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常見的農產品汙染物質是哪一類,我們有哪些辦法降低此類?

枕人花


你所謂的農產品汙染物品是什麼意思呢??那方便的?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的一些地膜。農藥包裝等都屬於汙染物。有的農產品成熟採摘後的一些葉子。還有不達標的淘汰的菜。扔了都屬於汙染物。。像這些問題只能種植戶自覺了。刻意的去管管不過來。




圍場飛哥


農產品的汙染主要來源於化肥和農藥,我老家就是例子。記得小時候,家裡農田從來不用除草劑,田裡泥鰍黃鱔特別多,後來由於年輕勞力外流,農村開始大量使用草甘膦等除草,泥鰍黃鱔都消失了。最近幾年好多田地都荒廢了,農民也意識到了農藥的危害,慢慢才又有了泥鰍黃鱔。


婺源羅哥


您好,現在來跟大家談談農產品汙染主要有哪一類,怎樣降低農產品汙染的問題。其實農產品汙染有好幾類,現在來跟大家說說。

第一是土地汙染,包括現在使用的農藥,化肥,養殖場的糞汙不合規的處理排放,還有工業有害廢水汙染過的土地,還有垃圾亂堆亂放,用被汙染過的水澆灌土地所造成。

第二是保存,和運輸中使用的防腐劑,還有就是空氣汙染造成的有害顆粒的掉落,這些來源於工廠,道路運輸等廢氣的排放。

國家這幾年大力發展環境整冶,主導綠色健康食品的生產和推廣,就是為我們將來能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鮮空氣,不過還須要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到一個公民的義務,為國家的環保事業出一份力。





圓夢七零後


在淡水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許多地方利用汙水灌溉農田。未經處理的汙水,既含有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汙水,不僅會汙染土壤,而且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品質量,損害人體健康。為了科學利用汙水,妨患於未然,現將國家頒佈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環境中的主要汙染物的超標對農業環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條件下,溫度為20 培養水樣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生物化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為水體有機物汙染程度的指標。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機汙染物進入農田後,最終要被分解。在處於氧化條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機物質將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處於還原條件的土壤中,將生產氨氣、沼氣、有機酸、乙醇類等中間代謝產物。在分解過程中,由於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從而使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下降,產生二價鐵、硫化氫、二價錳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機物的含量不太高時,對作物生長一般無不良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甚至還有改良土壤,促進增產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機物的含量過高時,上述產生的過剩的二價鐵、硫化氫等就要隨同有機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礙植株體內的代謝活動,抑制根系生長,甚至引起爛根,以至影響地上部植株的發育。尤其是作物對氮、磷、鉀等養分的吸收受到阻礙後,必然造成作物減產。 需氧有機物汙染對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較明顯,這是由於水中不溶性的有機物多半沉積在這裡,土壤發生還原性危害所致。國標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80 mg/l,旱作應小於150 mg/l,蔬菜應小於80 mg/l。

2、化學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用強氧化劑氧化水樣時,所消耗該氧化劑量相當的氧的質量濃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體被還原性物質汙染的主要指標。其中包括大多數有機物和部分無機還原物質。 作為灌溉水的汙染指標,化學需氧量與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類似性質,只是化學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機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還包括無機還原性物質化學氧化所耗的氧。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化學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200 mg/l,旱作應小於300mg/l,蔬菜應小於150mg/l。

3、懸浮物 懸浮物係指水樣經過慮後,截留在慮片上並於103~105 烘至恆重的固體物質。 含有大量的懸浮物的汙水灌入農田後,由於流速減緩或膠體被破壞而使懸浮物大量沉澱,如果這些沉澱是由金屬粉末、泥沙組成,則會覆蓋在農田表層而影響農田的肥力;懸浮物還是水中各種重金屬汙染物的吸附劑,這些重金屬汙染物隨著懸浮物一起沉澱在農田,造成重金屬汙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積累。國標要求灌溉水中懸浮物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50 mg/l,旱作應小於200 mg/l,蔬菜應小於100 mg/l。

