺》、 《安五路》、《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有时还为何桂山演出《白良关》配演“小黑”尉迟宝林。他演关羽戏,特别注意唱工,至于做派着重神威端庄,身段不多。他的昆曲也唱得很好,经常演出的有《钗钏大审》等。他对演出剧目的选择极严,认为不合情理,和历史上太无根据的戏,如《武家坡》、《回龙鸽》等薛平贵的戏,都坚决不演。


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并能以身作则,班规严整。他曾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出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他为维护演员的人格,力主废除站台(开戏前旦角演员站在台上应酬看客)陋习。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都曾受到他的教益。他与张二奎、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


他在晚年,为了培育第二代,曾筹办三庆大科班。他的教育方法,如春风化雨,随地而施。“京剧”老生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都是他的弟子。而老杨派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不但是程门高弟,并且继承为三庆班主。他的传人还有卢胜奎、殷德瑞(专演靠把戏)等人。

活动年表

1828年,道光八年(戊子):京剧形成

湖北的“楚班”到北京,常常和“徽班”同台演出。开始称为“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当时最有名的演员是老生程长庚,被京剧界奉为元勋。


1867年4月21日,同治六年(丁卯)三月十七日:刘赶三私应堂会被逐出梨园

农历三月十七、十八两日,刘赶三私自应地安门内黄花门东口路北内务府堂郎中马子修名嵩林宅无名班堂会。被庙首张子久、王兰凤、程长庚、徐小香等得知,将刘赶三赶出梨园,注销保身堂名号。后经其徒张福官、王顺福托求,马子修谕庙首等科罚刘赶三不应为而为银五百两,重修大市街精忠庙旗杆二座,刻有上下款“同治岁次丁卯夏季,津门弟子刘宝山敬献重修”。


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谭鑫培首次赴沪

谭鑫培与孙彩珠同赴沪。谭鑫培年三十五,隶金桂茶园,艺名谭金福,专演武生戏。时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陈彩林者实执牛耳。彩林本隶京中胜春班,班为某内监所蓄,彩林恃宠势,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衔之,遂飞章弹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园,班遂报散。彩林至上海,历金桂,倾倒一时。谭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剧,谭本充三庆班武行头,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称之谭叫天,非美名也。谭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武昆乱,皆所兼习,出科后拜程长庚为师,但程为安徽人,而谭籍湖北黄陂,乡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谭者反以湖广音咬字为正宗,而并误皮簧为黄陂者,可谓数典忘祖矣。(摘自《春申旧闻》:《谭鑫培五次莅沪》)


1879年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

农历七月十八、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并外串四喜班。

主要剧目

《伏虎》(程长庚)

《文昭关》(程长庚)

《八大锤》(徐小香,杨月楼,黄润甫)

《梳妆掷戟》(徐小香,朱莲芬)

《游园惊梦》(徐小香,朱莲芬)

《四思凡带下山》(朱莲芬,沈芷秋,孙彩珠,陈兰仙,杨明玉)

《群英会》(杨月楼,卢胜奎,徐小香,钱宝峰,孙二官)

《活捉三郎》(杨明玉,朱莲芬)

《双包案》(初连奎,何桂山)

《伐东吴》(谭金福)

《一门忠烈》(谭金福)

《定军山》(谭金福)

《巧连环》(德子杰,李顺亭)

《捉放曹》(卢胜奎,何桂山,刘桂庆)

《玉玲珑》(蒋长福,小二哥)

《镇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阳平关》(迟定儿,黄润甫,李顺亭,张三元)

《状元谱》(小叫天,孙二官,陆杏林)

《双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张芷芳,朱小元)

《祭江》(陆小芬)

《闯山》(宋福寿,刘赶三)

《相梁刺梁》(杨明玉,朱莲芬,叶中定)

《大小骗》(杨明玉,宋赶升)

《探母》(杨月楼,陈德霖,陆小芬)

《北诈》(何桂山)

《截江》(迟定儿,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赵宝芬,李小珍,陈德霖)

《桑园寄子》(卢胜奎,陈德霖)

《金山寺》(陈德霖,李六儿,李七儿,钱金福,李殿甲)

《云台观》(卢胜奎)

《戏目莲》(陈德霖,陆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剧目

《千里驹》(陈兰仙,曹春山,叶中定,姚增禄,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宝,范春桂,鲍福山,吴连奎)

《探亲》(刘赶三,梅巧玲)

《孝感天》(余紫云,李砚侬)


容大设计


 程长庚

  (1811一1880)

  程长庚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寓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

  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自道光至咸丰年间,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献,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学的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那就是文武昆乱不挡,十门角色都能拿起来。由于他有这样扎实的根底,所以能演剧目十分丰富,不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会,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戏来说,五种颜色靠戏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长庚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他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

  程长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他的投袖(单投袖),扬袖、捋髯等小身段,也无不讲求“端凝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

