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放在现代化的今天,也只能忐忑不安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一日,明朝唯一一个,靠着手工技术而被人记住的皇帝朱由校终于永远地放下手中的图纸,可以在冰冷的寿宫里静静地呆着了。七年间他没日没夜的执着于木匠工艺,终于还是积劳成疾,而对于朝堂之事,他在位的七年PM2.5已经严重超标,到处乌烟瘴气。就在这种朝堂气氛最严重的时候,他把手中的接力棒交给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如果跟明朝以前的皇帝相比崇祯算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了。他整顿朝堂、恢复听朝想靠着自己的勤勉带领朝臣走出这环境。奈何朝臣已经完全适应了环境。当时的风气已经糜烂至极,有多糜烂,我们从明代当事人角度来看他记载的两个事件,即便是在今天听后都能让人目瞪口呆。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放在现代化的今天,也只能忐忑不安


李清明末崇祯年间的进士,他曾经效忠于崇祯、弘光两朝,曾经历任刑、工、吏三科的给事中,所以他的见闻非常广。明朝亡后他选择隐居并将他在崇祯年间所见所闻写成日记《三垣笔记》。而他本人对于历史记载非常严谨,他把自己亲眼所见写成笔记,把听说来的作为写成附记,可见其严谨程度。这本笔记记载了崇祯年间很多他的所见,而其它书籍从未记载。书中对明末朝堂风气记载尤为多,这其中就记载两件事,足以看出那时候的糜烂之气。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放在现代化的今天,也只能忐忑不安


第一件事情是发生在崇祯十一年三月的时候,清兵深入关内,这次差点就把明朝灭掉,但是这次清兵根本就没有做好取而代之的准备,仅仅只是狠狠的抢了一把。直到清军觉得已经可以满载而归,准备北上开始撤退,这时候朝臣有人就站出来说,这时候清兵辎重很多,肯定有所顾虑,不会死战和恋战,这时候不出击更待何时。可是即便这样,明军也不敢追击。但是崇祯下令别让他们跑了,把好关口“上严旨令无纵出口” 可是严阵以待太监孙茂霖,等到清兵到来,没有开炮,直接以每人五两银子的价钱当过路费放跑了清军,“凡一人出,率予五两,乃不发炮而俾之逸”那时候清兵可是抢夺了数月,当然不在乎这五两银子。这件事情被揭发后崇祯大怒,后来孙茂霖直接投敌。人一旦疯狂起来,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放在现代化的今天,也只能忐忑不安


第二件事情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而且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年翰林学士郑鄤因他为人很贪婪而且横行霸道,后来被人弹劾最终下狱。李清(此时在刑部任职)就跟郑鄤的同乡御史王章聊起此事,说像郑鄤这样的人,为什么你的同乡孙慎行孙尚书这么欣赏上他,孙尚书可是行事谨慎,也堪称你家乡的正人君子吧,这个王章叹气说道‘孙大人爱读书,而郑鄤收买了他所有身边的人,每次孙大人只要爱看什么书,这些身边的人都会火速来报。然后郑鄤也会看相同的书,而且里面的句子背的是非常熟悉。过几日他再去拜见孙大人时,一起谈起所读之书,郑无不口诵如流,让孙大人佩服得连声叫好。看完后真实佩服啊,连读书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观察得这么仔细,真是叫人扼腕啊,足够让人大开眼界了。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放在现代化的今天,也只能忐忑不安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崇祯年间的朝堂已经是极其涣散,士大夫的工作状态已经暴露太多问题。崇祯想要图谋振兴明朝,可是屡屡受到沉重打击,以至于他经常当面怒不可遏的斥责大臣,“你们每每上奏,犹然事事如故,召对俱虚文,何曾做的一件实事“这个批评简直一针见血,自正德到天启皇帝四朝,所有皇帝基本不理朝事,凡事都是寥寥草草,群臣基本见不到皇帝,即使有奏对也是也多为虚套,这段时期大臣已经养成,大而化之,马虎含糊的习惯。但是对于崇祯整体来说是个励精图治的人,虽然他也有些问题,但是他在位的十七年做的事情,如果放到几十年前,绝对在明朝算是鹤立鸡群,而且还要名留史册。可惜到了1627年这时候已经没有用了,历史对于朱由检提出了更多要求,而这要求远远高于他现在所做的事情,且当时朝堂风气亦如此,崇祯也是独木难支,最终于1644年悲愤交加的他走向那棵大槐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