4、凱氏氮 凱氏氮是指以凱氏法測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條件下能被轉化為銨鹽而被測定的有機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凱氏氮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2 mg/l,旱作應小於30 mg/l,蔬菜應小於30mg/l。

5、總磷(以P計) 動物或植物內所含磷質,經過分解與氧化作用,最後生成硫酸鹽。人每天從食物中得到的磷質,經過新陳代謝而排出硫酸鹽。洗滌劑、磷肥及骨粉等工廠廢水中也含有磷酸鹽。天然水中磷酸鹽含量一般較低,如果水中發現過量的磷酸鹽存在可表明水被汙染。若同時發現過量的硝酸鹽和氯化物時,更可以進一步證實動物性物質曾經汙染過水源。 天然水和廢水中的磷以正磷酸鹽、縮合磷酸鹽以及與有機體相結合的磷酸鹽3種形態存在。總磷量即水樣中各種形態的磷經消解後轉變成正磷酸鹽的總磷濃度。 磷也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總磷的含量:水作應小於5.0 mg/l,旱作應小於10 mg/l,蔬菜應小於10 mg/l。

6、水溫 水溫過低會減緩植物生長,水溫過高會造成植物根系腐爛、死亡,農灌水水溫要求小於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外,還會使一些營養物質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養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這些都是導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於4,大於9時,對農作物均會產生不良影響。用pH低於3,高於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歡在弱酸性和弱鹼性條件下生長。它們對pH的適應範圍為4~9,最宜範圍為5-8.5。不同作物對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麥在弱酸性條件下比中性條件下生長的好。國標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許範圍是5.5~8.5

8、全鹽量 全鹽,主要是鈣、鎂、鈉、鉀所形成的硫酸鹽、鹽酸鹽和碳酸鹽,它們對作物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離子起作用。對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鈉鹽,鈣鹽和鎂鹽對作物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占主導地位。 灌溉水含鹽量在1000mg/l以上,對作物生長有抑制作用,有使土壤積鹽的可能性。含鹽2000mg/l以上,使土壤積鹽明顯,會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土壤鹽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濃度提高,物質形態變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困難,植物因缺乏養料導致減產或最後死亡。因鹽類對離子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須注意多種鹽類的存在,以防治單因子鹽類對作物的傷害。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全鹽量在非鹽鹼地區應小於1000 mg/l,在鹽鹼地區應小於2000 mg/l,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放寬。

9、氯化物(以CL計) 氯化鈉危害小麥發芽的臨界濃度為2000mg/l,危害水稻發芽的臨界濃度為1000mg/l。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應小於250 mg/l。

10、硫化物(以S計) 地下水(特別是溫泉水)及生活汙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厭氧條件下,由於細菌的作用,使硫酸鹽還原或由含硫有機物的分解而產生的。某些工礦企業,如焦化、造氣、選礦、造紙、印染和製革等工業廢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於懸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屬硫化物以及未電離的有機、無機類硫化物。硫化氫易從水中逸散於空氣、產生雞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體汙染的一項重要指標。 硫化物濃度即使很低也會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採用含硫化物的廢水灌溉作物。國標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計)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過我國《食品中汞允許量》規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標準。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殘留量隨灌溉液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為根>莖葉>殼>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則汞在土壤表層即稍有積累,長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層的積累,汙染土壤,造成對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隨灌溉水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隨灌溉水進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層0-5釐米處。農作物能從被汙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與土壤積累量成正相關。根據汞對農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及農產品中的殘留,在土壤的積累,考慮到汞的毒性較大,長期灌溉能汙染土壤,擬定汞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為0.001mg/l。