  代表剧目有《文昭关》、《战长沙》、《华容道》、《群英会 》、《取成都》、《镇潭州》、《战樊城》、《鱼肠剑》、《取南郡》、《战樊城》、《让成都》、《举鼎观画》、《状元谱》、《镇潭州》、《法门寺》、 《安五路》、《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有时还为何桂山演出《白良关》配演“小黑”尉迟宝林。他演关羽戏,特别注意唱工,至于做派着重神威端庄,身段不多。他的昆曲也唱得很好,经常演出的有《钗钏大审》等。他对演出剧目的选择极严,认为不合情理,和历史上太无根据的戏,如《武家坡》、《回龙鸽》等薛平贵的戏,都坚决不演。

  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并能以身作则,班规严整。他曾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出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他为维护演员的人格,力主废除站台(开戏前旦角演员站在台上应酬看客)陋习。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都曾受到他的教益。他与张二奎、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

  他在晚年,为了培育第二代,曾筹办三庆大科班。他的教育方法,如春风化雨,随地而施。“京剧”老生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都是他的弟子。而老杨派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不但是程门高弟,并且继承为三庆班主。他的传人还有卢胜奎、殷德瑞(专演靠把戏)等人。

  活动年表

  1828年,道光八年(戊子):京剧形成

  湖北的“楚班”到北京,常常和“徽班”同台演出。开始称为“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当时最有名的演员是老生程长庚,被京剧界奉为元勋。

  1867年4月21日,同治六年(丁卯)三月十七日:刘赶三私应堂会被逐出梨园

  农历三月十七、十八两日,刘赶三私自应地安门内黄花门东口路北内务府堂郎中马子修名嵩林宅无名班堂会。被庙首张子久、王兰凤、程长庚、徐小香等得知,将刘赶三赶出梨园,注销保身堂名号。后经其徒张福官、王顺福托求,马子修谕庙首等科罚刘赶三不应为而为银五百两,重修大市街精忠庙旗杆二座,刻有上下款“同治岁次丁卯夏季,津门弟子刘宝山敬献重修”。

  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谭鑫培首次赴沪

  谭鑫培与孙彩珠同赴沪。谭鑫培年三十五,隶金桂茶园,艺名谭金福,专演武生戏。时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陈彩林者实执牛耳。彩林本隶京中胜春班,班为某内监所蓄,彩林恃宠势,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衔之,遂飞章弹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园,班遂报散。彩林至上海,历金桂,倾倒一时。谭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剧,谭本充三庆班武行头,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称之谭叫天,非美名也。谭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武昆乱,皆所兼习,出科后拜程长庚为师,但程为安徽人,而谭籍湖北黄陂,乡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谭者反以湖广音咬字为正宗,而并误皮簧为黄陂者,可谓数典忘祖矣。(摘自《春申旧闻》:《谭鑫培五次莅沪》)

  1879年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

  农历七月十八、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并外串四喜班。

  主要剧目

  《伏虎》(程长庚)

  《文昭关》(程长庚)

  《八大锤》(徐小香,杨月楼,黄润甫)

  《梳妆掷戟》(徐小香,朱莲芬)

  《游园惊梦》(徐小香,朱莲芬)

  《四思凡带下山》(朱莲芬,沈芷秋,孙彩珠,陈兰仙,杨明玉)

  《群英会》(杨月楼,卢胜奎,徐小香,钱宝峰,孙二官)

  《活捉三郎》(杨明玉,朱莲芬)

  《双包案》(初连奎,何桂山)

  《伐东吴》(谭金福)

  《一门忠烈》(谭金福)

  《定军山》(谭金福)

  《巧连环》(德子杰,李顺亭)

  《捉放曹》(卢胜奎,何桂山,刘桂庆)

  《玉玲珑》(蒋长福,小二哥)

  《镇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阳平关》(迟定儿,黄润甫,李顺亭,张三元)

  《状元谱》(小叫天,孙二官,陆杏林)

  《双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张芷芳,朱小元)

  《祭江》(陆小芬)

  《闯山》(宋福寿,刘赶三)

  《相梁刺梁》(杨明玉,朱莲芬,叶中定)

  《大小骗》(杨明玉,宋赶升)

  《探母》(杨月楼,陈德霖,陆小芬)

  《北诈》(何桂山)

  《截江》(迟定儿,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赵宝芬,李小珍,陈德霖)

  《桑园寄子》(卢胜奎,陈德霖)

  《金山寺》(陈德霖,李六儿,李七儿,钱金福,李殿甲)

  《云台观》(卢胜奎)

  《戏目莲》(陈德霖,陆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剧目

  《千里驹》(陈兰仙,曹春山,叶中定,姚增禄,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宝,范春桂,鲍福山,吴连奎)

  《探亲》(刘赶三,梅巧玲)

  《孝感天》(余紫云,李砚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