12、鎘及其化合物(按Cd計) 土壤對鎘有很強的吸附力,特別是粘土和有機質多的土壤,易於造成鎘含量的積蓄。當土壤的pH值偏酸時,鎘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動,可能汙染地下水,同時也易被植物從根部吸收;當土壤pH值偏鹼時,鎘的移動性差,作物也難以吸收。在銅、鋅、砷、鎘這些元素中以鎘最容易造成土壤汙染。 當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鎘時,均可被農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積蓄,其吸收量和積蓄量的多少隨灌溉水中鎘濃度、灌溉量和汙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農作物吸收鎘後,鎘在植物體內的分佈順序是根>莖葉>籽實。各種作物吸收鎘的能力有很大差異,小麥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於水稻。由於鎘大量地積累在植物根、莖葉中,因此,在受鎘嚴重汙染的農田裡,農作物的莖葉不宜作家畜飼料,根茬也不宜漚制肥料。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長的農產品中有鎘的積累,建議灌溉水中鎘的最高允許濃度不應超過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計) 砷在土壤中的殘留主要集中在表層,自上而下的移動性小。 利用含砷汙水灌溉農田,隨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數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積增加,使作物受害,汙染收穫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減產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減產10.3%。水稻、油菜減產百分率均隨砷濃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開始在糙米中出現殘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開始出現砷殘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對水稻、油菜生長影響不明顯;含0.5mg/l以上砷的水對水稻、油菜生長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隨砷的濃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為危害濃度,100mg/l為致死濃度。因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強,對人、蓄的健康有較大影響。規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過0.05mg/l,旱作不得超過0.1mg/l。

14、六價鉻化合物(按Cr 計) 含六價鉻的灌溉水對水稻、小麥種子的萌發及其生長髮育都有一定影響。水稻、小麥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鉻。鉻對數種蔬菜及穀物的生長有刺激作用。鉻濃度5mg/l對作物有害;濃度10mg/l時作物出現嚴重的萎黃病;鉻與鎳協同作用時,鉻濃度僅2mg/l即對作物產生損害。鉻還在作物內積累。吸收的鉻主要積累在根中,其次是莖葉,少量積累在籽實裡。 含鉻汙水灌溉後,土壤可以積累鉻。植物吸收和土壤積累的鉻都隨灌溉水中鉻的濃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施用量和適當提高土壤的pH值來減少鉻汙染造成的危害。為防止鉻對農作物、土壤造成的汙染危害,灌溉水中鉻的最高允許濃度控制在0.1mg/l以下。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六價鉻的含量應小於0.1 mg/l。

15、鉛及其化合物(按Pb計) 含鉛汙水灌溉農田,其最高允許量應在1.0mg/l以下,否則抑制植物生長。進入土壤的鉛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當汙灌水中鉛的濃度為50ppm左右時,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但汙水中硫酸根離子含量較多時,易生成硫酸鉛,就沒有危害了。鉛對植物毒性比砷、銅小。作物可以通過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鉛,並主要積累在根部,只有極少部分轉移到地上部。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鉛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0.1mg/l。

16、銅及其化合物(按Cu計) 含銅汙水灌溉農田,其最高以允許量應在2.0mg/l左右。銅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銅時,幼葉尖端乾枯,葉片脫落,生長受到抑制。穀類作物一般不能結實。土壤含銅過高時,作物主要積累在根部,造成根系發育惡化,減弱了根對各種營養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隨農業環境中銅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銅被作物吸收後,以根部分佈的最多,莖葉次之,籽粒中最少。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7、錳 錳濃度1~10mg/l對豆類有害;達5mg/l對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錳濃度5~10mg/l對西紅柿有致毒作用;錳濃度10~25mg/l對大豆和亞麻有致毒作用。

18、鋅及其化合物(按Zn計) 鋅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鋅可以間接影響植物生長素的形成,在缺鋅的土壤裡,作物生長常常受到抑制,並出現各種病症。含鋅廢水灌溉農作物,鋅可以在土壤內累積,並能富集。土壤裡含鋅過高時,主要傷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長受到阻礙,葉子呈黃綠色,並逐漸萎黃,而且分孽少,莖短。小麥受鋅危害,葉尖上即出現黃褐色的條斑點。被吸收的鋅主要積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莖葉中轉移。鋅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居於中等水平,向籽實中的轉移不如鎘。我國規定灌溉水中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為不超過2.0mg/l。

19、氟化物(按F計) 氟在植物體的積累隨著植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長髮育未受影響;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長髮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濃度以下對茄子無影響。含氟汙水中有一定的磷酸鹽,汙灌後硫化細菌增加,可促進磷酸鹽的轉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長。含氟汙水灌溉後細菌數量增大,生物學過程旺盛,產量增加。由於不同作物對氟敏感程度不同,為避免對地面水和漁業的汙染危害,為保護整個農業環境和人民健康,規定氟的灌溉標準為高氟區應小於2.0mg/l,一般地區應小於3.0mg/l。

20、氰化物(按遊離氰根計) 50mg/l以上氰對水稻、油菜的生長、發育和產量有影響,並開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殘留,殘留量隨灌溉濃度最高而加大。 根據不同生育期汙灌氰殘留量不同,在生產上利用含氰汙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後期。不同濃度氰在水稻根、莖、葉中有殘留,殘留量與澆灌濃度成正相關。殘留量:根>莖葉>穀殼>糙米。根殘留量佔80%左右,莖葉佔15%左右。不同濃度氰在土壤中有殘留,殘留量隨著濃度增加而增大,但不與灌溉濃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與氣溫和灌溉濃度有關,但無論在何種氣溫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與灌溉氰的濃度成正相關。氰化物隨水進入土壤後消失的速度較快,在土壤中不會逐年積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淨化率都在90%以上。採取隔年清汙輪灌,不會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顯汙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應小於0.5mg/l。

21、揮發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濃度時(50-1000mg/l)可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產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濃度時(30mg/l)可促使作物增產。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和產量的安全濃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體內酚量的增加。作物體內的酚量隨灌溉水中酚濃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體內酚積累量莖>根>籽粒。酚毒性較小,酚在作物中的積累問題,以及酚對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問題,不會成為制定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限制因素。 含酚汙水進入土壤,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50釐米以下的土層中酚的含量極少。土壤對酚具有較強的淨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淨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濃度含酚汙水灌溉後,不會影響土壤肥力,也不會造成土壤汙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揮發酚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不務正業掌門


你好,很高興有機會來回答你的問題,作為一個地道的山區農村人,我對農村生活、農產品也是相當熟悉。

1.農村生活中常見的汙染物主要來源於人類生活和牲畜生活。在農村,牲畜和人類緊密聯繫,絕大多數農民還是以種養殖業為生,或是靠種養殖變現作主要生活來源,為此,產生的汙染物就可想而知了。

2.農村和城市從環境、面積來看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農村相對城市有其地廣人稀的特性,所以很多存在的汙染物就被淡化和忽略了。

3.農村汙染物中,對空氣汙染嚴重的莫過於秸稈、稻草、柴火燃燒產生的煙霧、粉塵。每到秋收以後,農民對廢棄的秸稈、稻草等就地焚燒,以減少其對田地的佔用和便於將燃燒產物應用於對地施肥等,這也是長久以來農民的習慣,對此,國家已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制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對該類汙染的解決,可以通過曬乾處理,變賣給有的生產企業作原料,也可以就地挖坑填埋等。

4.另外柴火做飯燃燒不盡產生的煙霧粉塵等,對空氣汙染也大,農村特別是山區還是延續著燒柴取暖、燒柴做飯的傳統,這一汙染相對焚燒秸稈影響較小,但隨著農村生活的改進,農民慢慢的由燒柴改為燒電、燒天然氣等做飯、取暖,汙染也就逐步減少消失。

5.問題所提到的農產品汙染物,涉及的面比較廣,但真正的有害汙染危害程度較小,比如紅苕、南瓜、蘿蔔、青菜等沒儲存好爛掉,就是常見的主要農產品汙染物,對於這類汙染物的處理,農民往往就近找個荒地丟掉或倒進竹林、樹林當給其施肥了。嚴格來說,應該挖坑填埋,避免造成二次汙染或其他損失。

6.農村生活垃圾汙染,相對城市衛生環境來看,農村在這方面的意識還比較薄弱,以往也是隨便找個地方,比如院壩邊、房屋附近樹林等進行堆放。近年來,隨著農村的城市化建設,有的鄉村公路邊也設置了垃圾站,農民也就有了規範的垃圾堆放場所,並有人定時進行清理,進一步減少和避免了管理汙染。


農村讓愛做主


生活中最常見的農產品的汙染物質是哪一類,我們有那些辦法降低此類汙染?

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現在很多人在農業生產上普遍使用農藥、化肥、各種激素及地膜,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確實提高了不少,同時,造成的汙染也是不容小覷的,就拿我們肉眼看得見的農膜來說吧,下午我去了一趟我們村已經流轉出去的田地,就看到了下面的場景(看圖)。

不知道你們看了以後是什麼感受,我本來是隨手拍的照片準備回來發朋友圈的,結果沒想到在這裡用上了,真是無巧不成書嘛!

如今,在農村,使用農膜已經成為了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水保肥、保持溼度,有效的增加和延長作物的生長週期,確保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然而,隨著農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在土壤中的廢農膜越來越多,最後就成了很難治理的農膜汙染。

農膜是一種塑料,屬於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數很高,極難分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蝕,也不能自行分解,降解週期可達100多年之久,而且在降解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溶出有毒物質,汙染土地,汙染農作物,這應該是我們最常見,最難治理的農業汙染物之一吧!

殘留農膜的危害各位可以自行腦補,下面我們說一說怎麼才能降低農膜的危害吧!

第一、農民要從自身認識到農膜汙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和很難恢復的困難性,提高地膜回收的自覺性,收穫後能夠自己將廢舊地膜收回,而不是放任不管,來年直接耕地耙地。

第二、地膜銷售部門和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要肩負起責任,鼓勵農膜使用地膜後回收、加工、再利用,要是有政府部門的補償和支持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第三、農民要學習適期揭膜技術,也就是把農作物收穫後揭膜改變為收穫前揭膜,根據經驗篩選出作物的最佳揭膜時間,不但地膜容易回收,保護農田,還能有利於作物的生長,至於適期揭膜技術我不在贅述。

第四、農膜的回收要採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加大殘留地膜回收力度,在翻地、平整、播種前及收穫後採用人工和機械對殘留農膜進行回收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現在有賣的殘膜清除機,價格還行,使用效果也很好的嘛!

我們村的土地流轉了五六年就成了現在這樣子,讓人看了都怕,以後要是土地汙染的再嚴重,這地還能流轉出去嗎?農民回收後還能再種嗎?


生態鄉村


農產品環境汙染的主要來源有:

(1)生長環境的汙染。

①大氣汙染。大氣汙染來源於農作物生長地周圍空間,主要是工業生產、能源燃燒、交通運輸過程排放的廢氣汙染,以及化肥、農藥等其他汙染。在城郊,SO2、HF、Cl2、O3等,以及含有Pb、Cd、As化合物的煙氣和粉塵對農作物的生產和產品造成汙染。

②土壤汙染。土壤汙染來源於工業“三廢”、城市生活“三廢”以及化肥、農藥和生物汙染等。汙染物通過灌溉水進入土壤,也可以因大氣汙染和空中顆粒物(重金屬及致癌物質)沉降地面導致土壤汙染。此外,施用含毒的汙泥、工業廢物、城市垃圾等,都會造成土壤汙染。

③廢水灌溉及固體廢棄物造成的汙染。灌溉廢水中的揮發酚、氨氮、鎘、汞、鉛、鎳、砷、硼等汙染物濃度高,可對農作物造成危害。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土壤、雨水衝淋、大氣蒸發對農作物造成危害,同時也會造成土壤和水體汙染。

(2)種植過程的汙染。種植汙染是指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由於生產資料(主要是農藥、除草劑、肥料和激素)的使用和生產操作規程執行過程中失誤而導致的汙染。

(3)產品的採收運輸、貯藏保鮮及加工過程的汙染。農產品採收後,在運輸與貯藏保鮮過程中的腐爛、黴變,一些有毒成分的聚積,保鮮防腐劑和產品深加工過程中的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使用不當,加工設備及環境不衛生,都會造成產品的汙染。

如何治理:首先,加強農村生活汙染治理。在加強工礦企業和城鎮點源 汙染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建設。一是以村 為單位,加強戶間路整修、組間路整修和生活汙水管網連通,切 實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和防控農戶汙水隨意排放。二是按照城 市社區管理方式,加強村組生活汙水淨化池、廢棄物發酵處理 池、農業廢棄物收集池和村級物業管理站建設,全面治理農村生 活和農業生產汙染。

  三是加強鄉鎮垃圾收集清運中轉站、村級垃 圾收集點、農戶門前垃圾筒等環衛設施的建設、管理、運營與維 護,共建鄉村清潔美好家園。其次,加強農業廢棄物汙染治理利 用。大力推行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達 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

  一是禁止焚燒作物秸稈,全 面實行作物秸稈就地還田或青貯過腹還田,推廣利用作物秸稈制 作堆肥和秸稈制氣、發電及資源化綜合利用,重點治理作物秸稈 濫燒亂棄所造成的農業產地環境汙染。二是推行墊料發酵床養豬 技術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大力推廣“豬一沼一菜” “豬一 沼一魚” “豬一沼一稻”“豬一沼一果”等生態農業模式,使畜 禽糞便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得到良性循環和高效利用,治理畜禽糞 便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

  三是大力實行農業清潔生產,每個農 產品生產基地根據規模大小興建1 ~2個農業廢棄物收集池,定 期收集農業廢棄物特別是農藥的塑料包裝袋和農藥瓶,並定期分 類和無害化處理,治理田間地頭亂扔亂棄農業固體廢棄物所造成 的農業產地環境汙染。最後,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

  大力加強 對農業氮磷富營養化水體汙染的阻控、攔截和淨化,全面提高農 業面源汙染治理水平。一是大力推廣和普及農業節肥、節藥、節 水生產技術,防止農藥化肥等農業投人品的濫施亂用和農業用水 的濫灌亂排。二是在農業生產基地的田塊周圍建立生態埂和農業生產汙水攔截迴流渠,在生態埂上和攔截迴流渠中配置高富集氮 磷的水生植物,第一次對農業生產汙水實行阻控。





築夢人2020


農產品汙染物包括化肥,農藥,生活及工業排汙。具體如下

(一)化學農藥對農業環境的汙染

1. 農藥的殘留毒性

農藥的汙染在於它的有害作用。雖然大多數農藥在環境中能逐漸分解成無毒的化合物,但有的農藥化學物質穩定,能較長期的殘留在作物或土壤中,有的農藥能代謝為更毒或致癌的化合物,如殺蟲脒水解產生四氯磷甲苯胺,代森鋅代謝為乙撐硫脲,直到農產品收穫時還會有殘留的農藥及其有毒代謝物。這種農產品被人長期食用或作為飼料通過家畜、家禽而最終進入人體,會引起慢性中毒。這就是農藥的殘留毒性。

2. 農藥的汙染途徑

農藥汙染農業環境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農田施用,此外,農藥的貯存、運輸、銷售和農藥廠“三廢”的排放等也可造成對環境的汙染。

農藥汙染的另一重要途徑是通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作用。食物鏈是指動物體吞食含有微量殘留農藥的作物或生物後,農藥在生物體間進行轉移的現象。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體從生活環境中不斷吸取低劑量的農藥,並逐漸在其體內進行累積濃縮。生物富集和食物鏈連鎖反應可使農藥殘留濃度提高几十倍,甚至幾十萬倍。由此可見,即使自然界存在的農藥極其微量,但因人類處在食物鏈末端,農藥對人類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脅性。

3. 農藥對農業環境的汙染

(1)農藥對大氣、水體和農田土壤的汙染

田間施用農藥首先是造成大氣的汙染。噴灑農藥時,霧狀或粉劑的微粒漂浮在大氣中,造成對大氣的汙染。

農藥對水體的汙染主要通過施藥時散落在田間的農藥,隨灌溉水或雨水的沖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此外,工廠“三廢”排放,洗滌藥械等活動也會造成農藥對水體的汙染。

農藥對土壤的汙染,主要是施藥時,大部分農藥降落於地表,附著在作物體表的農藥,也會因風吹雨打降落於地表。另外,藥劑浸種、拌種等施藥方式,則使農藥直接進入土壤中,除草劑的土壤處理,殺菌劑的土壤消毒等,也是直接施藥於土壤中,大氣中的農藥,也會隨雨水降落而汙染土壤。

(2)農藥對農畜產品的汙染

噴灑農藥對農作物的直接汙染,以及作物對周圍環境農藥的吸收,會造成農藥對農產品的汙染。畜禽食用了被汙染的飼料,也會造成農藥對畜禽產品的汙染。一般而言,在農產品中,有機氯農藥的汙染程度是:油類作物>澱粉類作物;小麥>稻米>玉米>高梁;花生>大豆。稻米中,秋茶>春茶,夏茶;蔬菜中,葉菜類>根菜,果菜。農作物產品汙染較重的主要是茶葉和菸葉。畜禽產品中,有機氯農藥殘留量:豬肉高於牛、羊、兔、馬肉等;鴨肉高於雞肉、鵝肉;蛋類高於相應的肉類。

有機磷農藥的降解速度較快。在茶葉、水果、蔬菜、稻穀、小麥、蛋類、奶類、菸草等農畜產品中,一般沒有超過有關殘留標準。但近年來,甲胺磷等有機磷農藥在蔬菜上的殘留量較高,超標現象比較嚴重,有的地方發生了人畜急性中毒事件。擬除早菊酯農藥對蔬菜的汙染程度是:葉菜類>豆莢類>茄果類。

(二)化肥對農業環境的汙染

化肥可以大幅度地增加作物產量,同時也可能導致環境的汙染。近幾年來,由於農業上化肥用量的增加,化肥已成為農業環境中一種主要汙染物質。施入土壤中的各種肥料只有一部分為作物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有的從土壤中淋失,有的轉化為“難效態”而殘留在土壤中,有的則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揮發到大氣中。各種作物對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為施用量的40%-50%,鉀為30%-40%,磷為10%-20%;對作物不合理的大量施肥,不僅導致營養物質的損失,降低肥料中營養元素的利用率,而且還造成對農業環境的汙染。

1. 氮素肥料對農業環境的汙染

根據計算,在全球氮素循環中,通過各種途徑固定的氮素總計為91.8×106噸,而經過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氣的氮素總計為85×106噸,每年固定的氮素比返回大氣的氮素多6.8×106噸。留在地球上的這部分氮素,分佈在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目前,各地出現氮汙染的問題與這部分氮素關係密切。

氮素的損失中,有一部分發生脫氮反應,變成毒性強的氮氧化物(Nox),動物吸入(Nox)引起中毒症狀。目前,人們更重視的是氮素的硝酸態變成亞硝酸態,亞硝酸與各類胺反應,生成亞硝胺,亞硝胺是強致癌的物質。氮素肥料的損失,還能形成化學煙霧,破壞臭氧氣層和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化學氮素肥料汙染途徑主要表現在氨的揮發,硝化-反硝化脫氮和硝酸鹽的淋失三個方面。

2. 磷素肥料對農業環境的汙染

由於生產磷肥的磷礦石,除了含有營養元素的成份外,往往同時含有對作物有害的元素,如砷、鎘、汞、鉛等。據日本分析,砷在磷礦石中的含量平均為24PPm。而磷酸鈣中為104PPm,重過磷酸鈣則增至273PPm。磷礦石中鎘含量因產地而異,鎘在磷肥中的含量約為10-20PPm,長期施含鎘量高的磷肥,能引起鎘在土壤中的積累,示在肥料中含量一般在0.5PPm以下,而鉛在磷礦石中平均含量17PPm,磷肥平均10PPm。由於氟磷礦石含氟量較高,在磷礦石或過磷酸鈣中,一般含氟2-4%,隨磷肥進入土壤中的氟可以在土壤裡和植物體內蓄積,造成不良影響,人長期飲用或食用含氟高的水和食物會導致氟骨症。

(三)農用塑料地膜殘留汙染

農用資料地膜的覆蓋




歡樂小盼盼


生活中農產品的汙染一般有農藥汙染和化肥汙染。這些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自然環境越來越差,農產品在生長過程中遭受著各種各樣病蟲害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就使得農藥的用藥次數變的很頻繁,農產品中的農藥含量超標。

另外,這幾年農村廁所大量改進,有機農家肥越來越少。化肥成了肥料的主角,而且化肥具有用量少,肥效高,運輸輕便等優點越發受到農民朋友的親賴。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發現化肥除了上述優點外,長期使用土壤容易板結,而且在農產品中的含量超標。更致命的是由於土壤的降解力有限,這就使化肥在農產品中的含量長時間的存在。例如你連續使用化肥二三年,後來雖然停止使用化肥了,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農產品的檢測中仍然有化肥的含量。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農藥化肥的進一步的研究,人們已經認知道農藥和化肥的負作用,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了高效低殘留的有機農藥,化肥方面也研發出了高效的有機肥料,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有了這些新的科學技術在農產品中的應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產品的汙染一定能夠很好的得到解決。


遲到的成功者


農產品環境汙染的主要來源有:

(1)生長環境的汙染。

①大氣汙染。大氣汙染來源於農作物生長地周圍空間,主要是工業生產、能源燃燒、交通運輸過程排放的廢氣汙染,以及化肥、農藥等其他汙染。在城郊,SO2、HF、Cl2、O3等,以及含有Pb、Cd、As化合物的煙氣和粉塵對農作物的生產和產品造成汙染。

②土壤汙染。土壤汙染來源於工業“三廢”、城市生活“三廢”以及化肥、農藥和生物汙染等。汙染物通過灌溉水進入土壤,也可以因大氣汙染和空中顆粒物(重金屬及致癌物質)沉降地面導致土壤汙染。此外,施用含毒的汙泥、工業廢物、城市垃圾等,都會造成土壤汙染。

③廢水灌溉及固體廢棄物造成的汙染。灌溉廢水中的揮發酚、氨氮、鎘、汞、鉛、鎳、砷、硼等汙染物濃度高,可對農作物造成危害。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土壤、雨水衝淋、大氣蒸發對農作物造成危害,同時也會造成土壤和水體汙染。

(2)種植過程的汙染。種植汙染是指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由於生產資料(主要是農藥、除草劑、肥料和激素)的使用和生產操作規程執行過程中失誤而導致的汙染。

(3)產品的採收運輸、貯藏保鮮及加工過程的汙染。農產品採收後,在運輸與貯藏保鮮過程中的腐爛、黴變,一些有毒成分的聚積,保鮮防腐劑和產品深加工過程中的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使用不當,加工設備及環境不衛生,都會造成產品的汙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